大学怎么学?重庆大学校长开讲第一课
大学怎么过?怎么学习?
今(25)日
重庆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树新
在该校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
寄语1.4万余名新生
“使命担当”和“团结奋斗”
并以“加减法”谈大学学习
这也是重庆大学办学93年来
首场“云端”开学典礼
王树新在开学典礼上寄语新生 邹乐 摄
“重庆大学是一所具有强烈使命担当、雄厚学术实力、独特精神文化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王树新介绍,自1929年创校起就高擎“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开创了我国科教领域的诸多“第一”:
国内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第一座中国人自主建设的短波电台,第一批棓酸塑料,首次发现3亿年前古生物节甲类鱼化石,高校第一个国家发明奖,第一台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装置,第一片月球上生长出的绿叶……
迈进新时代,重庆大学与时俱进加快“双一流”特色建设、内涵建设、高质量建设,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培育建设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推动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布局建设量子物质、未来芯片等高端共享原始创新平台。
同时,匠心打造弘深书院、博雅学院、UC联合学院、学生交叉创新中心、明月科创实验班等育人样板区,不断夯实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条件和氛围。
将“青春小我”融入“时代大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翻开重庆大学的办学历史,几乎每一页都与民族命运同向同行、与科教事业融合并进、与重庆发展休戚与共。一代代重大人坚持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前赴后继投身兴学图强的伟大征程。”
王树新以土木工程学院李百战教授为例,讲述了他曾在英国留学工作10年,当国家需要时,毅然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归国效力,用实际行动兑现“祖国召唤我必回”的青春诺言。
回国后,李百战教授带领团队瞄准国际前沿,用科技创新开辟了中国绿色建筑的一片天,为应对世界气候变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兵奎教授,聚焦新时代我国载人航天发展重大需求,历经八年的坚守和付出,自主研发了阿尔法对日定向驱动机构“对构齿轮传动”,为保障问天实验舱的成功发射和运行发挥了关键作用,贡献了重大力量。
王树新寄语新生将“青春小我”融入“时代大我”,胸怀天下,志存高远,顺应时代发展、响应时代召唤、展现时代担当,让青春梦想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交相辉映,在复兴路上奋力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重庆大学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邹乐 摄
当今世界,知识迭代不断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对未来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品格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这些变化,同学们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大学学习到底理论重要还是实践重要?
在王树新看来,学以致用、行以践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大学学习的真谛。
“作为学生,学习始终是大家的首要任务。”王树新告诫学子,大学的学习关键要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从“学好”到“好学”的转变。
本科阶段要在“本”字上下功夫,多做“加法”,既要学好专业知识,又要丰富实践锻炼,不仅读好“有用”之书,更要多读“无用”之书,在不断探究科学之真、体验人文之美中,懂得为人、为学、为事基本之道,为人生长远发展打牢根基。
研究生阶段要在“研”字上下功夫,擅做“减法”,保持专注,潜心问道,精研学术,勇闯“无人区”,甘坐“冷板凳”,聚焦感兴趣的前沿研究方向,在不断探索新发现、解决真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式“紧箍咒”,找到解决问题“更优解”,提升敢闯会创的能力素质。
王树新勉励同学们珍惜大好时光,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结合起来,既在书本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脚踏实地作好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的“三部曲”。
重庆大学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新生合影留念。邹乐 摄
以友谊致敬青春
用奋斗拥抱理想
无奋斗不青春,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步入新的人生阶段,需要‘归零启航’,继续用奋斗创造未来。”王树新说,奋斗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当大家产生迷茫、陷入彷徨时,朋辈之间的守望相助、协作帮扶、彼此赋能就变得尤为重要。
他告诉新生,校园中的各种集体,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无论是小组讨论中齐心合力、创新创业路上互相打气,还是为社会实践奔波调研、在体育赛场一较高下,合作中的共同成长,竞争中的相互激励,都将成为你们日后的宝贵财富。
大学时代最难忘的经历,莫过于与同窗好友一起追梦、相互成就。
王树新特别提到该校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张心如、伍梁永、贾寅鑫四位同学,她们是同一宿舍的室友,大学四年,在学习生活中取长补短、你追我赶,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十分出众,毕业后均被保送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成就了一段同心得志、众行则远的佳话。
他寄语同学们以友谊致敬青春,保持真挚纯粹,在博采众长中拓宽成长的道路;用奋斗拥抱理想,选择执着精进,在和而不同中提升人生的高度。
大家都在看
大渡口新增1例无症状感染者,无社会面活动轨迹丨潼南调整疫情风险区
【资讯0925】3000多年前的“垃圾坑”长啥样?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周小平
编辑:杨帆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