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布会|重庆最小列车行车间隔→“2分钟时代”!今后可刷脸过闸

重庆发布 2023-03-17

随着重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即将突破500公里,运营如何能让市民出行更便捷?怎样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和内部换乘?


2月23日,在重庆轨道交通“跨越500公里”新闻发布会上,市道路运输事务中心主任郝祎,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副总经理郝满炉,重庆轨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峙回答了记者提问并介绍有关情况。


郝祎回答记者提问 石涛 摄


最小列车行车间隔进入“2分钟时代”

在全国率先实现3线跨线运营


郝祎介绍,目前,重庆轨道交通单日客流最高达425.3万人次。轨道交通已成为重庆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体系的骨干力量,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选择。市道路运输事务中心将通过优化运营组织、提升换乘效率、开展暖心服务三项举措,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出行服务:


●持续优化运营组织。提供更充足的运能,持续通过优化运输组织、增加上线列车数、缩短发车间隔,不断提升载客能力。最小列车行车间隔已进入“2分钟时代”。推广更丰富的运行模式,在全国率先实现环线、4号线、5号线跨线运营,在10号线开行大站快车,在1号线、3号线等客流量较大的区间增开区间列车,缩短该区间发车间隔和广大公众候车时间,缓解高峰时段乘车拥挤。


●不断提升换乘效率。轨道通车里程突破500公里后,轨道换乘站增至34座,其中三条轨道线相互换乘站4座。近年来,中心城区通过规划改造、整体提升,已基本实现轨道出入口100米范围内的公交换乘站点全覆盖。目前重庆北站、重庆西站实现从铁路到地铁的“免安检”通行,换乘时间大大缩短。探索开行了独具山城特色的“小巷公交”、穿梭巴士,打通公共交通“毛细血管”,串联起背街小巷与商超、轨道、公交枢纽站。着力打造轨道出入口通行环境,推进弹子石、冉家坝等轨道车站的周边步道改造,衔接城市慢行系统,创造更好出行环境。


●继续开展暖心服务。轨道交通于2021年11月起已实施全线网常态化延时运营服务,末班车发车时间延长至23:00,列车到达终点站基本在凌晨2点以后,保障了群众夜间出行需求。今年除夕夜焰火表演结束后,6号线延迟至凌晨4:15,创下最晚收班记录,将广大市民送回了家。在提升便利度方面,重庆与上海、北京、成都等5城市实现了轨道交通乘车码的互联互通;可为残障人士提供预约服务;在环线和3号线推出“强弱冷车厢”,实现“同车不同温”


郝满炉回答记者提问 石涛 摄


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后

轨道换乘车站增加到34个


郝满炉介绍,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将通过3个方面做好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畅通衔接:


●做好轨道交通与机场、高铁的畅通衔接。江北机场、重庆西站、北站、沙坪坝站、重庆东站、菜园坝站等每个大型交通枢纽至少有两条轨道交通线路进入,枢纽内零换乘,无缝衔接,畅通外循环。


●做好轨道交通线网内互联互通,畅通内循环。积极加强轨道换乘车站的布局建设,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后,轨道换乘车站增加到34个,轨道的通达性更好,换乘更加便捷。坚持创新,轨道4号线、5号线、环线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不同线路间的跨线运行,进一步加强了线网的互联互通。


●做好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体制优势,轨道到站、公交到家,轨道车站建设的同时,公交站点同步建设,轨道线路开通的同时,公交线路同步优化调整,解决好市民出行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畅通好微循环。


王峙回答记者提问 石涛 摄


今后“刷脸”可进闸

方便市民快捷安全出行


王峙介绍,重庆轨道集团在今后的轨道运营和发展之中,要打造安全、准点、可持续的轨道交通线网。


尽快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轨道交通线网达到或者超过600公里,让轨道交通出行占公交出行比例超过50%以上,形成覆盖整个主城区以及更多市区县的出行网络,方便市民出行。


近期,轨道集团相继编制出台了《智慧轨道总体实施方案》以及《绿色轨道发展实施方案》,提升轨道的智慧化、绿色化工作。


比如,将在未来推进人脸识别系统,把安全、安检工作和市民进闸一体化,方便市民快捷安全出行。在新建线路里面也将推进全自动列车驾驶,让列车运行更加精准,更加安全可靠。列车检测也将用上智能化手段,确保更加安全可靠。


还有已运行的4号线、5号线、环线互联互通直通车快线,下一步将推进创新和市域快线的互联互通,增加市民出行的直达性。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查看发布会实录全文



大家都在看



九宫格行动㉖丨好春光,一大波马拉松向你跑来!(送重马直通参赛名额)


发布会|买买买,游游游!推动消费回暖,重庆让你很划算

@重庆青年→住房就业等10项服务清单,有你所需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刘敏

编辑:杨夕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