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丨好吃、好耍、好逛、好买!在重庆,就是开心!
今(17)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两周年新闻发布会,回答了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邹乐 摄
发布人:
彭和良 市商务委副主任
席 红 市住房城乡建委二级巡视员
冯宇亮 市文化旅游委总经济师
邓光怀 渝中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何 勇 江北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张 进 南岸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国际商报记者:详细介绍一下重庆将如何推动“四地”建设?
彭和良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彭和良介绍,下一步,重庆要打造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地,以全面扩大开放为引领,引育国际知名品牌,招引优质市场主体,打造渝货名品精品,升级品质消费载体,提升会展经济能级,促进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有效配置。
打造国际消费创新引领地,以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为重点,培育新型消费场景,创新消费业态模式,推进数字消费融合,发挥通道和保税优势,增强重庆国际时尚潮流消费新活力。
打造国际特色消费目的地,以比较优势为着力点,植入重庆历史文化、山水资源、民俗风情等特色元素,加快商文旅体消费深度融合,做靓不夜重庆、山水旅游、美食之都、生态康养、户外运动、文化消费等“六大”特色消费名片。
打造国际消费环境标杆地,以构建“重庆服务+全球市场”新格局为目标,塑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形态,营造“近悦远来”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安全、放心”消费环境,打造中西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样板。
通过“四地建设”,进一步提升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政策引领度,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华龙网记者:请问市住房城乡建委从城市更新提升角度如何大力推动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席红介绍,市住房城乡建委以城市更新提升为总抓手,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重点功能片区打造、重大项目推进,有力支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席红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便捷度。
●构建“主骨架”。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501公里,成为市民游客绿色出行的首选。
●打通“主动脉”。加快构建一体化城市路网,中心城区已基本形成“1环6纵5横3联络”的快速路网结构,城市道路通车里程突破6440公里。
●畅通“微循环”。深入开展“缓堵促畅”和路网更新,已打通城市断头路277条,已经建成山城步道600多公里,有效增强了城市交通的疏解能力和便捷程度。
聚焦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宜居度。
●加快城市更新试点示范。以城市体检推动城市更新,加快实施214个试点示范项目,营造消费新场景,带来消费新体验。
●积极推动现代社区建设。建成完整社区433个,社区养老托幼、卫生服务、农贸商超等功能短板得到有效补齐,社区更具烟火气,绽放消费新活力。
●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累计启动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940个,有17.24万户棚户区居民开启了新生活。
聚焦“主轴”功能重塑,着力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美誉度。
●做靓“两江四岸”公共空间。实现滨江岸线功能、环境、设施的系统提升。目前九龙滩等十大公共空间已经基本建成开放,畅通滨江步道50公里,新增滨江驿站39处,让市民游客既走得进来,也留得下来,还游得舒心。
●推动重点功能片区建设。针对“两江四岸”核心区做靓“文旅消费”,目前已实施项目有111个,核心区的整体形象、消费聚集功能得到明显提升。
新华社记者: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两年来,在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
冯宇亮介绍,目前,重庆获评了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地城市1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5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2个。今年1月以来,重庆接待过夜的旅游游客5099.45万人次,同比增长90.6%,相较疫情前的2019年同比增长4.3%;纳入重点监测的重点景区接待游客7020.21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70.7%。文旅市场呈现强劲复苏、显著回暖的良好态势。
下一步,市文化旅游委将以“国际化”“扩消费”为重点,持续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冯宇亮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打造国际知名的文旅消费高地。加快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加快建设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全力推进红岩文化公园、重庆开埠遗址公园、重庆非遗博览园等一批主题公园的项目建设,打造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建设国际水准的文旅市场体系。积极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在演艺新空间、剧本娱乐、动漫电竞、旅游民宿等新业态领域培育打造优势集群,坚持举办西旅会、武陵文旅峰会、除夕焰火光影秀等引领性、国际范的文旅重大活动。
●深化开放共享的文旅国际合作。构建好渝新、陆海新通道等旅游协作、推广机制,持续推进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总部落户重庆,支持武隆开展旅游国际化试点。用好重庆文化旅游之窗、国际知名展会和线上推广的平台,继续拓展国际客源。
人民网-重庆发布记者:渝中区未来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将如何发力?
邓光怀介绍,近年来,渝中区始终坚持“中高端、国际范、特色化”方向,全力打造具有渝中辨识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接下来,渝中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打造——
①做强商圈地标,构建功能完善的国际消费版图。全力发展商圈经济,着力打造“朝天门—解放碑—十八梯”城市消费主轴,加快打造华润新华等一批新兴消费载体,更新升级大都会等一批大型购物中心,活化亮相鲁祖庙等一批历史风貌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商圈。今年解放碑—朝天门商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突破千亿元。
②做全业态链条,创造多元融合的国际消费供给。聚焦发展“四首”经济,加速集聚COLOMBO等国际知名品牌、首店首牌1000家。深度挖掘夜间消费,打造较场口片区50万平方米的夜间经济示范区。迭代升级文旅消费,持续文商旅体要素融合,力争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7000万人次。创新发展数字消费等。
邓光怀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③做靓开放窗口,营造万商云集的国际消费资源。持续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深化“保税展示+跨境电商”快速配送这种新零售模式,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贸易总部基地、国际消费中心、金融专业服务中心。
④做优城市品质,打造内外兼修的国际消费环境。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支持企业创新首发首秀、品质促销,营造浓厚的消费氛围。进一步健全城市配套,聚力打造重庆长滨示范带等120个市、区重大项目,来全面提升渝中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综合承载力。
重庆日报记者:去年至今年,江北区持续扩大消费,商贸各项指标稳步增长。江北区下一步将如何持续保持增长?
何勇介绍,江北下一步将围绕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对接国际市场,更高水平集聚全球商品要素,引进国际化消费群体,形成优环境、汇商机、聚人气的积极态势,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何勇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①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围绕观音桥商圈面积、人流、销量“三个翻番”的目标,持续推进中環万象城、长安文化国际商业街等示范项目建设;加大力度引进国际化品牌、商品、服务等要素集聚江北;围绕新能源汽车、二手车、智能家电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线上消费、绿色消费、体验消费,推出“文、商、体、游、购、娱”特色促销活动,精心办好成渝双城消费节等一批国家级、市级活动。
②打造经贸合作示范地。充分发挥长安、海尔、智飞等“龙头”企业牵引作用,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推动汽车、家电、生物医药等产业在西部率先形成总部集聚,打造国际贸易新增长点。聚焦东盟经贸合作,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业态、模式,整合消费和金融中心优势,主动扩大RCEP朋友合作圈。
③打造对外开放改革创新地。依托服务业扩大开放、内外贸一体化等综合试点工作,推动体制机制及产业集成改革突破,积极承接贸易投资、跨境金融等便利化试点措施,全面提升贸易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上游新闻记者:南岸区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怎样的目标和重要举措?
张进介绍,自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区以来,南岸区致力于国际会展、商旅文体融合以及特色美食三大优势品牌建设,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政策引领度稳步提升。当前南岸正全面融入“五个名城”建设,到202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突破一千亿元,倾力打造国际消费的南岸地标、南岸品牌、南岸场景。
张进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加快提升城市品质。积极推进长嘉汇城市会客厅的南滨路片区提升改造,加快建设南坪商圈中心广场改造,加快南坪正街后堡片区的城市活化更新,持续推进弹子石老街更新工程。同时,正升级打造国瑞龙门里、龙湖南城天街等30余个项目,以此全面推动消费软硬环境持续提升。
高起点建设重庆东站枢纽新城。规划布局集商务、贸易、创新、研发、文旅、会展等产业发展为一体的“重庆东站枢纽新城”。
持续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积极承办消费类、国际类展会;发挥好重马双金赛事和“不夜南滨”IP引领作用,持续办好重马国际消费节、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重庆国际音乐啤酒节,高水平办好第八届王者荣耀全国大赛总决赛、英雄联盟手游全国联赛总决赛等赛事展会活动,做大做强南岸消费活动品牌。
做靓特色美食品牌。将依托南滨路美食街、南山火锅一条街等2条中华美食街和回龙湾美食街等4条市级美食街,以及极具特色的南山精品民宿,打造主城都市区微度假休闲产业聚集带,做优重庆特色火锅,打造多元美食地标。
优化完善配套服务。进一步优化完善《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十条扶持办法》《会展资金管理办法》等,落实好中央、市级各项消费促进政策,提升政策兑现度。用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平台,提升重庆经开区等开放平台能级,全面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查看发布会完整实录
大家都在看
发布会 | 国际范、巴渝味!重庆正“出圈”!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许琳珮
编辑:杨夕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