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医生的话丨连呼吸都觉得痛!别让它盯上咱爸妈

重庆发布 2024-04-01

今年2月26日至3月3日

是第三届“国际带状疱疹关注周”

重庆发布医学科普类栏目

《听医生的话》

邀请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皮肤科主任 陈爱军

一起了解这种连呼吸都会疼的病

带状疱疹

↓↓↓



什么是带状疱疹?发病时是怎样的?会长在哪些地方?

俗称“蛇缠腰”“缠腰丹”“水蛇”的疾病,规范的医学名称叫带状疱疹。它主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病。


在临床上,带状疱疹通常会有一些好发的部位,如肋间神经、腰部、三叉神经分支、颈部等,除此之外身体的任何部位也都可能发生。


带状疱疹发生前可能会有一些类似感冒的症状,出现轻度的发热,或者是乏力、食欲不振等,随后身体的一些部位会起红斑,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群积的水泡,排列成带状物,所以在医学名称上很形象地称它叫带状疱疹。


对患者来说,“刻骨铭心”的主要是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皮肤上出现皮疹的同时会伴有剧烈的神经痛,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发生的部位不一样,它的表现形式也各不一样。轻症有蚁行感,就像蚂蚁爬过一样的,有些有灼热感,严重的会有电灼感,更有一些严重的像电钻一样或者像火烤一样的,这种疼痛的形式持续的时间的各不一样。


带状疱疹 图:健康中国



得过带状疱疹后,会有什么后遗症吗?

带状疱疹如果诊断及时,治疗得当,一般来说不会有更多后遗症,最常发生的是后遗神经痛,这种疼痛取决于患者就诊是否及时,如果错过了发病之初7~10天的最佳就诊时间,越往后它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可能性就越大。


另外,后遗症的发生和患者机体免疫状况有关,如有基础疾病,或者发生在颜面等部位,留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可能性也要更大一些。



为什么会得带状疱疹?哪些人容易得带状疱疹?

感染带状疱疹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二是患者机体免疫状况。很多患者是终身携带的这种病毒,它并不表现为临床的症状,也就是说并不发病。在机体的免疫力下降的时候,就可能导致活病毒的活性增加,复发会导致病情的发生。


带状疱疹易感人群,有50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长期的上呼吸道感染者、有基础疾病的人、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结核病患者、肿瘤患者等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也有可能得带状疱疹!患病的主要原因是取决于患者机体的免疫状况,如果在无节制的熬夜、过度疲劳,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这时候也可能会引起带状疱疹的发生。



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如何?会传染吗?

总体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带状疱疹发病的发病率会随之增长,因此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会要更高一点。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发布的《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50岁以上的这种人群,发病率大概是千分之6.6左右,按照这个基数的话,大概每年会有150万左右的新增患者。
得了带状疱疹会传染吗,答案是:会!因为带状疱疹是感染性疾病,是通过呼吸道的唾沫传播的。但是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心,它的传染性相对比较弱。在家庭中,老年人相对免疫力比较低下,小孩的免疫力还没有完全健全,这一部分人群可以适当保护。



如何预防带状疱疹?
有两种预防的方式:

一是主动预防,带状疱疹病毒很多人都感染了,但是并不发病,所以什么时候发病就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况。如果我们生活规律,饮食规律,减少熬夜、疲劳,使免疫力在正常的水平,就能减少发生可能性。


二是被动预防,接种带状疱疹的疫苗,特别是在50岁以上的好发人群当中,接种疫苗也是对带状疱疹很好的预防方式。


带状疱疹 健康中国



已经得过带状疱疹了还有必要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吗?

对普通人群来说,得过带状疱疹,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可以让人终身免疫,一般不会再发病。但也有很少一部分群体,免疫力低下或者免疫缺陷的时候,可能会复发,这种情况就有可能还需要再次接种带状疱疹的疫苗。


本期内容指导:陈爱军


陈爱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会长,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JAAD审校专家、中华皮肤科等杂志编委。五年制临床医学规划教材《皮肤性病学》第10版数字副主编、纸质版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部课题项目8项,发表论文近100篇,SCI收录50余篇。


大家都在看



发布会|3月1日起,禁止携带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轿厢!


帅气!重庆学子亮相央视,开讲啦!


启动→加速冲刺全国“第一梯队”!





来源:重庆发布

策划:陈卓 邹雨璠 李名璐

视频:曾英豪 唐文蕤 李子瑶(实习)

编辑:邹雨璠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