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书记区长答|两城融合→学在大学城,留在科学城!
今(25)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3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围绕“以科技创新加速产业提质 努力把科学城高新区打造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要引擎”作介绍,并回答媒体记者和网友们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李聪冲 摄
发布人:
主持人:
张 琼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琼主持新闻发布会 李聪冲 摄
新华社重庆分社记者:大学城是科学城高新区的“基本盘”,如何理解这一定位?科学城和大学城“两城融合”又有哪些创新的做法?
聂红焰介绍有关情况 李聪冲 摄
●留住成果首先,我们全力打造高校成果转化的“核心中枢”,与市教委一起构建高校成果孵化体系。比如位于大学城的大创谷·梦花园,这里有信息共享、技术转化、孵化服务、创业活动的线上四大中心,以活动为载体,服务于学生个体乃至团队的各类创新创业这样一个需求,线下还同时入驻了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重庆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重庆市首个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在这里已经成为常态。
所以整体来看,我们的孵化载体,国家级的有4个,市级的有23个,全市3个国家级孵化器获国家优秀评价,我们其中就占了2个。同时,我们加快构建高校成果转化的“应用通道”,重点打造了一个名为“两城汇”的校企交流合作活动品牌,今年不到半年,已策划并开展3个系列40多场活动,转化应用科技成果52项。
●留住人才推动“两城融合”另一个重点就是留住人才。换言之,就是让高校人才能在科学城创新创业。怎么留住人才的心?首先就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我们制作《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件事政策指南》,按照大学生创业阶段,分个人、企业开办、企业成长三个板块,提供创业培训、融资对接等22项业务办理指南,为大学生在科学城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政策服务检索渠道。
再比如“新凤人才”政策,对博士后科研经费的配套,由政府贴息,最高可贷500万。还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精心打造了11个“职海扬帆”大学生就创业服务站、5个创业导师工作室,就分布在高校周边和辖区产业园内,通过举办“青创夜市”等特色活动,帮助毕业生实现了“校门口”就业的目标。
在多重扶持政策叠加下,每年近万名高校毕业生继“学”在大学城后,坚定地“留”在了科学城。大学城与科学城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综合优势也不断显现。
科技日报记者:想问一问科学城的科研平台,目前,金凤实验室是科学城最具代表性的科研平台,请问金凤实验室自运行以来,有什么样的成果?科学城高新区还有哪些重要的科研平台和成果?
聂红焰用三个“1000”来介绍金凤实验室赋能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前不久,“投资人进金凤实验室”活动,促成实验室科研团队获得股权融资1000万元;我们纳米合成平台帮助入驻团队研发成果转化,收益1000万元;金凤·华大时空组学中心产出1000张芯片,服务市内外团队近30个。
“其实,金凤实验室只是我们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创新的缩影。”聂红焰介绍,一直以来,科学城高新区推动科技创新,核心目的就是加速产业提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不断取得新突破。2023年以来,科学城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超过了20%,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43个、其中国家级23个。备受瞩目的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科研楼主体工程通过验收、光源建筑完成基坑工程施工和动力用房结构底板施工,中子源科学装置启动建设并实现强流粒子出束的阶段性进展,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纳入全国支撑服务作物育种创新五大专业化平台之一,国家健康战略资源中心完成事业单位注册开始运行。
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自主开发了全国首台套完整硅光芯片工艺,础光汽车操作系统通过国际功能安全最高等级认证,发布重庆首个自研大语言模型“兆言”,随机分批分子动力学云计算平台模拟软件入驻国家超算互联网。
在成果转化上,呈现出极为显著的创新驱动效应:国内首款内核自主研发的北太天元数值计算通用软件已实现商用并写入教材,获融资3000万元;在短短一年内,航天天目一年六次发射22颗星,成功组网“天目一号”星座,刷新全国纪录;电科芯片多款创新成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载人飞船“上天”保驾护航。
聂红焰表示,未来会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取得更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家都在看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周小平
编辑:王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