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人来了丨空调高1°C,坚持一个月=植树4.14棵
7月26日,“发言人来了”——九龙坡区“迎峰度夏”系列政策解读发布活动在九龙坡区举行。
来自九龙坡区经济信息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城市管理局、区商务委、国网市区供电分公司的5位“发言人”,聚焦群众关心的“迎峰度夏”及“文明用电 科学节能”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就市民关心关切的问题答疑解惑,与市民面对面交流。
发布活动现场。曹鸣鸥 摄
1度电可以干什么?
空调调高1度,能节约多少电?
陈峥回答市民提问。曹鸣鸥 摄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市区供电分公司九龙供电中心主任陈峥介绍,1度电可以让——
● 台灯点亮40个小时
● 冰箱运转15个小时
● 电视播放10小时
● 洗衣机洗50公斤衣服
● 空调提供1.5个小时的清凉
● 新能源汽车多行驶6公里
● 给手机充满电100多次
从节能环保的角度来讲,一个家庭空调温度调高1°C,每天可节约3.22度电,一个月下来相当于植树4.14棵。
夏季居民家庭有些啥节电小技巧?
陈峥介绍,使用空调时建议设置温度在26℃以上,同时应避免频繁启停空调,可多使用空调的定时、睡眠、节能等模式。
冰箱宜放置在低温通风处,避免频繁开关冰箱门,东西最好占用三分之二左右的容量即可,并定期除霜、清理排水孔。
夏季衣物单薄,可选择“快速洗涤”模式,能够省水省电还省时。
在白天自然光充足的情况下不开或少开照明灯。离开家前,及时拔下不再使用的家电的插头,避免“长待机”耗电。
高压钠灯和LED节能灯有啥不一样?
张健回答市民提问。曹鸣鸥 摄
九龙坡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张健介绍,为进一步节能省电和优化城市照明,早在2021年,九龙坡区便开始规划和改造城区支次干道、背街小巷的老旧高压钠灯灯具,将其换新为LED节能灯,大幅提高了城区节能路灯应用率。
高压钠灯和LED节能灯差别在哪里?简单来说,LED路灯具有更好的照明效果、较低的能源消耗和较长的寿命等优势,一般可照明50000小时以上。高压钠灯则采用高压钠灯管作为光源,其光效相对较低,照明效果相对较差,容易出现光斑不均匀的情况,且能耗约为LED灯的2倍。
如何保障重点工业企业用电需求?
张紫东回答市民提问。曹鸣鸥 摄
九龙坡区经济信息委环资能源科科长张紫东介绍,从全市层面,市级各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障迎峰度夏期间的电力供应,如加大发电厂统调力度,确保发电能力应出尽出;加大外购力度,加强与外省市的沟通协调,尽最大可能引进更多的电力等,来做大全市电力供应的总盘子。
从区级层面,九龙坡区经信委对全区工业企业开展了全面排查梳理,制订并完善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其中Ⅱ级1家、Ⅲ级22家、Ⅳ级8家),对标市级要求,按照高耗能企业、一般企业、重点企业先后参与顺序,编制六级有序用电方案,按照“一企一策”原则,指导企业科学制订迎峰度夏期间生产和用电保障计划,确保迎峰度夏期间重点企业正常生产用电需求。
九龙坡区重点用能单位节电管理举措有哪些?
封雪回答市民提问。曹鸣鸥 摄
九龙坡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封雪介绍,在加强全区重点用能单位节电管理方面。九龙坡梳理了年综合能耗在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作为重点用能单位进行管理,目前一共12家企业。
一是开展年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审查,主要审查能源消费情况(主要包含电力消耗等)、能源利用效率等。
二是开展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主要评价考核能耗强度控制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产品和设备能效水平、节能措施(包含节约用电)落实情况等。督促重点用能企业按进度完成节能量目标和落实节能措施。
老百姓商场消费需要舒适温度,又要商业企业节约用电,如何平衡?
杨帆回答市民提问。曹鸣鸥 摄
九龙坡区商务委党委副书记杨帆介绍,在要求商业企业节约用电的同时,也要求企业尽可能保障群众的购物体验。对此,九龙坡主要采取以下四方面举措。
① 科学使用空调。电力迎峰度夏期间,督促商业企业根据客流情况,分时段开空调、调整场内空调温度,用电场所内空调运行温度不低于26度,既能有个较为舒适的温度,也节约用电。
② 合理使用照明。引导商业企业使用高效率、低能耗灯具,关闭非必要照明,安排专人对各用电设备、照明开关等开展巡查,坚决杜绝“长明灯、无人灯、白昼灯”浪费行为。
③ 优化用电设备。督促商业企业压缩广告灯箱用电量,关闭户外招牌、灯箱广告及其他宣传设备用电。负荷高峰时期,引导商业企业合理调节电梯运行系统,多部电梯实行交替停运、错层停靠,或关闭部分扶梯等措施。
④ 争取群众理解。向全社会发出《致全区商业企业迎峰度夏节约用电倡议书》,指导广大商业企业科学用电、合理用电、错峰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同时,联合商业企业通过发放宣传单、进行宣讲等方式培养群众节约用电意识。
大家都在看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蒋海涛
编辑:钱薇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