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山城丨在梁平,小微湿地有大智慧!
太阳西斜,山间的风带来阵阵清凉。秋分过后的傍晚,位于重庆市梁平区竹山镇安丰社区的“尾水湿地公园”是村民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丁红云向记者介绍竹山场镇尾水湿地公园。刘政宁 摄
草木茂盛、虫鸣鸟叫、曲径通幽……置身公园,别有一番滋味。“5年前这里可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和记者漫步在湿地公园的竹山镇副镇长丁红云,指着自己的脚下说道。
彼时,竹山场镇一部分居民的生活污水,通过下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再排至龙溪河;另一部分居民的生活污水经过房前屋后的沟渠,在地上随意流淌。时间一长,就在场镇一侧形成了占地七八亩的洼地。因土地富营养化,无法进行耕作,久而久之这里淤泥遍地、恶臭连连,行人路过无不掩鼻。
改变源于2018年。当年,梁平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出“全域治水·湿地润城”工作思路,重抓湿地保护修复,合理利用小微湿地资源,着力构建“小微湿地+”推广体系。
把这块废弃洼地改造成小微湿地,其实不难。难的是在改造中怎样同步解决这几个问题:荒废土地如何利用?水质如何改善?怎样助力乡村发展?
竹山场镇尾水湿地公园刚建成时的面貌。受访者供图
经过反复论证,竹山镇在对废弃洼地进行改造前,首先重构了场镇的污水管网,建立雨污分流体系,将居民的生活污水应收尽收,彻底斩断污染源头。清除淤泥、改造田坎、培植水生植物……经过系统化改造,2019年,竹山场镇尾水湿地公园整体建成。
废弃洼地变身为湿地公园,除了面貌焕然一新,内在也蕴含着大智慧:竹山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之后的水,先排放至小微湿地,通过小微湿地进行深度净化后再流入龙溪河,充分发挥湿地净化水质、优化人居环境的作用。
“这相当于在污水处理厂排水的终端加了一个天然‘净化器’。”丁红云告诉记者,当前,龙溪河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每到夏天,河里小鱼小虾成群,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野趣。
鸟瞰竹山场镇尾水湿地公园。刘政宁 摄
水质得到改善,其他方面的成效也颇为明显:湿地公园成了附近村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公园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水鸭、白鹭等候鸟开始在这里过冬;前去梁平百里竹海景区游玩的游客也开始在竹山场镇落脚,村民们借机办起了竹家乐和民宿。
56岁的曾庆美正是其中一员。看到镇里在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来往的游客变多,曾庆美和老伴在场镇上开了一个“文家坝饭店”,提供餐饮服务,也提供住宿。“今年预计收入有10万元左右,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曾庆美信心满满。
曾庆美在客房打扫卫生。刘政宁 摄
丁红云介绍,近5年,全镇新增竹家乐30余家,民宿10余家。得益于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9年的17898元/年,增长为2023年的22858元/年。
“竹山镇的变化,是梁平‘小微湿地+’与环境治理和生态旅游结合的一个真实写照。”重庆市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余先怀介绍,梁平以境内的沟、塘、渠、堰、井、泉、溪、田等小微湿地资源为基础,创新性探索出“小微湿地+生态保育”“小微湿地+生态产业”“小微湿地+自然教育”等一系列保护发展模式。
“通过‘小微湿地+’的探索与实践,梁平也为没有大江大河的城市提供了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范本。”余先怀说,截至目前,梁平以湿地生态赋能生产生活,已建成600余个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小微湿地,推动“小微湿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
正因如此,梁平先后荣膺西南地区唯一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殊荣。
今年7月26日,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小微湿地+”建设工作方案》,将梁平“小微湿地+”融合发展模式在全市推广,助推美丽中国及和美乡村建设,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大家都在看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频道
记者:李增辉 姜峰 刘政宁 王欣悦
编辑:杨夕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