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医药中的切向流过滤应用案例(二)
1
来自贝鲁特美国大学的科学家们在2017年的《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nti tumor Effect of the Atypical Retinoid ST1926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nd Nanoparticle Formulation Prolongs Lifespan and Reduces Tumor Burden of Xenograft Mice”的文章。
文中,在制备ST1926纳米颗粒制剂时,使用50kD的MicroKros中空纤维过滤器组件对纳米颗粒进行浓缩。
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最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之一。它是未分化的造血祖细胞复杂的紊乱过程。大多数患者通常对强化治疗有反应。但是,复发是AML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这警示需要新的治疗策略。类维生素a被证实在正常的、转化的和造血祖细胞中具有有效的分化和生长调节作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典型药物,后者是一种AML亚型。但大多数AML亚型可耐受ATRA。最近,多种合成类维生素a,如ST1926,被认为是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可克服此类耐受性。尽管ST1926没有毒性,但由于其有限的生物可利用度以及可被快速排泄的原因,限制了其临床开发。这里,我们在AML模型中,研究了ST1926和聚合物稳定的ST1926纳米颗粒(ST1926-NP)的临床前效力。结果显示,ST1926的亚微米浓度可有效且选择性地抑制ATRA-耐受性AML细胞系和原代细胞的生长。ST1926诱导的生长抑制是由于AML细胞的早期DNA损伤和大量凋亡。为增强药物的生物可利用度,使用Flash NanoPrecipitation法开发了ST1926-NP,结果显示,其在AML细胞中有与裸药相当的抗生长活性。在小鼠AML移植瘤模型中,ST1926和ST1926-NP可显著延长存活期,降低肿瘤负担。引人注目的是,体内ST1926-NP抗肿瘤作用可在浓度比裸药低4倍的条件下达到。这些结果证实了ST1926在AML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
原文:L.El-Houjeiri, W.Saad, B.Hayar, et al., Anti tumor Effect of the Atypical Retinoid ST1926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nd Nanoparticle Formulation Prolongs Lifespan and Reduces Tumor Burden of Xenograft Mice. 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 2017,doi:10.1158/1535-7163.MCT-16-0785.
2
来自德国Max Planck聚合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2017年8月的《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ynamic Docking and Undocking Processes Addressing Selectively the Outside and Inside of Polymersomes”的文章。
文中,使用KrosFlo Research IIi 切向流过滤系统,在进行聚合物囊泡内、外球上的金刚烷-β-环糊精主-客相互作用研究时,洗滤去除溶液中非特异性结合的β-环糊精-罗丹明B分子。
摘要:聚合物囊泡及其腔室不断增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模拟细胞功能和原型细胞的关键。所以,新的挑战在于实现可调节的膜渗透性以及将其与膜扩散过程的控制相结合,从而实现功能的局部和动态控制以及在聚合物腔室内部或表面进行对接的可能性。本研究报导了具有pH可调性膜渗透性能的聚合物囊泡的概念,以控制小分子和纳米大小蛋白质在聚合物囊泡膜内外的有序对接和分离过程,从而进一步设计用于合成生物学和作为原型细胞的智能多功能腔室。金刚烷和β-环糊精之间的主-客作用以及聚(乙二醇)尾和β-环糊精之间的共价作用被用于实现聚合物囊泡膜内、外球的选择性和动态功能。
原文:B.Lyisan, A.C.Siedel, H.Gumz, et al., Dynamic Docking and Undocking Processes Addressing Selectively the Outside and Inside of Polymersomes.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2017. 1700486.
3
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的科学家们在2017年5月的《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 Eng. Aspects》杂志发表了题为“Release Kinetics from Nano-Inclusion-Based and Affinity-Based Hydrogels: A Comparative Study”的文章。
文中,使用孔径0.05μm的MicroKros中空纤维过滤组件对制备的载药纳米凝胶悬液进行换液纯化。
摘要:在本研究中,我们比较了不同纳米复合物水凝胶的释放机制。使用1,2-二烯烃-sn-磷酸胆碱(DOPC)和1,2-二十六烷基-sn-甘油-3-磷酸胆碱(DPPC)的不同组成制备的脂质体、壳聚糖-透明质酸连结的纳米凝胶、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不同比例甲基丙烯酸(MAA)制备的交联纳米凝胶与模式药物,磺霍达明B或罗丹明B,包埋于丙烯酰胺水凝胶。结果显示,脂质体可在10天内释放其荷载,而NIPAM水凝胶和壳聚糖水凝胶在1或2天内释放。我们发现嵌于水凝胶的脂质体呈现两种不同的释放机制,扩散爆发或较慢的“亚扩散”释放。另一方面,两种纳米凝胶都没有呈现可观察的或确定的基于亲和的释放机制,因为盐的存在完全屏蔽了静电作用。本研究突出了与纳米复合水凝胶释放机制相关的关键点,其可作为药物递送载体,或在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中作为生物医学工具。
原文:P-L.Latreille, A.Alsharif, O.Gourgas., et al., Release Kinetics from Nano-Inclusion-Based and Affinity-Based Hydrogels: A Comparative Study.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 Eng. Aspects, 2017, http://dx.doi.org/doi:10.1016/j.colsurfa.2017.05.089.
文章摘要为编者翻译,由于水平有限,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详细内容,请参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