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癌症日特辑 | 年年体检还是得了肺癌?关于肿瘤筛查,这些认识都错了!
| 传承与坚守 | 情怀与梦想 |
几个月前才做了健康体检,结果没有明显异常,而这次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却查出患有癌症。对于这样的事情,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却被渝北64岁的张先生遇上了。
重庆市肿瘤医院健康体检与肿瘤风险筛查中心主任、健康管理师张海燕说,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足为奇。
张海燕
重庆市肿瘤医院健康体检与肿瘤风险筛查中心主任、健康管理师,重庆市医院协会疾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健康体检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
因为健康体检不同于肿瘤筛查,健康体检是一种大众化、拉网式的检查,而肿瘤筛查更具个性化,因此人们可根据自身身体情况,结合年龄等各种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肿瘤筛查。
案例
年年体检却还是被查出肺癌
“这个春节我们一家人都过得不舒坦。为什么我每年体检都正常,而这次一发现就是肺癌呢?”日前,渝北64岁的张先生在我院健康体检与肿瘤风险筛查中心查出患有肺癌。本来在春节前,他已经拿到体检报告,医生也对报告进行了解读,但他还是不能接受这个结果。
张先生说,自己是一个很注重健康的人,不管是退休后的自费体检,还是退休前的单位体检,他几乎都会按时去做。而且就在去年5月,他还做了一个健康体检,当时的检查结果也没发现任何异常。
看了张先生带来的体检报告,医生解释说“您这做的就是最基础的一般体检,并没有结合自身情况做针对性的肿瘤早期相关筛查,这样就有可能不能及时发现早期肿瘤或癌前病变”
“为什么还要专门做肿瘤筛查呢?做的检查项目不一样吗?”听了医生的解释,张先生更加纳闷和不解了。
健康体检重大众化
肿瘤筛查更个性化、专业化、科学化
“随着健康观念深入人心,很多人对健康体检都非常重视,但却没弄清普通的健康体检其实不同于肿瘤筛查。”我院健康体检与肿瘤风险筛查中心主任张海燕告诉胖熊,普通体检是对心、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压等进行检查,掌握人体的一般状况,可早期发现一些常见的慢性病。
而肿瘤筛查,是指对表面健康的人群进行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快速、简便的检查,将可能患癌者和高危人群早期于健康人群中区分开来,提前施行干预措施,阻断患癌的进程,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是预防癌症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因为早期肿瘤的症状、体征不明显,或者只是有一些缺乏特异性的一般表现,主要通过筛查发现,所以癌症早期发现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由此可见,肿瘤筛查是一种更专业的体检方式,是针对无症状的健康人群进行的一系列以发现早期癌症和癌前病变为目的的医学检查。“一个是普遍拉网,一个是针对性的检查,一个是大众化,一个是个性化,这是普通体检与肿瘤筛查之间最大的区别。”张主任说。
检查项目看似相同
但重点不一样
张主任详细解释,做普通体检时,主要是先进行一系列检查、化验,然后是医生问诊和拿体检报告。但做肿瘤筛查,首先要进行肿瘤风险的问卷评估,然后和医生面对面交流评估。
按照一般的流程,医生会参考风险评估结果,仔细询问被检查者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和家族遗传史等,针对具体情况做相应的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检查。
比如,如果父母患有直肠癌,医生会建议体检者做结直肠镜检查。而母系这边亲属有乳腺癌的话,女性体检者患乳腺癌的几率就大,会建议她每年都要检查乳腺。如果是吸烟的人还要重点筛查肺部;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肝炎病人建议定期筛查肝癌。
“虽然普通体检与肿瘤筛查,会有一些看似相同的项目,但检查的重点却不一样。”张主任指出,以抽血为例,常规体检查的是血常规、血糖、血脂等,而防癌体检则关注血液中的癌症标志物,即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存在。此外,肿瘤筛查还会应用超声、低剂量CT、钼靶、腔镜、病理学等等方法筛查相关肿瘤。
这5类高危人群
更需要进行肿瘤筛查
肿瘤筛查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肿瘤高危人群”,那哪些人才算是肿瘤高危人群呢?对此,张主任一一列举:
1、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人群(通常包括三代以内的直系或旁系亲属患恶性肿瘤的病史);
2、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长期大量吸烟、长期酗酒、药物滥用、长期过度劳累、严重营养不良、偏食等);
3、职业因素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人群;
4、生存环境遭污染的人群(化学污染、重金属污染、核污染等);
5、遭受特殊微生物感染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等)等。
“对于这些高危人群,健康体检往往不能做到相应的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检查,因此对于检后的监测回访往往是不足的。专业的肿瘤筛查,则可以根据检前的风险评估筛出高危人群,根据检查的结果不同而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包括定期监测回访、化学预防、手术预防性切除等。”张主任表示,通过一系列的针对性的措施,尽可能将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也避免和减少很多医疗资源的浪费。
不同年龄段
重点筛查不同的肿瘤
肿瘤发病与否,不仅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年龄也是肿瘤筛查的重要参考因素。
“因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各种肿瘤的发病率是不一样的。”张主任说,人们还是可根据自身身体情况,结合年龄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肿瘤筛查。
20岁后:女性有性生活后,就要开始做宫颈HPV以及细胞学检查,进行宫颈癌筛查,该办法是目前最有效的、简便易行的早期发现宫颈癌的办法。
30岁后:女性要注意乳腺检查。首先是自检,月经来潮的第9~11天最适合自检,停经或更年期女性最好在每月的固定一天进行自检。喜欢饮酒的男性应注意肝脏的检查,每年检查一次肝功能,腹部彩超以及甲胎蛋白。
40岁后:中老年人尤其是抽烟的人,应做低剂量螺旋CT筛查,对早期发现肺癌有积极意义。此外,还应对胃癌进行筛查,包括胃蛋白酶原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胃肠镜检查等。40岁以上的女性应每年做一次乳房体检,妇科(宫颈及子宫、卵巢)检查。4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每年都应做一次肛门指检。肝炎病毒携带者应定期检查腹部彩超、血清甲胎蛋白、病毒DNA以及肝功能。
50岁后:有结、直肠息肉,结肠癌家族史,腹泻、便秘、便血史的人最好做结肠病变的筛查,肠镜诊断率最高。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查则可以及早发现前列腺癌。
关于肿瘤筛查
这些认识都错了
肿瘤筛查是目前发现早期癌症及癌前病变的最有效手段。但张主任表示,人们对肿瘤筛查的开展和认知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 :没有症状就不用筛查
很多人通常将医院看作治病的地方,不舒服了才想到要去医院,预防性的筛查意识不够。其实,医院应该是健康管理机构,正常人的定期体检和高危人群的肿瘤筛查都是有必要的。像肺癌、胃癌、食管癌等在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等到出现明显不适了才就医为时已晚。
误区二:检查一次可以保证几年内不会得癌
筛查结果能反映人体一定时间内的状况。血液学的检查结果经常发生变化,有时一天内的检查结果都不相同。影像学的检查结果也有一定的“有效期”。一般人群的筛查一年进行一次,即使每年进行筛查,也有可能在两次体检中间诊断癌症。
对于一些高风险的人群,如家族中有多人患恶性肿瘤或者乙肝病毒携带(患肝癌的风险明显增高)的人群的体检时间间隔要缩短,可以半年筛查一次。
误区三:肿瘤标志物正常=无瘤
40岁以上的体检人群,大多会选择检测肿瘤标志物。绝大部分人会认为,肿瘤标志物可以直接查出肿瘤,如果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就说明身体中没有得肿瘤。但殊不知,临床中的各种肿瘤标志物只能作为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肿瘤的诊断不能仅仅依靠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结果来确定。
的确很多肿瘤,特别是当癌症发生时,肿瘤标志物的检验结果可能会明显高于正常,比如:前列腺癌与PSA、肝癌与AFP等,这属于特异性较强的癌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癌症的存在,但对一些特异性不强的癌症;如:肺癌、胃癌、肠道肿瘤等等,往往在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显示正常的时侯,就有可能已经患了癌症。
误区四:胸部X光拍片就能查出肺癌
胸部X光拍片只能作为对肺部肿瘤的初筛,仅靠X光拍片检查判断有无肿瘤是不准确的。X线胸片是肺癌筛查的常规传统手段,但有明显缺陷不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常可漏诊直径小于2cm的小结节,正常结构遮挡肺部病灶(心影、肋骨),中央型肺癌漏诊率高。因此X胸片筛查出肺癌往往临床就已经到中晚期了。
而低剂量螺旋CT检查最小可以发现2.5mm的病灶。对40岁以上、有肺癌家族史、有长期吸烟史的高危对象,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CT筛查肺癌,如果CT发现肺部有阴影或小结节,特别是磨玻璃样的阴影和小结,最好到正规大医院找有经验的医生看看,有必要的话可以做个病理活检。
误区五:肿瘤是老人的事
很多肿瘤不断“年轻化”,因此筛查决不只是中老年的专利。同时,肿瘤也不是越老越要查,例如前列腺癌,由于老年人前列腺癌的进展非常缓慢,即使得病大多也不会因此危及生命,所以75岁后反而没有必要再进行每年一次的前列腺癌筛查,而乳腺癌、宫颈癌越来越年轻化,肺癌、消化道肿瘤年轻人也逐渐增多。
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可转载
▲长按,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