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力提升|工作室联合侯灵竹老师开展基于课堂实践案例的主题研修学习活动小结会议
2024年8月13日晚,召开了工作室与侯灵竹老师联合举办的基于课堂实践案例主题研修学习活动小结会议。此次专题会议,聚焦于研讨过程中识别出的关键问题及挑战,旨在通过集体智慧的力量,寻求有效的改进策略。在长达90分钟的深入交流与探讨中,16位教师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共同构建了一个开放而富有成效的对话平台。
会议由韦洁幸老师主持,侯灵竹老师、参会老师、丁玉海老师分别发言。
会议共计四项议程,逐项进行:
会议伊始韦洁幸老师介绍开会的目的,及会议流程,接着由侯灵竹老师针对主导教师找视频资源及设置主题方面进行发言。
侯灵竹老师针对“主导教师”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我们如何安排工作等问题
提出了建议:
第一,老师们已按群顺序分配“主导教师”时段。建议老师们提前关注自己感兴趣领域的教学视频,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空闲时完整观看,以便提炼研讨主题,避免仓促准备。
第二,建议研讨主题聚焦具体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法提升阅读兴趣、课堂互动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等。避免选择如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等大而广的主题,而应锁定如利用图画书教词汇、思维导图增强文章结构理解等小而精的议题,以确保研讨深入且高效。观看视频时,建议分段裁剪,重点聚焦展示情境教学法、师生互动等部分,对应研讨主题。每个大主题下设定一至二个具体小话题,如“情境教学法”下可细化为“古诗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或“生活情境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若研讨主题为“角色扮演”,则可细化为“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扮演实施”或“角色扮演对口语表达能力的促进”。这样的细化使话题更具体,研讨更深入、实用,每位老师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启示。
第三,确定课例视频与研讨主题后,请至少提前两天提交给我审核。我需要时间观看视频并思考,以便对主题进行修改和完善。完成后,我会与丁老师共同审核。随后,韦老师和赵老师将制作宣传海报。请大家遵守流程,避免仓促准备,确保每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以达到最佳效果。
第四,关于研讨时段安排:周一、周二观看视频,周三撰写报告初稿;周三、周四及周五、周六为讨论时段。主导老师需在周三和周五早上,将精选的视频片段(体现研讨主题核心内容)、研讨主题及两个具体讨论话题发至群内。视频截取需围绕主题核心,如“故事教学法提升语文素养”,应包含故事引入、学生参与讨论等关键内容。请老师们精心挑选与构思,确保讨论质量。
接着由韦洁幸老师对研修流程进行详细的解答,并提出要求与建议:
研修流程:
研修要求:
研修建议:
然后由一下参会人员按顺序发言,对进展两周活动提出问题与建议:
主要问题归总与建议如下:
问题1:关于每周三、四、五、六的研修时间,是否可以固定在某一个时间段,以便于大家集中注意力和精力进行研讨,避免一整天都需要盯着手机?
问题2:梅花魂这一课在不同版本中有时是讲读课文,有时是略读课文,王老师的这堂课是呈现讲读课文的要求还是略读课文的要求?如果它是略读课文,我们应该如何讲解?
问题3:如何将研修的成效最大化,避免只是个人学习而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更高阶的收获?在研修过程中,如何确保大家的学习成果能够凝结成一个最终的、可迁移的策略或路径?
问题4:如何在研修过程中确保选课的方向性和系统性,避免课程选择过于散乱?
如何设定选课的原则,以确保所选课程既具有学习价值,又符合研修的整体方向和学员的实际需求?
问题5:当前作业和资料的提交方式(通过百度网盘和群聊)导致群内信息混乱,并增加了韦老师的工作负担。
问题6:微信群中的交流不聚焦,感觉像是漫谈,每个人的研究报告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共鸣。现有的微信群交流形式在处理问题回复和讨论时不够高效,是否存在更好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何汇总和提炼每个人的研究报告,以形成共识和共同点?
问题7:如何确保学以致用,使资料分享与研修主题紧密结合,并体现在研究报告和研讨中?如何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保持活动的持久性和高效性?
问题8:视频课程时间过长,且部分课程内容可能因时间久远(如2018年录制)而未能及时反映新课标的要求或最新教学理念。如何有效利用时间,避免在过时或不那么相关的教学内容上“陪跑”?
建议1:设立主分享人负责汇总观点,定期组织分享讨论,深入研讨关键点,并强化成果评定,以形成系统性、可实施的教学策略或路径。
建议2:建议对研修主题进行顶层设计,明确各阶段研究方向和时间段,确保内容系统有序。选课应设定原则,注重课程的学术价值、创新点、可迁移性和适用性,鼓励选择与教学实际紧密相关的课程。讲课老师筛选需考虑专业素养、教学经验、教学风格与主题契合度及启发能力。同时,加强学员间交流分享,通过团队合作提升研修成效和系统性。
建议3:使用一个专门的平台或系统来提交作业和资料如UMU,每个成员可以将自己的作业上传到对应的章节或模块中。
建议4:引入“双线研修”模式,即主题加问题。主题可以从方法策略、优点等方面谈起,而问题则围绕自己设计课程时遇到的难题进行。这样可以使讨论更加聚焦,同时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共鸣的产生。探索使用更高效的讨论平台或AI工具,如支持嵌套回复和多人同时讨论的系统,以提高微信群中问题讨论的效率和质量。设立一个机制来汇总和提炼每个人的研究报告。可以由主导老师或指定成员负责,通过比较和分析找出共同点和共识,形成更具价值的总结报告。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研修过程的效果和收获。
建议5:精简课程时长,聚焦核心价值;紧跟时代潮流,学习前沿资源;确保内容时效,提升学习针对性。
针对大家抛出的问题与建议,侯老师认可大家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并对此进行了解答。
视频选择应兼顾新课标任务群精品课与家常课,以激发多角度思考;鼓励根据定好的主题,选择精品课或有问题的课进行研讨;同时,支持深入探索大单元教学等前沿教学理念,但需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研讨层次。
最后由丁玉海老师进行问题的补充解答及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
丁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而是抛出问题让大家思考:
第一:我们做了一个活动,到底它的定位是什么?
第二:每个人在这件事上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有多少?
第三: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内驱力。不是需要别人让你干啥?不是需要别人让你干啥?
丁老师指出,开展这次活动是纯粹的,而不是给谁造成压力与负担,技术的加持没有足够的经历,单纯的在群里互动,想要的是那份热情与温度,而不是为了某种成果的输出,是真真实实的教研,如果觉得前行的路艰难,可以选择取舍,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的是老师们的细心、认真对待,而不是应付、敷衍。
提炼、总结、点评都是一种形式,我们需要的学习名师们的教学方法与经验,在撰写观感与讨论点成长,如果真去用心做就一定会有收获,不论课程是什么时候的,都有学习的价值,学的意义。提炼的是教学中的方法,而不是追求一种虚的形式。
最后丁老师强调,请认真对待每一次活动的开展,包括到自己主导时,这体现的是一种责任与态度,请大家好好去思考与斟酌。
END
撰稿:韦洁幸编辑:张 波审核: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