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写作 |《差生向左,怪才向右》
差生向左,怪才向右
智慧创新作业项目组 郭涛
老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成绩和常规标准的影响,习惯性地给学生贴上“差生”或“优生”的标签。然而,当真正深入地去了解每一个独特的孩子时,或许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差生”可能只是被我们误解的“怪才”,他们的潜力隐藏在我们不易察觉的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挖掘。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两个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差生”与“怪才”有了全新的认识。
差生小辉
小辉,初入班级时,是众多老师眼中的“差生”。他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课堂上总是心不在焉,作业也经常拖欠。每次考试,他的分数总是在班级垫底。老师们多次找他谈话,家长也被频繁请到学校,但效果甚微。我也曾对他感到无奈和失望,认为他是一个对学习毫无兴趣、自暴自弃、无可救药的孩子。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看到了他的另一面。学校组织了一场科技小发明的活动,要求每个班级都要提交作品。当其他同学还在为选题和设计而苦恼时,小辉却默默地在角落里忙碌着。起初,我并没有在意,习惯性地以为他又在做小动作。但当活动截止日期临近,他拿着自己的作品来到我面前时,我被震惊了。
那是一个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小型机器人,虽然外观略显粗糙,但设计精巧,能够完成简单的动作指令。小辉兴奋地向我介绍着他的创作思路,眼中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芒。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这个在学习上表现不佳的孩子,在科技创造方面却有着非凡的天赋和热情。
从那以后,我开始关注小辉在这方面的发展,给他提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鼓励他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渐渐地,小辉在科技领域崭露头角,获得了不少奖项。而他的自信心也逐渐建立起来,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依然不是最优秀的,但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努力地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怪才小雨
与小辉不同,小雨则是一个被同学们孤立的“怪才”。她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行为举止有些怪异,说话也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她的作文充满了奇思妙想,但却不符合常规的写作要求,因此分数总是不高。她对数学和科学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但由于表达方式与众不同,常常被老师和同学误解。
为了了解小雨,我专门找她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在交流中,我发现她的思维非常活跃,看待问题的角度独特而新颖。她能够从一些细微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案。但由于她不善于与人沟通和表达,这些想法往往无法被他人理解和接受。
于是,我在课堂上给小雨创造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她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同时,我也引导同学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不同的观点。慢慢地,小雨不再是那个被孤立的“怪才”,她的才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欣赏,同学们也从她那里获得了许多新的启发和灵感。
通过小辉和小雨的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所谓的“差生”和“怪才”,其实只是我们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结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成绩优秀、听话乖巧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优生”,而那些成绩不佳、行为叛逆的学生则被贴上“差生”的标签。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分类方式不仅不公平,而且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它会让“差生”失去自信,自暴自弃,也会让“怪才”的才华被埋没,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应该打破这种固有的观念,用更加包容和多元的视角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也许那个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孩子,在运动场上是一名健将;也许那个总是沉默寡言的孩子,在绘画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也许那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有着一颗善良、乐于助人的心。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批批标准化的“产品”,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差生”不再迷茫,让“怪才”不再孤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为社会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轻易给学生下定义,要用爱和耐心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之处。我相信,只要我们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差生向左,怪才向右,但他们都有走向成功和幸福的权利。让我们为他们打开那扇通往未来的大门,让他们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END
文字: 郭 涛
编辑: 杨 蔚
审核: 郝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