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瑞象·校园】进入印度的另外路径:一部加尔各答华人纪录片的田野与拍摄 | 2016瑞象校园系列活动·讲座第一场

2016-05-03 瑞象校园 瑞象馆

进入印度的另外路径:一部加尔各答华人纪录片的田野与拍摄

时间:5月9日(周一)15:00-17:30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117室

主讲人:钟适芳

 

由钟适芳执导的纪录片《边界移动两百年》是一部关于印度华人移民的纪录片。18世纪末华人开始移入印度,这漫漫两百年来随着历史演进,历经英属印度时期、印度解殖时期、政权的轮替,直到近年来第一位跃入宝来坞的华人明星,华人在印度社会的地位、阶级与身份,随着时代在边界移动……

 

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到钟适芳导演,通过放映《边界移动两百年》及映后谈的形式与各位分享从田野工作到影像作品的历程。


关于主讲人




钟适芳1993年创立了以草根音乐为轴的音乐厂牌—大大树音乐图像。大大树擅长与理念相近的艺术家合作,坚持严谨的制作态度,成为台湾少数以独立制作之姿,走进国际的团队。多年来,大大树积极规划乐人参与国际展演,并开创多项跨国界的音乐创作计划。其制作出版的专辑,经常获国内外音乐奖项及乐评肯定。

 

2001年,她以“迁徙流离”为题,创办“流浪之歌音乐节”(Migration Music Festival)。透过年度音乐节庆的形式,创造对话平台,提供各种文化议题与声响实验的可能。

 

2011年的印度行,意外开启了她的另一段旅程。在台湾客家电视台的支持、以及国际团队的合作下,她完成了第一部纪录长片《边界移动两百年》(From Border to Border)。作品入围2014年“台北电影奖”、“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等竞赛,入选数个包括汉堡电影节的国际影展,并获得“2014台湾国际女性影展”首奖。

 

她目前也任教于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


关于影片



边界移动两百年From Border to Border

台湾 Taiwan

长度 Duration:108 min

彩色 Color

影片提供:台湾客家电视台 Film Provided by Hakka TV, Taiwan

 

《边界移动两百年》以八个章节探见印度华人两百年间的“来”与“去”。

 

印度的加尔各答,有着多元族群的面貌,更有印度其他城市没有的“唐人街”。对于世居于此的华人来说,生命是没有终站的旅行,印度像是他们的家,又不是家。

 

英属印度时期,加尔各答是黄金地,家乡动荡贫困的华人,经水路或陆路,长途跋涉来到“加城”。华人在印度社会的传统职业—制鞋、洗衣、镶牙、制革,在印度教种姓分工下,属“不洁”的贱民阶级。而加尔各答现存的两个中国区,在印度社会投映的影像,既是英属印度光辉的残影,也是让人绕道闪避的贫民区。身分与权益不明确的华人,世代建筑起生活与心理的高墙,牢固隔阂着印/华间的关系及彼此的偏见。

 

影片呈现老中青三代的印度华人边缘而碎片的历史记忆,对照大时代的图像文件案、印度左翼导演MrinalSen的回忆及其剧情片《蓝色天空下》所见证的1930年代,拼贴出印度华人无声的历史,以及不确定的未来。



相关阅读


《尊品》杂志2014年4月刊对钟适芳的访谈(点击图片放大阅读)




关于“2016瑞象校园系列活动”


瑞象校园系列活动已经走过两年历程了,也许你还记得2014年我们奔走在全国各大校园挥舞红色抽奖箱的身影。2015年我们请张献老师、赵川老师与顾铮老师各带领了一个工作坊,做出过影像与身体双重表达的尝试。2016瑞象校园系列活动本月起又要和大家见面了,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社会,田野,影像”,从这三个关键词里,也许能读出人类学或社会学的意思,其实规划学、建筑学、声音艺术等领域的方法也是我们在今年的工作坊中可能会使用到的,更不用提摄影、图像、活动影像这些我们更加熟悉的视觉手段了。

 

用影像等感觉手段来考察社会这片“田野”对我们来说为何是一件有吸引力的事?

 

“影像”(image)不单指视觉上能看见的“影”和“像”,头脑中的想象,由数据形成的图形等,也都在此列;影像不仅能作为一种记录手段,同样也可作为分析的对象,在学术研究中影像也在越来越多地作为论据被使用。“田野”(field)本来是人类学的概念,随着人类学自身学科的发展以及与其他诸多学科的交叉,“田野”的领域也早已从“异域”“民族”扩展至都市、家乡、社群等地。今年的瑞象校园系列活动,将讲座和工作坊两种形式有机结合,前者能为后者做铺垫,后者能成为前者的延伸,以影像为切口,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进入“社会”这片田野。

 

我们请了9位嘉宾加入今年“瑞象校园系列活动”的主讲人及导师阵营,他们将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出现在上海市各大高校聚集地(杨浦…闵行…就连松江大学城也包括在内)。六场讲座的主讲人将分别从影像和声音参与社会田野调查的理论背景、方法和案例的角度展开他们的题目,因而你将听到对摄影史上著名的社会调查案例的分析,阐释声音与田野调查之间的关系,了解参与式观察对于社会的影响,等等。这些讲座将成为工作坊实践的基础。在工作坊部分,我们邀请导师们带领大家进入不同的“田野”,包含有精神空间、殖民地遗迹、交通水域、经建筑师/规划师改造过的社区,还有电影和文化现象这样的视觉对象等。在参加工作坊的过程中,学员将重新审视头脑里已有的关于现实的图景。


讲座预告



田野调查的摄影个案和日常生活空间

时间:5月12日(周四)18:30-21:00

地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蔡冠深报告厅

主讲人:林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摄影专业硕士生导师。

 


被遮蔽的图景——泰国南部的一段隐秘历史

时间:5月19日(周四)18:30-21:00

地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蔡冠深报告厅

主讲人:梁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澳洲莫纳什大学博士后,现执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上海作为“田野”何以可能?——从媒介史视角的一个讨论

时间:5月23日(周一)18:30-21:00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具体地点稍后通知)

主讲人:

汤惟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戴震东,记者,在《新闻晨报》周刊部工作多年,一直在尝试将心理学运用于采访写作。

 


田野录音与声音行走作为人类学研究方法

时间:5月26日(周四)15:00-17:30

地点: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一教楼1120室

主讲人:王婧,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人类学、声音研究者,声音活动策划人。

 


台湾摄影史的田野想象与调查观

时间:6月2日(周四)15:00-17:30

地点: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一教楼(具体地点稍后通知)

主讲人:张世伦,台北人,艺评作家,摄影理论研究者。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候选人。

 

工作坊招募

 


工作坊之一·中国民间纪录影像里的社会田野

时间:7月-8月

地点:瑞象馆—象铺(上海市虹口区花园路128号运动Loft五街区A座102室)

导师:张真,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系副教授(兼职历史系),亚洲影媒教研计划创始人。



工作坊之二·城市漫步:发现与表述

发起:瑞象馆、澎湃新闻·市政厅

时间:6月-10月

地点:瑞象馆—象铺、上海市城区

导师组:卜冰、王婧、梁捷

卜冰,集合设计主持设计师。

王婧与梁捷的简介请参阅上方讲座部分。

 

* 工作坊详情及报名方式请回复关键词“工作坊”获取,或转至瑞象馆官方网站(www.rayartcenter.org)查看。

 



2016瑞象校园系列活动


主办:瑞象馆


特别感谢:

澎湃新闻·市政厅

复旦大学复新传媒·纪录工坊

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Innovative Documentary Lab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感谢迅销中国(优衣库)给予的慷慨而持续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