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Chat ID rayartcenter Intro 【瑞象馆】致力于影像艺术的推广与普及,推动创作与研究工作的深入 撰文、采访 / 姚瑶 爱因斯坦为牛顿著作《光学——关于光的反射、折射、拐折和颜色的论文》作序,他笔下的牛顿活泼可爱:“他象安排玩具那样安排这些实验,如今又以富有感情的笔触来详尽描述它们。在阐述中,他把实验家、理论家、技工以及艺术家(并不是不重要的)集于一身。” 尽管牛顿的光“粒子说”将自己陷入不佳的境地,《光学》一度只是科学史学家感兴趣的著作,但他的结论均是经过反复实验、推导的结晶,有时还带着天才式的直觉。 惠塔克在《光学》导言中再现了这样一次实验。1666年初,23岁的牛顿购买了一块玻璃棱镜“以此来试验颜色现象”。为此目的“弄暗我的房间,并在我的护窗板上开一小孔,让适量的太阳光进入,我将我的棱镜放在阳光进入处,于是光会因此折射到对面墙上。”牛顿将不同的光的颜色分为七种,这在当时已经颠覆了世人对白色的太阳光的认识,证明了不同的光的存在。 300多年后,杉本博司改良了这个实验,因为他不相信光只有七种颜色。冬季的东京,清晨五点半,第一束光射进房间,穿过从地板直指天花板的垂直棱镜——这是杉本博司的装置作品《影之色》(2004),也是他用来观测光的工具——折射出的各色光在白墙上爬行。杉本博司用最具记录性、现场性的宝丽来相机拍摄瞬息万变的光的颜色,尤其是它们的间隙与过度,即那些无法命名的色彩。杉本博司用摄影的方式印证了他的猜想,同时,他也一直认为,摄影是一门科学。 为光塑像的实践还在继续。2008年起,上海摄影艺术家朱锋琢磨着直接将镜子这一反射体放入更具分析性的精确制图设备——扫描仪,他的系列作品《镜子》画面抽象,描绘光的斑斓、驳杂,同时又试探着观者的色彩与情感的想象纽带。 朱锋《镜子-1458》(2014) Y = 姚瑶 Z = 朱锋 一、镜子 Y:你每着手一个项目,都会进行缜密的思考才执行。那么,你是怎么想到扫描镜子? Z:也是慢慢发现的过程。镜子是一个特殊的物,它具有物质性,又比其他物有更丰富的精神内涵。生活中,我们被各种物围绕,我们每天照镜子,但大多数只是关注镜中的自己,经常忽略镜子的存在,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我就在想,如果镜子中什么都没有?照见的是什么?是“空”吗? 最初的想法是要拍出镜子的空无一物,但是用相机拍镜子,始终难以避免自己拿着相机的形象,难以呈现镜子本身空无一物的精神属性。 Y:比如看镜子的产品目录,镜子是灰色的渐变色块,可能是效果图。 Z:用移轴镜头可以拍摄空镜子,但依然有某个物体,镜子的物质属性还是太强,无法避免。扫描底片的过程给我一种启示,喂给的物,会产生一个数字文件。照镜子的话,离开镜子前,形象留不下来,但扫描仪可以留下来,所以我就扫描镜子,把镜子作为一个物进行扫描。 Y:怎么扫描呢? Z:一开始把镜子直接放到扫描仪上,原原本本把镜子扫描下来,早期带有镜子外形的几组作品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预览的效果比较满意,但在生成大文件的时候,需要很长的时间,让镜子长时间不动,这挺难的,所以得到和预览完全一样的图像还蛮难的。 朱锋《镜子-1002》(2008) 后来干脆选择超过扫描仪尺寸的没有边框的镜子,就让镜子动吧,这样产生不同角度的反射,可能性反而更大了:动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反光,动的过程和角度不同,意外的效果很多。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方法得出的效果。 Y:扫描前有什么预设的效果吗? Z:我也没有想到镜子能产生这么多颜色,最初我扫描镜子就想得到两种颜色:黑和白。我就想做一个黑白的东西,并且,我想象的黑白画面图像粗糙,让人难以接受。 Y:当看到涌现出这么多颜色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惊喜? Z:但当我发现有颜色出来之后,确实让我看到另一片天地。之后,我看了一些关于光的著作,比如牛顿关于光的原理的解释。物理学家早有各种发现,而我是从摄影的层面来探讨光。随之陷入一种追问,如果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束光互相反射,空对空,仿佛是徒劳……也不能说是意义,也没有什么意义。 二、光电 Y:在华视影廊展出的作品中,有这个系列的早期作品,还能看到不同造型、轮廓的镜子,你以小幅呈现,而更具气势的大幅作品,已经没有了镜子的具体造型,只有反射出的光。 Z:是有这样一个不断抽象的过程。摄影的基本要素是光和时间,我想借助镜子,发现无所不在的光。我拍摄的是机械的光,这个系列的早期作品中还是有主体和背景的,在一个较暗的环境中,不同光的亮度,产生不同灰度的背景色,之后用镜子覆盖了扫描仪,镜子作为主体不见了,背景也没了。 Y:可以说,你重点从镜子转向了光本身,所以抛却了镜子的外形。 Z:形在我抽象系列中,可能性不多,主要是线条,在形不丰富的情况下,主要是色。2013年开始,我通过变换角度,产生冷的、机械的表现,从形式上记录块面;之后,我更关注颜色,从情感上去寻找。 Y:色彩诉诸于人类情感。杉本博司在《艺术的起源》中一篇《冷静之眼与热情之眼》引用了歌德的《论色彩学》,不同于牛顿的科学命题和实验——冷静之眼,歌德的话语充满诗意——热情之眼,歌德说:“色彩是光的行为,有行为就有痛苦。” Z:“冷暖自知”。从情感的角度理解颜色,或是色彩的组合,情绪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比如有一幅作品(下图),我问我儿子怎么想,他说这是沙滩、海洋和蓝天。他这么一说,我觉得有点像。之前带他去过海南,他感受到了某种东西,留下了印象,他在看这件作品的时候产生了情绪的联接。而我根据他的联想,反过来思考我的对海的印象。摄影主要在于发现,甚至是发现内心的某种东西,后来扫描的镜子就是想通过抽象色彩来表达情感。 朱锋《镜子-1315》(2013) 三、扫描仪 Y:具体说说你的工作方式吧,如何得到和处理扫描仪生成的图像? Z:有两种情况,通过短时间的预览,有喜欢的颜色,但大多数情况,预览和最终出现的结果是不同的,所以直接放弃预览,直接扫描得到一个巨大的文件,再不停地搜索。这个环节,有了与摄影的某种联系,就像在取景。 Y:有了截取的过程。 Z:扫出来的所有图像,就像是一个世界,非常丰富,面对这个有各种信息的世界,框取的局部的影像,是一种自己选择的结果,因为它们打动自己。眼睛落在哪里,也决定了是否将这个部分截取下来。 Y:并且,竖构图多一些。 Z:因为线条是水平的,竖着我觉得蛮好看的。 Y:也有人质疑过,这种截取的图像,是否还是摄影。 Z:一开始拍照的时候,我也喜欢做各种尝试,翻拍啦,到现在抛弃相机。我们处于数码时代,扫描仪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采集图像的工具。科技的发展很快,也带来很多可能。比如,哈苏要发布一款无反相机,双反、单反,现在是无反数码,我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相机。还有一种光场相机,据说也很强大。都在改变着之前对摄影的认识。 Y:其实摄影史上的先锋实验比如物影摄影,也没有使用镜头。 Z:很巧Thomas Ruff有一个系列与软件工程师工作,用3D软件生成影像,也叫物影摄影。从技术上来说,都是是数码时代的产物。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摄影,是从基本元素来看,光和时间,这是构成摄影的基本方式;而探讨油画时候,总结出的东西不一样。 朱锋《镜子-1453》(2014) Y:其实你是在追问摄影的本质。 Z:我也在不停地试,试探摄影的可能性。要在一个规则中得到认可,可能会被判错误;但不理睬这个规则,怎么说都可以。 参考书目 1.《光学——关于光的反射、折射、拐折和颜色的论文》,[英]艾萨克·牛顿著,周岳明、舒幼生、邢峰、熊汉富译,徐克明校,科学普及出版社(北京,1988)。 2.《艺术的起源》,[日]杉本博司著,林叶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14)。 * 更多访谈,请点击页面左下方“阅读原文”链接转至瑞象馆官网阅读。 (本文著作权属于原作者、译者所有,经原作者、译者授权【瑞象馆】使用。本文允许引用、转载,但使用时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文章来自瑞象视点www.rayartcenter.org)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