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Chat ID rayartcenter Intro 【瑞象馆】致力于影像艺术的推广与普及,推动创作与研究工作的深入 撰文、整理/ 郑煦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艺术家、理论家们都认为一种媒介的本体特征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建筑学思想体系运用于摄影研究创作,脱离了摄影界某些固有观念的束缚,以更自由的方式探索摄影本质,而令摄影本身变得十分有趣,物质特有的诗意美感也通过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摄影中被传达出来。以下内容整理与阐发自帕特里克·托萨尼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所作的摄影讲座《事物的形态》,或许能令我们从中看出一些西方理性精神主导下摄影与建筑之间关系的端倪: 一、帕特里克学生时代的作品 当时他对空间是否能再现于摄影而着迷,将建筑中的空间层次问题投入摄影中研究。 大尺幅画面以另一种视角重新呈现,探讨有层次的空间感,空间的复杂多样性丰富了它们的维度。这组作品从观看角度、位置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来探讨现实与摄影之间的距离,比如当一个大空间被压缩成柱子以后,摄影是如何既忠实于现实又离开现实的。当然这些图片从来没有展出过,帕特里克认为艺术家最早的想法十分可贵,以后的作品与最初之间大多是一脉相承的。 二、建筑中的摄影与摄影中的建筑 1982年的作品,探讨物体实际尺寸、空间与摄影作品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被大冰块空间限制住的运动小雕像,当它们的特定运动瞬间被固定下来,摄影的瞬间本质是什么?冰块代表暂时的时间,下一刻或许即将消失,从而使得创作本身变成了诗意的永恒。 1983年的作品,冰块作为继续研究的材质探讨摄影的本质问题:时间、时效性及精确记录现实与传递信息。报纸代表的是日常生活的时效性,把报纸与冰块两种元素放在一起去探讨摄影如何处理时效性,摄影作为媒介的功能又是什么?空间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报纸作为平面与冰块的空间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诗意。 为增加作品的丰富性,在冰块和报纸作品中继续加入了新元素“火”进一步研究。以虚拟的“现场火灾”来探讨摄影的本质,火可以熔化冰和纸,然而最后火结束了一切,摄影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不存在的虚无”?诗意在此仍然是重要修辞并同样体现在以下作品中。 与上述“精确记录现实与准确传递信息”的摄影特征相比,下列作品则是探讨图像中“信息传递的模糊与不可传达性”问题。 这组作品在“模糊的人像”与“盲文的清晰”之间作对比。盲文本身是完整的语言系统,代表着一个最小化的信息模版,它们可被触摸却不可被盲人视觉阅读,然而在这些影像中,它们却是不可触摸的。与人脸相关的盲文信息只能在人物脸部清晰可见,却不能被多数观众读取意涵,而他们原本能从图像中读取的人物形象却又是模糊的。于是在图像的模糊与盲文的精晰但不可触摸的悖论中摄影师探讨了可见与不可见的问题,让观众注意到:诚然摄影是可以重现现实的,然而这却是一个不可能真实存在的现实。同时若影像能令人产生触摸的冲动,是否意味着它们超越了二维的平面?摄影作为二维平面,面对已经有X维度概念的当下,是否能有更大的表现性?而展厅中作品多幅排列的效果令单独作品的空间维度被完整展现出来:二维图像+盲文起伏点=三维的感受。于是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我们仿佛看见了世界本身是没有边界或不存在唯一答案的。 1986年系列《雨》,以符号作为标点的一种文本式、写作式讲述,讨论摄影与文本之间是否存在互相转换的关系。作品最初的形式只是在工作室中模拟出人造雨景,选取自然现实元素“水”,以探讨“水”作为物质是如何充满空间而被呈现的。在进一步的作品中,摄影师又给“雨”加上了标点,比如逗号、括号等,该意图是将原本的叙述分为两个部分,探讨如何用具体物件去影响事物抽象的概念,比如“括号中的雨”试图讲述图片与文字同样具备描述性功能。物体所能介入的与摄影中可改变的力量是相当的,括号与下雨间的作用关系被摄影记住并描述下来,因而摄影也能够具备很好的描述性。 三、摄影呈现物体被忽略的部分 1987年的《鞋跟》,当鞋跟以大尺寸呈现时,摄影师希望观众用自己的身体衡量它的比例去想象。普通的鞋跟被以不同视角观察,它可能有着类似地质学上的分层与不断生长的性质存在,鞋跟如同地质学断层的花纹,以讨论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观众由此得以思考:当单一物体的惯常方式、大小被改变时,它的观看视角可能会同时被转换成什么? 1988年的《勺子》,沿着同一思路,继续思考上述问题。《勺子》探讨物体的反光性。图片中的勺子是我们最常见的没有设计感的普通物品,它们既能反射出一些光线,也能装载一些东西。在这组作品中我们关心的勺子并不是它原本被生产出来的功能,而是它不被我们平常所注意到的反射功能。 《鼓》系列,与《勺子》类似。“鼓”的一些不被我们注意到的部分,是它们在视觉形态中的坑洼表面,这与地理杂志中所刊登的地图或地球的表面有着相似性,通常我们使用它们时或许不会注意到“鼓的表面”也能引发思考。物体表面形态往往与它本身的功能无关,从视觉角度来看“鼓的表面”被使用的过程与听觉所接收到的信息是有区别的。因此,摄影具有将那些平时不被注意到的东西呈现出来并被我们关注的功能。 电路板《线路》,芯片大小的电路板被放大到一面墙体大小时,我们会发现它们如同一座城市的地图,而不会想到那只是一块小小电路板。这一系列作品本身与日常生活中的交通线路无关,但作为观众看到这类大面积图像时,很可能会在电路与日常交通两者之间建立起关联。 四、帕特里克开始探讨人的身体元素系列 1992年作品,《头顶》把“头”当成物体来观看,以孤立、单独的形式来表现各式各样的头顶,“头”的主人都是匿名的,除了头顶的外观,我们对他们的个性等方面一无所知,而独特性只在于他的头发。这些形象并非来自后期制作,而是以白色布景盖住身体后所形成的,这一方式或许类似于电脑后期修改,但摄影师认为他更喜欢摄影中肉眼所见的真实,而不是科技后期。当然这么做也并不是排斥科技,而是想以反映真实现场的做法去重新构建了一个空间。 1999年《面具》,将人们平常穿着的裤子上胶上浆,使它们呈现出通常我们不会留意到的形状。当然有时会根据作品需要对裤脚处作一些伸缩处理,但作品更重要的是提出一个观点:摄影可以重构一个物体的形象表达能力。 《鞋子》,是与上述关于身体同一系列的作品。裤子的空洞表示它们曾经被身体充满,而将牛奶注满鞋子并溢出如同身体占据曾经被穿着的鞋子。牛奶注入鞋子与身体溢出是同一概念,牛奶与人的关系也使得该作品具有了更多象征意义。 在以上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摄影师已经不能够满足他对于最初想法的简单拍摄,一步步实验使他逐渐产生更多新的考虑。比如上述《面具》系列作品,只有将作为主体的裤子固化才能够被拍摄,于是摄影开始变得需要增加一些“人为参与”的内容,这也是循序渐进实验的探索结果。一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能够被拍摄的表面性事物非常多,而摄影表达则具有内部性,迷一般的内部特性只有通过“人的介入”才能进一步做到,所以摄影师想探讨的是摄影还可以走多远,摄影到底还能做些什么。 五、被改变的物件的拍摄 2010年作品,对被切开物体的拍摄,是向事物形态提出疑问。当我们看到不完整的只有一半的图像时,我们会问是图被剪成了两半呢?还是现实事物真的被切成了两半?图与现实哪个是被真实分开的?摄影引起了我们的怀疑。比如这个看上去很像猫头鹰的形象却仅有一半的咖啡壶,虽然它和被锯开时留下的粉末是这个壶被人为切割后的真实形态,但我们依然会去质疑它的真实性。 2014年《星球、太空照片》,这些第一眼很快能被认出拍摄太空的照片并非真实拍摄太空的场景,它们拍摄于摄影师的工作室。于是质疑又产生了,摄影是虚假的吗?但同时摄影却又是那么真实的存在,它们真实存在于摄影师的工作室中,如何区分它们呢?这些照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2014年某个太空信息的新闻图片,作品只是从其中得到灵感而与这则新闻本身无关。照片具备了真实太空星球的那些元素,但摄影师并没有隐瞒它在工作室中被拍摄的事实,挂球用的线在照片中能被清楚的看见,它们是模型再现的真实,与天文学的意义无关,因此,摄影难道是一个骗局吗? 在上述系列实验研究中,摄影师通过打破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由建筑与摄影的关系入手思考摄影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回归到摄影本体语言去发现摄影的各种可能性。事实上早在宗教盛行时期,建筑学精确精准的计算方法就被运用到绘画领域去构造图形几何学中美的意境。而把对建筑的思考用于摄影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摄影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正如欧洲艺术界普遍将理性分析作为基础思维的思考方式一样,艺术家们常常会将物质原来存在的基本功能排除在外,去重新思考它们在其它方面的价值,以全新的角度为起点,从而带来更多创新的可能性。对于帕特里克而言物体只是一件工具,他想探讨的是摄影的本质与它的可能性。他认为摄影是在现实与加工的过程中的一切,他的拍摄手法简单、打光强烈,画面清晰呈现了物体的具象、忠实、精确地存在,使这些作品成为建立在以实验与观察为基础的西方艺术理性精神的再现。而理性思维不仅只是一种逻辑的理性分析过程,它也是继承人类文明富饶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化传承。因此摄影并不全然是对自然的记录,它也包括人们对自然的疑惑与阐释,而任何人类的阐释都含有人为主观因素的成分,经验主义的非客观性让研究变得更具意义,笛卡尔就认为真理是理性与经验之间循环的产物,由此由虚构与现实之间的悖论所构成的不确定性,使得以上饱含理性精神的摄影艺术也具有了优雅诗意的本质之美。 (本文据帕特里克教授于2016年10月13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讲座《事物的形态》图片屏幕截图与录音笔记整理,经讲者授权发布。) 关于帕特里克·托萨尼 关于作者 郑煦妍,摄影、艺术评论作者,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现为中学摄影教师,中学摄影校本课程项目开发实施负责人。 * 点击页面左下方“阅读原文”链接转至瑞象馆官网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著作权属于原作者、译者所有,经原作者、译者授权【瑞象馆】使用。本文允许引用、转载,但使用时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文章来自瑞象视点www.rayartcenter.org)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