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萧报君 2018-05-26

我们都说,

南宋官窑体现了劳动者的“工匠精神”。



前几天小编去了位于蜀山路上的

杭州萧山南宋官窑艺术馆,

感受了一番制窑人工作的酸甜苦辣。


先来一段视频,

简单地了解一下南宋官窑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641ezcjtl&width=500&height=375&auto=0


其实,不同的官窑,如果制作原料、制瓷配方有所不同,那么呈现出来的官窑作品也大不一样,有的官窑外表比较粗糙,有的官窑却相当光滑有亮泽。


叶国珍教授告诉小编,他们破解南宋官窑的密码,恢复南宋官窑的特色,一共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技艺再现”,使得已经失传的南宋官窑制作技艺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第二件事是“作品再造”,将南宋官窑的典型器形重新恢复成功。



第三件事是“匠人在身”,叶教授很自豪地说自己就是南宋官窑的匠人。他作为代表性传承人,以“匠人在身”的身份彰显了工匠精神。


那天,叶教授带着小编体验了拉坯这一步,

但这一步,就着实难倒了小编,

先给大家放一张照片证明

小编和叶教授的差距有多大!



那天小编和一起去的摄影记者

都体验了一把,

最后我们的作品......


不得不说“功夫”绝不是一天练成的,

叶教授几乎三五分钟就完成了拉坯,

干净利落、纹路清晰。

而小编花了将近一个小时,

已经只能拉出如此“矮戳”的样子......


 

下面是小编的体验手记

欢迎大家感受一下小编的“辛酸泪”。


官窑入门 学拉坯要先“揉泥”


南宋官窑每件作品需要七十二道工序,十分繁琐。叶教授说,对于我这种从未上手过的新手来说,拉坯这个步骤最值得体验。所以作为从未和官窑打过交道的我,这一次就和泥巴“杠上了”。


首先是揉泥,但与其说是揉泥,不如说是重复敲泥和推泥这两个步骤。


叶教授带着小编揉泥


把手中的一大坨泥巴用力砸向桌面,这就是敲泥,敲泥要用点力气,听着泥巴和桌面碰撞的声音,仿佛在给予这团泥巴最初的生命力量。我潜意识里觉得泥巴大概需要被敲成长方体,所以我不断地努力把每个面都敲得非常平整,很快,我就被叶教授指出有问题了,“泥巴要敲得像馒头一样圆圆的才好,你这样是不对的”。我满脸写满了囧字,开始了努力把泥巴变成馒头型而努力。


敲泥过后要推泥,叶教授说,泥巴里会有很多气泡,要通过敲泥和推泥解决这个问题,防止拉坯过程中出现开裂问题。用力把泥巴往一个方向推开,差不多了再把泥巴拉回来,然后再敲泥。这个过程要重复三遍,直到最后一次敲泥,收获一坨“中间凸起,边上很圆”的馒头型泥巴。


拉坯 秘诀或许在于“水”


叶教授带着我,我带着我的泥巴,来到了转盘车。我手中的泥巴团不算大,于是叶教授给我选了一个转盘比较小的车。他说要用力把泥巴团放到转盘上,再用力敲打泥巴,使之与转盘吻合才好。


在启动转盘车之前,叶教授指着我一边的水盆说,先把手沾湿才可以,手心手背都要沾水。水真的很重要,在后来的制作过程中我深有体会。


叶教授带着小编启动转盘车


我湿了手,然后启动了转盘车,开始认认真真拉坯。拉坯对我这样的新手来说,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时不时偷瞄一眼身边的叶教授,他手中的泥巴团早已开始有了型,变得越来越高,而我的泥巴团似乎只想成为一只“黑馒头”,在我的手中怎么也不“长高”。我有些着急,甚至有些慌乱,然而泥巴团纹丝不动。


叶教授大概已经有些看不下去了,放下自己几乎已经完成的泥坯,转而来指导我。他发现我甚至连固定泥巴这一步都没有做好,于是帮我固定好泥巴,然后再定型,在他的手里,我那团“自暴自弃”的泥巴似乎活了过来,开始变高。等到我的泥巴团有了高度,叶教授便让我自行操作。我最初想着要模仿叶教授的泥坯造型,结果发现越来越偏,最后目标变成了能够成型就好。


左:手上沾了过多水,泥坯开始摇晃

右:小编的矮胖型泥坯


直到最后,我还是没能做出瘦瘦高高的泥坯,我的泥坯又矮又胖,而且怎么也没法把里面的泥巴掏空,我自嘲这大概是实用性为零的瓶子。当然或许它的寿命只在拉坯这一步就结束了,因为除了造型丑陋,还是有些歪的。



其实小编想过南宋官窑的制作很难,

没想到拉坯这一步就已经栽倒了。


要知道南宋官窑每件作品需要七十二道工序,相当繁琐。小编了解了一下,南宋官窑的制作大致是五个步骤,首先是原料制备,其次是拉坯环节,接着是修坯,再接着是上釉,最后就是烧制。小编只是体验了拉坯这一步,而其他的步骤更加复杂。


比如修坯,众所周知,薄胎厚釉是南宋官窑一大特色,而为了实现这一艺术效果,在修坯的过程中,需要多次素烧、多次修坯,难度极大,要求极高。


小编问过叶教授,

一件作品需要耗时多久?

他说,其实一件作品花不了多久,

只是100件里大概只有1件是真正可以满意的。

这大概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其实看叶教授拉坯,

感觉不费吹灰之力,非常容易,

但小编只觉得“太难驾驭”。

叶教授说是因为“熟能生巧”,

大概也只有这个词语可以解释了。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

为这些工匠们点吧!


>>>>

你可能想看



领导说了

一个

小编工资涨3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