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跳出萧山看滨江:20年,滨江如何从“乡镇滨”变成“国际滨”?

萧山日报 2019-04-01

提起滨江,对很多萧山人来说,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钱塘江南岸的这位“同胞”,曾经与萧山一样,产业基础以传统的化工、纺织业为主。经过20多年的转型发展,如今的滨江挂上了闪亮的“国际滨”称号。


“以前满大街都是牛肉拉面,现在到处都是星巴克。”这是很多滨江人直观的感受。事实上,滨江的产业也在由“土”转“洋”的道路上一骑绝尘。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走在滨江的大街上,这些企业的名字跳入眼帘,其中很多在全球都是响当当的。


滨江的面积并不大,仅有80多平方公里。但是,土地面积不到浙江千分之一的滨江,却培育了全省8%的高新技术企业、近11%的上市高新企业。而每亩地800多万元的GDP产出,让滨江在高新区“国家队”中跃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


今年上半年,滨江已实现GDP560亿元,同比增长11.8%。


面对这些炫目的数字,我们不禁要问:曾经的“乡镇滨”,是怎样一步步发展成为“国际滨”的?


产业导向+明星企业


1997年,滨江建区,2002年,滨江与杭州高新区正式“联姻”,扛起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也由此开启了发展的新征程.。


随着导向的转变,滨江的传统乡镇企业要么产业转移,要么产业转型。如今留下来的本土传统企业,厂房还在,土地还在,但已经是高端产业与高端人才的集聚地。


“产业发展需要不断转型升级,国家顶层设计中有了国家级高新区,它的核心在于创新,高新区(滨江)的设立,是缘于经济转型,为产业而生。”滨江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阿里巴巴、华三通信、海康威视……滨江的这么多全球都具影响力的大企业是怎么冒出来的?


海康威视


滨江科技局一位负责人说,以滨江原有的产业和环境来说,想发展总部经济很难,没别的捷径,只能靠自己培育。


在滨江,有个理论叫“树论”,意思是自己种树、自己育苗。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华三通信、海康威视,这些明星企业都从滨江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成长,成为现在顶尖的企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


谁能想到去年营收近420亿元的海康威视,在2002年的时候营收仅为3000万元。在与滨江同成长的十多年里,海康威视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一举坐上了全球安防行业第一把交椅。


滨江夜景


如今,滨江的数字安防,工业自动化领域,金融软件服务领域等已经在全球中高端市场实现了引领性发展。


对滨江来说,土地或空间并不是发展的核心要素,创新才是经济腾飞的主因。


数据显示,滨江每年研究与试验经费(R&D)投入占GDP比重平均达到13%-15%,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速稳定在20%左右,为全国所有高新区最高。


产城融合+拥江发展



梳理滨江城市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第一阶段,高新区跟滨江合二为一,主要任务就是发展产业,产业是重中之重;第二个阶段,在近些年表现得十分鲜明,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要带动甚至倒逼城市跟进发展,也就是产城融合。


当前的滨江,正从跨江发展的“桥头堡”成为“拥江发展”的示范区。建好江边城、实现城中江,向“拥江发展”要未来,激发着产城融合的内生张力,让“国际滨”走向更宽广的舞台。


根据今年出台的《高新区(滨江)拥江发展四年行动计划(2018—2021年)》,滨江将利用好钱塘江的资源禀赋,着力建设山清水秀的生态带,打造特色彰显的文化带,建设绿色高效的现代产业,形成宜居宜业的新城格局。


产城融合已是进行时,但对滨江而言,未来要实现的是产城人融合,走向国际化。把人留住,就是把根留住。


如今,30多万人口已在“国际滨”安居乐业。逛逛龙湖天街、星光大道,漫步沿江跑道,如今的滨江市民,乐享城市化带来的便利。


产业国际化,全域城市化,全域景区化,产城人深度融合,布局着滨江的大未来。


人才集聚+前沿科技



曾经有人说过,谁拥有创业者,谁拥有年轻人,谁就拥有创新的一切,谁就是竞争力和快速发展的引领者。如果问,滨江最不缺的是什么?答案或许就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滨江把人才当作第一资源和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滨江负责人表示,未来的潜力,不在于“盖了多少房子”,而在于“集聚了多少脑子”。



十年前,李晓军第一次“过江”——他去市场监管局咨询企业注册的政策。“我们欢迎大学生来创业!”滨江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让这个曾经坐着绿皮火车、怀揣1200元来到杭州打拼的“大学生”欣喜不已。


而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在滨江注册的这家名为“艺福堂”的公司,当年销售额就达到了434万元,现在已经成为一家集生产、销售、科研为一体的“互联网+茶业”新型企业,也是杭州缴纳税金最高的大学生创业企业。


艺福堂车间


截至2017年底,高新区(滨江)累计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3093家,约占杭州总数的三成,其中达到百万效益有企业50家,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8家,并且有3家企业实现“新三板”挂牌上市。


事实上,滨江吸引的不仅仅是大学生。2007年,32岁的范渊离开美国硅谷回国,在滨江创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安恒信息从30多人的规模起步,9年后,已做到世界网络安全500强(中国企业第一),曾为北京奥运会、连续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G20峰会等重大活动,提供全方位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据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报告,滨江已诞生独角兽企业、准独角兽企业32家,占浙江总数22.38%、杭州总数29.36%,数量、占比均居全省、全市第一。



创业大街


在省级众创空间德诺医疗负责人看来,滨江本身就是一个大型超级孵化器,如今成为全市最大独角兽企业群落在情理之中。这个观点的背后,是德诺医疗作为一个专注颠覆式医疗器械技术研发的孵化机构,孵化培育出了填补国内外经导管人工瓣膜市场空白的启明医疗、拥有世界首创医疗技术的德晋医疗、扎根房颤领域的诺茂医疗等,且注册地全部在滨江。


在滨江,数量可观的众创空间、孵化器,是造就独角兽企业的最重要“原产地”。绝大多数滨江独角兽企业,从各类创新平台起步,然后走入大众视线中。


今年2月,滨江发布了新一轮“1+X”产业政策3.0版。根据新政,预计未来三年,滨江将安排产业扶持资金150亿元以上。新政中,滨江重点聚焦“国际化”和“高端化”,加大人才计划入选者资助,以及对重点引进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境外招才平台和海外项目投资基金支持力度。


2011年以来,根据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特点和实际需求,滨江已连续推出两轮“1+X”产业政策体系,加大对不同类别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和不同功能平台的差别化政策扶持,产业政策导向始终站在国内产业发展的最前沿。


产业政策升级,对应的是滨江的“两鞋论”。第一个“鞋论”是,政府好比是鞋,企业好比是脚,脚长了,就要换合脚的鞋。毕竟,鞋好不好,脚最知道;脚好不好受,鞋很重要。第二个“鞋论”是,企业是鞋,人才是脚,政府是路,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关键在企业,但政府必须铺好路为企业和人才服务。


滨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全要素配置最强的创新生态圈,打造最优的高新产业链。而在这里,不断集聚的众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用他们的创业创新,让这个城市更具活力和温度。


编后语

解读先进,更要学习先进,赶超先进。对萧山来说,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还有多少?距标兵的距离还有多远?如果我们麻痹松懈,冲劲不足,领先优势或将荡然无存。为此,我们要借鉴先进经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干事创业的合力和决心,为勇当排头兵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走读滨江”系列报道(点击可阅读详细报道)

① “乡镇滨” 何以成为“国际滨”

②  产城融合拥江而兴

③  众创“梦工厂” 城市的活力


(记者 邱芳 赵邱峰 王艺霖)


>>>>

你可能想看



领导说了

下面一个

小编工资涨3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