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标丨临浦小上海,街是饭架街!一起去临浦饭架街走一下?

周越 萧山日报 2022-05-18




老街米市,籴粜成市

“临浦小上海,街是饭架街。”


 临浦人说起临浦老街,

那总是带着一丝自豪!


徐吴英老人和老伴住在山阴直街的一幢50平方米的小木屋里,说起这条老街,她很有感情。

临浦夕阳旅馆的老板姚吾林无疑是对临浦老街最有发言权之一的老先生了。

美丽的西施、整洁的道路、繁荣的经济……似乎成了临浦的代名词。然而,别忘了在这个千年古镇里,还有那些代表“老城记忆”的老底子文化和传统。


夏日的午后,追随着历史的步伐,记者走进了临浦年代久远的老街,感受老城遗留下来的独特魅力。


 

10余条巷道拼成“饭架街”


临浦的老街纵横交错,如同农家蒸菜用的毛竹饭架,因此又叫“饭架街”。


沿着山阴街社区的主干道一直走,眼前便出现了临浦老街。青石板铺路,错落其中的老屋干净整洁,白墙黛瓦,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横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之错觉。这里像一个大迷宫,街弄相连,巷道互通,一不小心转一个圈圈就找不到出口。抬头一看:山阴直街、扇面街、中沙街、萧山中街、萧山直街……每条街弄都标有相应的名字,这样的街弄少说也有10余条。


这时,同行的人员笑着说:“你看,这些东西向、南北向交错的街弄交错在一起,像不像一个大饭架?”走远了一瞧,果然是呢!像极了农家大灶头上蒸菜用的毛竹饭架。原来,这10余条街弄巷道拼在一起,就成了临浦老街,而它的别名又叫“饭架街”,十分形象。




临浦老街有多少历史了?据《临浦镇志》记载,明代时,老街就已初步形成;到了清末民初,老街颇具规模,街市林立,商舟往来十分频繁。只可惜到了上世纪60年代,老街的局部店面房开始拆旧建新,致使它的原貌略有破坏,但基本保持着古镇的街市格局。如今的老街,长约2000米,住着千余位临浦居民,大多以老年人为主。



“小上海”活力再现


有意思的是,临浦为萧山最早的三大建制镇之一,在旧时还曾被称为“小上海”。之所以被称之为萧山的“小上海”,也是因为临浦古镇里的饭架街。四通八达的弄堂脉络外加发达的商业,以及老街曾经承担的水运集散转运中心的功能,临浦也因此成为萧山浦阳江畔的“城”,寄托着萧山南部的“共美共富之梦”。



善商贾的临浦人曾在这里发展米业、盐业和竹业,使老街一度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转运中心。宁波水产、江西瓷器、金华毛猪等土特产,都要经过这里才转运销售;同时,临浦人还在老街开出了米行、酱园行等百余家老字号门店,难怪当地人都说,临浦米店老板打一个“喷嚏”,绍兴的米价都会“感冒”,可见当时,这里的商业繁华之盛。


相比坎山、进化等老街如今的萧条景象,临浦老街依旧充满“活力”。现在,老街仍然店铺林立,家具店、裁缝店、瓷器店、香火店,大大小小的门店不下百余家,往来行人也不间断。闲暇时,孩子们会在街头巷尾踢毽子,打羽毛球;大人们则逛逛街市,淘淘商场里买不到的好东西;还有一些住在镇上的老年人会特意赶到老街的理发店来理个发。



遗憾的是,曾在老街乃至整个南片地区盛极一时的乾泰、穗春等老字号米店和同心泰酱园厂都已不见踪影了。


临浦人至今仍乐在其中


岁月如流,时光的剪影在每一个街角都清晰可见。临浦老街虽然“老”,但它依旧繁华,默默地守护着需要它、爱护它的一方百姓。


一束明媚,一捧芳香,邂逅在临浦老街时光。


临浦夕阳旅馆——记录临浦故事的老字号


每天清晨,临浦夕阳旅馆的老板姚吾林还会踏着老街的青石板前往新城区走一圈,穿过老城的“饭架街”,走过新城的峙山路、东藩路,看看临浦变化。“这个旅馆是1977年建造成功的,集浴室旅馆为一体,是当时南片最大的旅馆,都是要凭单位介绍信才可入住的。”讲起往事,这位身材瘦削、气质温和的老先生如数家珍。



临浦照相馆——力争百年老店的“活历史”


临浦照相馆距离临浦夕阳旅馆仅几十米远,它最早由姚吾林的师父创建,直到1953年,才迁到了今天的萧山中街9号,至今,已经在百年老街上记录了近70年的临浦光阴。2009年,姚吾林将临浦照相馆交给了儿子打理,而自己则选择去守护那个记录临浦故事的夕阳旅馆。



临浦老街光明眼镜——屹立50年的眼镜店


光明眼镜店就坐落于金谷大厦对面的巷口,从门口的招牌,到屋内的装修,看起来都显老旧,但就是这样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却在大牌连锁眼镜店的“强势围攻”下生存了50年。“生活越是平淡,内心越是灿烂。”这句话用在光明眼镜店老板徐锦耀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从50年前,徐师傅决定在老街上开这么一家眼镜店;到现在,走在老街上,问起光明眼镜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徐师傅感慨,“时代发展太快,现在来我店里买的,多是些老客,尽管如此,我也会一直守着这家店的。”



临浦荷花糕铺——传说中的“老底子”



顺着一阵米糕的清香,终于找到了老街上那家,传说中的叫“老地方荷花糕”的店铺。据说,孔祥忠家的荷花糕,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当地的年轻人多是吃着这家店的荷花糕长大的。他家的荷花糕是用江南的稻米轧成粉,还是轧得比较粗的那种米粉,和上水蒸熟或是半熟,出了模子,便是一块块约摸半寸高矮、两寸见方的荷花糕了。吴越人家江南情,吃着颊齿留香荷花糕,享受着这老底子的味道,那该是一份怎样的香甜与回忆!



临浦磨刀师傅——洗净铅华的老师傅


“磨剪子嘞磨菜刀……”夹杂着方言的吆喝声拉得老长,一声一声地从远处传来。只见,张如成戴着一顶遮阳帽,骑着一辆三轮车,装着各式磨刀工具,穿街走巷。繁华落尽,洗尽铅华,纵然现在剪刀师傅没有以前那么吃香了,可谈及这份他干了一辈子的老行当,谈及老街时,他说,饭架街,不止是他的生意场,更有他半辈子的记忆在。谁说记忆不可挽留?有心人,不惧逝水流年。



不知从何时起

那些熟悉的白墙黑瓦

慢慢地从我们的生活中退出

却又好像一眨眼的时光

我们早已习惯了满是钢筋混凝土的世界


如果老街是首歌,它是浅吟低唱,余音绕梁,

每一条街巷,都是没有翻版的绝唱;


如果老街是首诗,千回百转,平仄留韵,

每一间老屋,都有一段百转千回的往事;


如果老街是幅画,浓淡相宜,注重留白,

每一位长者,都对老街记忆隽永深刻。


记忆会随着时间被淡忘

但老街的砖瓦和石板路都会替我记得

穿梭老街的脚步声和捎带的清风

如果有时间

记得再去饭架街感受一下!

如果你有和饭架街的故事

也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一起互动~


萧山地标大征集


70年光阴如剑,时光在我们这座城市刻下印记。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时代巨变的亲历者,见证着萧山的快速发展。一座城市的荣光,最直观的反映,就是一个个的地标。这些城市独有的地标,在风雨的洗礼下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彰显着城市的性格,默默讲述着岁月的匆匆往事。


即日起,我们向大家征集萧山地标,请大家推荐心目中最具萧山特色、最能体现萧山70年发展变迁的地标,我们将根据推荐的情况,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进行采访报道。


推荐方法:关注萧山日报官方微信(微信号:xiaoshanribao)或下载萧山发布APP,后台留言:#萧山地标#+推荐内容,并留下联系方式。


(文/周越 制图/俞钦洋)

   

>>>>

你可能想看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萧山日报和萧山发布APP萧山日报&萧山发布


点亮让小编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