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场掌声阵阵!萧山两个暖场节目亮相杭州亚运会开幕式!

萧山日报 2024-04-13

今晚,杭州第19届亚运会在钱塘江畔盛大启幕。在暖场节目环节,萧山区选送的2个节目,让现场观众掌声阵阵!

平均年龄60岁以上!
萧山“浪花奶奶”舞上杭州亚运会‍‍‍‍‍‍‍‍
细心的观众注意到了,开幕式上一个由28人组成的篮球舞蹈操队伍,格外吸引人们眼球,她们是在开幕式暖场节目第一梯队出场的。让人们“惊讶”的是,这支球队,清一色是由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奶奶们”组成的。身着盛装典雅的演出服,手抛上下翻飞的篮球,脚踩轻灵的舞步。被称之为“浪花奶奶”队的精彩表演,征服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
殊不知,这支入选本届亚运会开幕式表演的队伍,竟然是来自萧山“千年古镇”楼塔的农民“奶奶们”。
    
原来,今年6月,杭州第19届亚运会仪式前表演总导演在参与了全省遴选开闭幕式暖场节目的时候,幼儿篮球宝贝们酷炫的篮球操表演,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也让他萌生了一个全新的想法:组建一支老年“浪花奶奶”篮球队,舞动“亚运大舞台”。
      
这个“新奇的点子”,得到了萧山区文旅局和楼塔镇的一致认可。楼塔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楼塔素有“篮球之乡”美誉,用篮球作为文化载体,借亚运会的平台,向世界讲好楼塔故事,“奶奶篮球队”无疑是个非常好的载体。
     
“巴西的足球,楼塔的篮球”。这是当地人们的一句“戏语”,足见他们对篮球的热爱程度。
      
在楼塔,无论童叟、抑或男女,都会打篮球。当年,楼塔还获得了全省农民篮球大赛的亚军。
     
无疑,在楼塔组建“奶奶篮球队”,是很好的选择。多方“一拍即合”,专业人员在全镇范围内开始“选拔”。除却年龄“门槛”外,其他“难度系数”要求也很高:会打篮球、会舞蹈、善表演、身体素质好、有充分时间“随叫随到”训练……

没想到,“风声”一泄露,前来主动“应战”接受选拔的大有人在。最终,在区镇两级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精挑细选”了一批55岁以上的女性篮球爱好者,优中选优,“奶奶篮球队”组建成功。
      
“奶奶们”喜欢篮球,有一定基础。但排练篮球舞却是复杂的“技术活儿”了。习惯于忙着农田里庄稼和繁琐家务的她们,
       
新鲜感一过,迎来了真正的挑战和“魔鬼训练”。区文化馆邀请来专业的老师负责舞蹈排练,楼塔镇也请来篮球教练教她们各种技术动作:拍球、跨球、转圈等。

一天天长达几个小时的艰苦训练,让承受不住的奶奶无奈退出了队伍。最终,从近百个参选的奶奶中,“留住”了28人。
       
“奶奶们”节目排练是在大同二村绕城高速高架下面的球场上进行的。每天从晚上六点持续到八九点,雷打不动,风雨无阻。
     
“姐妹们,马上训练了,碗筷等训练完了再洗,马上集合。”这是“农民奶奶篮球操队”队长楼旭华经常在群里的留言。
      
为何叫“浪花奶奶”。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浪花的灵感来自于萧山的“潮文化”,寓意“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
      八千年文明,古韵萧山,就像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浪花,融汇于勤劳勇敢的萧山人血脉中,代代相传。
      
而“‘浪花奶奶’的形象与开幕式的主题‘潮起亚细亚’完美契合,同时也呼应了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
    
每个人就像一朵浪花,无数朵浪花齐心协力,共同汇聚成浩荡的‘潮涌’,这正是‘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的生动表现,也是选择命名为‘浪花奶奶’的深远寓意所在。
       
无疑,“浪花奶奶”在“亚运大舞台”的精彩“亮相”,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也成为了那朵最亮眼的浪花之一。“我们就是要在全亚洲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用最好球艺和精神风貌,展示中国妇女体育的风采。”60岁的队员、楼英村村民楼培珍的话,代表了全体队员的心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萧山农村妇女用“篮球文化”这种形式,第一次走上了世界大舞台。她们完美展现了萧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厚重历史,也呈现了“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
国家级非遗!
“宋韵蹴鞠”亮相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暖场节目

束发,着宋代服饰的小球员们,以脚背、腿部等身体部位颠球,时而对踢,时而围成圈踢,动作尽显宋风雅韵……9月23日,由萧山区选送的“宋韵蹴鞠”,亮相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首个暖场节目体育秀《快乐家园》,向世界展示宋韵文化,传承中华风雅。
蹴鞠,就是古代的足球运动。在宋朝,蹴鞠运动风靡一时,成为全国性的娱乐、体育活动。2006年5月20日,蹴鞠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宋韵蹴鞠”为何能登上亚洲级、世界级的“亚运舞台”?

这背后,是一段萧山与时间赛跑、克服重重困难的故事。
作为杭州亚运会的主战场、主阵地,萧山要拿什么节目展示给全世界人民?
“与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总导演罗可歌商量后,我们当时考虑两个方向,一是群众基础要好;二是得呈现地方特色文化,体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这一文化又需要跟体育相关。”萧山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简言之,就是要打造一个集优秀传统文化、宋韵特色和竞技体育三者完美融合的特色项目。
在非遗的十大门类中,传统体育是其中一大门类。其中“国遗”蹴鞠,发源于战国时期、兴盛于宋代,在杭州南宋时期的皇城,是一项非常受百姓欢迎的潮流运动。
“既然蹴鞠曾经在杭州这么火,我们就想把它继续传承和推广下去。”区文旅局党委书记陆敏介绍,选择“宋韵蹴鞠”,就是要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亚运舞台”上展示给全世界人民看。“同时这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非遗融入时代、融入现代生活。”

“宋韵蹴鞠”定了,怎么演?
今年6月,萧山区文化馆馆长、非遗中心主任李萍邀请了来自山东的蹴鞠传承人进校园传授技艺,同时在萧山区足球基础最好的两所学校——高桥小学、北干小学的足球队员中进行选拔。
当传承人得知要在2个月内,帮助孩子们完成一场高水平的蹴鞠表演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不可能的,其他地方都要练上几年才能上台呢!”
  “家门口的亚运会,怎么能少了我们萧山的节目?”今年7月起,区文旅局和蹴鞠传承人从两所学校的足球队员中选拔出35名学生,其中年龄最小的刚上小学三年级,最大的正读小学六年级。

这35名足球小将的集结,也来之不易。
此次亚运会暖场节目的展演地点是“大莲花”,由于场地面积大,需要至少36人的展演队伍,才能呈现舞台效果。起初,李萍和团队从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中进行选拔,经过几轮筛选后,因为人数不够,又将学生年龄延伸到五六年级中,经过一轮轮筛选,最终确定35名小演员。
另一方面,孩子们的颠球水平也有待提升。与现代足球相比,蹴鞠表演以展现宋韵的趣味性为主,注重颠球技术的呈现,节目中有单人蹴鞠、双人蹴鞠等形式。这对于足球队的孩子们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需要花大量时间集训。
在高桥小学南江校区的体育馆内,从暑假至今,孩子们基本每天集训,暑假期间几乎无休,回家还要继续完成“颠球”作业。
“集训前两周,没有休息过一天,有老师和家长来反映,孩子们身上都湿透了。”高桥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当时处于高温天气,室内没有空调,每次训练孩子们都要湿透好几身衣服,所以后来就安排大家在清晨和夜间训练。“蹴鞠球是牛皮做的,因为踢得太厉害,很多人的球踢裂了,要换球。”

在颠球技术日渐成熟的基础上,区文化馆还邀请了杭州市文化馆的朱亚莲老师对舞蹈进行编排,使“宋韵蹴鞠”既呈现出传统蹴鞠技艺,又能通过蹴鞠形式、队形变换等,体现宋韵雅趣的特色。
在区教育局,高桥小学、北干小学和家长们的鼎力支持下,“萧山速度”尽显:今年8月下旬,“宋韵蹴鞠”的表演视频通过了总导演的“认证”;如今,每个小球员都练成了一身绝活,基本可以连续颠球两三百个不落地。

“通过‘宋韵蹴鞠’节目的排练,不仅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还为全体学生播种下文化和体育的种子,开出文化自信的花。”李萍很欣慰。
“宋韵蹴鞠”的亮相,也正如罗导所说的,“本次仪式前表演,以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为核心理念,欢乐、喜庆为主基调,向全世界诠释千年文化传承的新时代风采。”


文/记者 刘殿君 童宇倩 何可人 通讯员 王新江

摄/记者 范方斌 赵麟溢

部分图片来自区文化馆

编辑/郭钰‍‍‍

责编/邱芳

审核/孟再励‍‍





《萧山日报》征稿啦


9月1日起,萧山日报全新改版,重磅推出文化系列板块,设立湘湖周末、梦笔桥、湘里坊,文化·悦读、文化·漫谈、文化·乐活、文化·影像等版面,欢迎文学爱好者向我们投稿或提供相关信息,一经采用,即付稿酬。


投稿邮箱:

湘湖周末、梦笔桥、湘里坊:

303555015@qq.com

文化系列:413821639@qq.com


详情点击:面向全国!《萧山日报》副刊征稿中,一起来发现生活的美


>>>

你可能想看



两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