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古代京通交通运输的见证,看百年御制通州石道碑的前世今生!
通州八大游编辑部 摄制
从古至今,通州这座城,京通这条路,承载了太多的政治意义和经济价值。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朝、秦始皇东巡碣石,走的就是这条古道,汉代三国时期曹操北征乌桓,隋炀帝、唐太宗进军高丽,再到元明以后形成了一条以军事、商贾转运为重要用途的通往东北地区的驿站干道,到了清代更是成为了粮道和最重要的联结京城与通州的道路。而就在这条充满历史意义的道路旁,有一座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四角亭,虽然地方不大,但名气不小,这就是雍正皇帝撰文并筑立的“御制通州石道碑”!
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为记载敕修朝阳门至通州城内国仓及运河漕运码头石道之事,在这里立下石道碑,它记载了兴建朝阳门至通州石道的情况,描绘了商贾云集,陆路、水路运输的繁忙景象,以及通州的战略地位。碑由艾叶青石制,身高5米,宽1.6米,厚0.8米。碑周身雕群龙戏水,内纵刻碑文,左为汉字,右为满文。可惜的是,原碑亭被八国联军于光绪二十六年烧毁,如今的碑亭是2005年重修的,并于2013年5月,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相关资料介绍,雍正御制碑原来是有碑亭的,是黄琉璃筒瓦带四角攒尖宝顶、和玺彩画样式的,而且,这块石道碑驼碑的并不是乌龟,而是龙生九子之贔屭(龟趺),在还没有建起新碑亭前,就只有一个半米多高的台子上,龟趺驮着这座石碑。
这块石道碑背后还有个故事,据说在1860年9月21日八里桥之战中,清军大败,三万清军殉国,而英法联军仅付出12人的代价。联军胜利后,法军统帅孟班托被石道碑深深地吸引,他很想把这座精美奇特的纪念碑运回法国,像埃及方尖碑一样安放在巴黎的广场上。但当时的技术和设备,运走这样的巨碑实在有些困难,对此孟班托遗憾不已。
如今,御制通州石道碑依旧静静的筑立在京通道路旁,见证着这条路的变迁,见证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变化与发展。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通州八大游编辑部拍摄,转载请注明。
—END—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查看↓↓↓
往期精彩
守住宁静,远离喧嚣,藏身在老城区内的精品酒店,让您在静谧中纵享愉悦旅途
关注公众号分享更多文章
觉得不错请给点个“赞“和“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