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非遗+!通州区搭建非遗技艺交流平台让非遗项目“活”起来!
通州区有着2000多年的建置史,积淀着深厚的运河文化。为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引领作用,区文化和旅游局整合区域内各类非遗保护项目资源,邀请非遗专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通州本地非遗技艺代表,开展非遗技艺传承与保护分享交流活动。
戳链接看现场回顾:“同心同行 守艺共生” 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分享交流会顺利举办
交流会
Interflow meeting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艳以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研究为主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合理利用的内涵和基本原则,更用生动的实践案例开展论述,阐述了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非遗保护不是静态的,需要合理地利用和研究,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高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代表性传承人高洪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汤”面塑技艺传承人汤岭等讲述了非遗技艺与文创产业的探究,并分享展示了非遗技艺的发展历程及创新形式。
传承
Passing on
据悉,通州区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有67项,涉及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俗、传统音乐等10个类别,包括花丝镶嵌制作技艺、面人(面人汤)、骨雕技艺等67项,其中2项国家级保护项目、4项市级保护项目以及67项区级保护项目。
拓展“非遗+”融合范围
促进非遗传承
“十四五”期间,通州将扎实做好非遗保护基础,建立健全认定评估机制,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与保存,建立完善全区非遗档案和数据库。积极推进非遗活态传承,推动传统工艺类项目在丰富题材和品种、提升设计和制作水平上不断创新,支持老字号企业,创新开发具有北京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拓展“非遗+”融合范围,利用市场化手段和现代科技促进非遗传承。加强非遗资源挖掘利用,在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中融入非遗元素,打造非遗体验线路。同时,大力促进非遗展示传播,加强非遗展示空间建设,加快启动通州区非遗展示中心项目前期研究,在大运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张家湾古镇等区域引进非遗传习、展示和体验项目,鼓励引导街道建立非遗小微博物馆、非遗体验馆等非遗展示空间。
开展分享交流活动是为了搭建非遗技艺交流平台,通过非遗人不忘初心地保护与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努力与坚守,让非遗项目“活”起来,带动通州区各项非遗技艺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更好地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区文旅局还将继续全面整合区内非遗项目,组织非遗活动,让区内的非遗技艺通过更多层面走进大众视野。
通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丽
摄影 唐建
—END—
往期推荐
关注公众号分享更多文章
觉得不错请给点个“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