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通航丨现场直击,为您揭秘大运河船闸背后的故事
碧水挽京冀
运河绽新颜
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通航后,乘船从北京通州顺流直下至河北廊坊,一路水光潋滟、绿海连绵。北京人泛舟游河北,河北人坐船来北京成为现实。在一船游两地的基础上,远期还将实现京津冀游船互联互通。
这也是京杭大运河在黄河以北第一次实现跨省际的水路运输。在这个历史性节点背后,京冀两地参建部门付出巨大努力,其中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让我们走进这62公里京冀运河段,解码通航奥秘。
现
场
直
击
14分钟平稳过闸
上午8时许,随着一声汽笛响起,在京杭大运河和合驿码头,两艘游船满载游客,缓缓离开码头。
承载市民、建设者代表的通州、香河船只分别从通州、香河两地码头相向缓缓驶过船闸。船行水上,景色开阔、平稳安全,很快行至京冀交界处的杨洼船闸前,市民、船闸建设者代表们兴奋地挥舞起五星红旗。北京与河北通过大运河“牵手”成功。
“您已进入杨洼船闸,闸门即将开启,请注意安全。”通州段的游船驶向下游即将接近北闸门时,语音播报自动响起。进入船闸,几乎感觉不到明显的转弯操作。游船转了个身,稳稳入闸,长方形的闸室内通过水位调解,船只很快下降1米,顺利出闸前行。
经掐表计算,过闸全程只用了14分钟。在船闸施工中,还进行了闸门前河道转角调整,游船经过拐角处时,游客几乎感觉不到转弯带来的不适,能平稳轻松地欣赏沿岸景色。
揭
秘
船
闸
杨洼闸成功打通
大运河京冀段最后一个断点
大运河京冀段实现互联互通,关键就在船闸。左岸为北京,右岸为河北,杨洼船闸是实现大运河京冀地区旅游通航的关键节点工程,也是北京市重点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这个仅用8个月时间建造完成的闸区,也创下了北京规模最大、建设时间最短的纪录。
甘棠、榆林庄、杨洼船闸等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完工,通航仪式前,杨洼船闸顺利完成带水测试和船舶过闸测试,全面通过系统调试运行。
修建船闸有什么讲究?14分钟过闸怎么做到又快又稳?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船闸设计负责人巩媚为您一一揭晓谜底。
巩媚介绍:
“考虑到旅游通航的特殊性,我们采用了底板主廊道分散式输水法,在主廊道两边设置了很多小孔,可以加快输水速度,即便在最高水位差的情况下,也能在3.5分钟内达到目标水位。游客不会等得太着急,船体也会比较平稳,同时最大限度保证安全。”
“船闸在南方比较普遍,在京津冀地区比较少见,在北方特殊的水文条件下,也存在一些挑战。”巩媚解释,北运河土体粉细砂较多,极端条件下易发生地震液化。因此,北运河上三座船闸打地基时,设计团队特别设计了碎石振冲桩的工艺来消除液化。
作为京冀交界处的重要水利设施,杨洼船闸的建成,成功打通了大运河京冀段水路运输最后一个断点,成为京冀协作治理大运河的典范。
杨洼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和闸室内已经实现全景监控。中控室里,全景画界正实时显示上下游引航道及闸室船舶过闸的全过程,工作人员轻点鼠标,遥控水位调节、开闸门、关闸门等一系列船舶过闸程序。
京冀交界处,杨洼船闸主闸区三座巨大的船帆雕塑醒目耀眼,说起船闸设计背后的巧心妙用,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杨洼船闸设计总负责人翟明杰一一道来。
在船闸建筑中,运用不同砌筑方法,以灰砖、玻璃、黑钢等低碳材料为主,呈现朴素沉稳、富有变化的现代中式建筑风格。杨洼闸引航旗阵的样式灵感则紧扣“杨洼千帆”的设计理念,配合夜景照明打造变换丰富的门户夜景。而且,阵旗旗杆还结合机电设施增加广播等功能,中岛区设置生态景观,种植北京市的乡土植物,连接上下闸首处增设生态走廊,体现生态门户的特点。
杨洼闸还规划建设约1000平方米生态示范区,设置引航迎宾生态示范区。契合杨洼船闸生态绿舟定位,以杨树为点题树种,新疆杨、银白杨、钻天杨等杨树品种紧扣杨洼特色,并搭配季相色彩丰富,高低落错的乔灌草组团打造运河上的生态绿洲。
记者:冯维静
摄影:唐建
—END—
往期推荐
关注公众号分享更多文章
觉得不错请给点个“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