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预计2023年底开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璀璨熠熠生辉
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作为中国地图上“人”字的一捺,大运河出苏杭、穿齐鲁、抵燕赵,纵情向前。千年大运河始终关乎国家经略,被称为“国之命脉”。
大河新生,未来可期。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八周年,这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大运河5A级景区创建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重点。
8月8日下午,2022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在通州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城市绿心活力汇正式拉开帷幕。期间,集中发布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新成就、大运河文化带文博领域建设成果、大运河5A级旅游景区创建情况,以及2022北京大运河10条美好生活主题游线路。
成果荟萃
大运河文化带
文博领域建设成果
大运河沿线七区共有备案博物馆165家
开幕式上,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发布“大运河文化带文博领域建设成果”,展示近年来大运河沿线考古发掘、古建筑修缮等方面的优秀案例。
大运河桥闸类专项遗产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1年,本市开展北京古桥调查及档案编制工作,全面摸清了88座具有交通功能的古桥情况。建立专项地理信息系统,对152种文献、185幅舆图、200余幅现代地图等信息整合研究,实现“一桥一策”的既定目标。
大运河主题展示服务设施日益完善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正式定名并实现外立面亮相,预计2022年底工程竣工,2023年底向公众开放。该馆已完成陈列方案设计,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开放式展示和临时展览等各部分有序推进。
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一期顺利完成,正在开展二期绿化工程。路县故城保护展示工程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预计2023年6月完工,2024年实现开馆。
大运河考古再获新发现
2021年以来,在大运河沿线七区共开展考古挖掘项目102项,发掘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汉代路县故城及其周边有了考古新发现,廓清了路县故城南城门的形制和保存状况,明确了使用及废弃情况。路县故城城郊遗址东汉水井中发现的木、竹简牍及植物考古方面发现的水稻,在北京地区均属首次。
关键词
文化展示
过去一年,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实现开工,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一期具备开园条件,成为大运河文化展示重要节点。
运河文化内涵挖掘不断深入,运河文化创作层出不穷。第一部完整展示大运河文化的大型辞书《大运河文化辞典·京外7省市分卷》已定稿,《漕运三部曲》《张家湾》等重点图书完成出版,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在各地巡演。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
北京市会同天津、河北建立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协同会商机制。今年6月24日,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游船通航,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次迈出重要一步。北京与杭州市共同举办“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以“走向共同富裕的千年运河”为主题,集专家研讨、艺术雅集、文旅推介等于一体,集中展示千年大运河在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关键词
文旅区
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积极创建京东唯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恢复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历史格局。大运河博物馆(首博东馆)、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剧院三大文化设施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未来将成为大运河沿线文化新地标。
大运河5A级旅游景区创建
景区创建进入关键阶段
依托大运河沿线壮丽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州区正在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
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北至源头岛、南至武窑桥,景区面积约7.2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56平方公里,河道长约12.1公里。2018年景区创建正式启动,截至目前,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一环线、五片区”精彩亮相,千荷泻露桥正式通行,七孔桥和大光楼周边向社会开放,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风貌整体提升,北运河非遗传习所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建成开放,智慧景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景区创建进入关键阶段。
论坛集智
发挥运河名城
示范带动作用
在论坛上,研究大运河文化的重量级中外专家学者齐聚运河北首,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的传承与保护等深入交流探讨,为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梳理运河通州段沿线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特色民俗风情,重点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大运河漕运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烟火气”。要用好用足大运河“千年文化”这个超级IP,突出大运河通州段“中华龙首,运河地标”的特色,塑造运河通州段特色旅游品牌和景区的高辨识度。
运河文化旅游开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纵向上需要在国家、省、市,甚至更具体的行政单元形成合力,横向上需要运河沿线城市之间,城市文化、水务、商业各部门齐抓共管。其中,需要融入所在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发挥运河名城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运河沿线区域资源对接、产业合作、优势互补。
记者 柴福娟
摄影 常鸣 唐建 马凯
更多精彩视频
欢迎关注文旅通州视频号~
—END—
往期推荐
关注公众号分享更多文章
觉得不错请给点个“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