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大运河丨苏轼:靠运河水路南来北往
平
山
堂
京杭大运河承载着历朝历代的文化情缘,文人骚客吟咏运河两岸的风光,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曲水流觞。中国的唐诗宋词之路就是带着隋唐大运河印记的文化之路。宋代出名的词人几乎都与大运河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运河中流淌着无尽的诗词歌赋。本期继续带您一起了解诗词的黄金水道——宋词中的大运河:苏轼的一生南来北往,几乎都是从运河水路穿行。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也与大运河有着很深的渊源。苏轼一生南来北往,几次到江南做官。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1071年,到杭州做通判,相当于副市长,几年后提拔到山东密州做知州,过了一段时间,干满一届之后又到徐州做知州,后又调到湖州做知州,在湖州做了三个月遇到乌台诗案。在南来北往的过程中,苏轼基本上都是从运河水路穿行,多次来到运河名城扬州。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江月·平山堂》,平山堂是扬州知名一景,由欧阳修所建。欧阳修是苏轼的恩师,对他有知遇之恩,苏轼多次路过平山堂,物是人非。虽然园林还在,但恩师过世已久,他有很多感慨,因此写了这首《西江月·平山堂》。
西江月·平山堂(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轼年少才高,20岁出头时就与弟弟苏辙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当时,宋仁宗看到他们两兄弟的试卷后非常开心,对身边人称,是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选了两个宰相。”大家都觉得这两个青年前途远大,但是后来苏轼的遭遇却很坎坷。
公元1069年,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苏轼比较反对,自请到杭州外任。他从汴梁到杭州走的是大运河,必经之地是扬州,他借此机会一顾平山堂;过了三年,他从杭州通判调往山东,也要从大运河北上,第二次经过平山堂;又过了几年,他到密州做知州,又任徐州知州,后被改派到湖州,湖州在江南,所以他又沿着大运河南下,经过平山堂,所以称为“三过平山堂下”。
来来往往中,苏轼在江湖流浪的岁月已经过去近10年,绝代才子有怀才不遇之感,觉得自己都老了,“半生弹指声中”表达的就是这种情绪。
而且这十年当中,他再也见不到自己的老师,因为在他自请外任的第二年,他的老师就在中原去世。去世之前没有机会见面,现在唯一能见到的是什么呢?是“壁上龙蛇飞动”,就是老师在平山堂里留下来的墨宝遗迹,苏轼看到后非常感慨。他说:“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就是在春天想到自己的老师,因为他当时经过扬州时正是农历三月,杨柳春风的季节,他想到了自己跟老师的种种过往。“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就是说“我也老了”。40多岁的中年人感觉过了半辈子,自己已老,再经过大运河畔的这些地方,不免睹物思人。
记者 关一文
更多精彩视频
欢迎关注文旅通州视频号~
—END—
往期推荐
关注公众号分享更多文章
觉得不错请给点个“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