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实事新进展:这50个村的污水有了好出路
截至目前,市水务部门已指导相关涉农区提前完成2024年50个村庄污水收集治理的民生实事项目,全市累计有2600多个村庄生活污水得到妥善处置。
怀九河清澈见底
因“村”制宜
让清水绕农家
“过去房前屋后淌污水,夏天臭味大还飞蚊蝇,冬天一结冰免不了摔跟头。”让黄花镇村村民李雪娟欣喜的是,如今家里洗菜、洗澡等产生的污水找到了好“出路”。“自打建起污水处理站,接通污水管,家门口干干净净的,心里真舒坦。”李雪娟乐呵地说道。
顺着地下密布的污水管网,家家户户产生的污水汇聚到新建的污水处理站,经过数道工艺流程的“洗礼”后,浊流在这里化作清波,源源不断地汇入不远处的怀九河。溪流叮咚,澄澈见底,凑近看一片片水芹菜簇拥在水面上,绿意葱茏,平添几分秋日生机。
“黄花镇村采用‘单村建站’污水处理模式,主要采取AO处理工艺,站内还建有砂滤池,待栽上菖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后,水质净化将再添一道屏障。”怀柔区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村选址、镇审核、区审定”工作路径,区水务部门逐村明确农污设施选址方案,科学确定建站位置和管网敷设路径。
市排水中心规划建设科负责人朱晓峰表示,相比城镇污水大规模集中收集处理,农村地区人口分散、排水量不稳定、管护难度大,因此不能照搬城市模式,需因地制宜,优先选择符合农村地区实际、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污水治理模式。
去污还清,扮靓乡村。“农村污水治理是改善乡村水环境的关键之举,也是今年重要的市级民生实事之一。”朱晓峰表示,紧盯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见效,市水务部门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纳入年度河长制治水管水责任制清单,定期调度,持续跟踪,确保农村污水治理取得实效,持续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长管护强监管
杜绝农污设施“躺平”
打开巡查养护日志,工作人员展示了黄花镇村污水处理站近几个月的水量、水质等运行记录。待试运行结束后,该污水处理站将交由专业化运营公司进行日常管护。“‘建’和‘管’是农污治理的‘一体两面’。”朱晓峰表示,农污处理设施建好是基础,实现长效管护是关键。
自2013年起,北京打响了一场持续数年的治污攻坚战,分阶段连续实施了四个城乡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方案。近年来,在对农污处理设施全面摸排的基础上,水务部门深入剖析农村地区污水治理存在的普遍“症结”,探索出一条科学化建设、专业化运营和高效化监管的路子。
“村内有没有别的污染源?”“人口波动情况怎么样?”……针对抽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市区水务部门多次请来专家现场“问诊”,破解农污设施运营中的难题。目前,北京市已建立市、区两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监管机制,定期开展农污处理设施运营情况抽查检查,形成了核查、识别、整改、反馈的闭环监管工作机制。
打开北京市水务局“取供用排”协同监管平台,闪烁的电脑界面上,农村污水处理厂(站)的在线情况、污水处理量及耗电量等运行状态一目了然。“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的农污处理设施已基本纳入在线监测系统。”市排水中心农村厂站监管科负责人王晶说,有了信息化手段“加持”,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并解决异常情况,切实提高了监管水平。
农污治理专业化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标准规范的指导。近年来,市水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农村污水处理厂站运行维护技术规程》等,从规划建设、运维管理、出水水质等多方面明确标准,有力指导各区农污设施建设及运行管理提质增效。
与此同时,北京市持续释放“政策红利”。除延续管网建设、设施运维资金支持政策外,北京市第四个治污三年行动方案还将农村地区排水及再生水管网维护纳入市级资金补贴范围。“此外全市已有1000余座农污设施‘享受’到居民优惠电价。”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揽子“红利”免去了农污处理设施长效管护的“后顾之忧”,确保“安得上、用得好、见实效”。
市水务局污水处理与再生水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锚定到2025年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的目标,下一步将坚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不松劲,采用“污水收集管网+厂站”模式,着力解决重点村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城乡排水一体化服务水平。
未来,污水变清流
乡村绽新颜的故事
还将继续上演
来源:市水务局污水处理与再生水管理处、市排水管理事务中心、怀柔区水务局
编辑:安安
校对:春愔
水务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