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小撮人读史取暖 | 札记

雁无心 燕然有信
2024-08-23

一个写作群能活多久?


2015年8月,以公益为心的青朴写作营诞生了。青朴写作营基本理想(附青朴书单)摇摇晃晃走到今天,听课、提问的同学少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少了。作为最初的推动者,我不想看着青朴慢慢消亡……


于是上周在群内组织讨论会。发了如下一些问题,想引发思考,反馈的同学不多。改变并不容易,尽力而为吧。




还记得刚进青朴写作营的心情吗?

和最初进青朴的大家一样,怀抱着对写作、对自己期许,那时是兴奋的,充满动力的。


当时有没有设一个写作的小目标?

那时每周至少写一篇,都发在这个公众号。记得,有一个月发了17篇。


目标完成得怎么样?

还不错。这两年多,写了300多篇文章。最近这两个月写得少了一些。写慢慢成为一件自然的事,为工作、为自己、为朋友……


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现在青朴的心情。

心痛。


写作对你有多重要?

接近于必需品。


写作在你的生活、工作中有什么意义?

记录当下,雕刻自己。


怎么学习写作才好?

不管不顾地写写写。


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写东西的冲动?
以我的小经验来说,一是读书,有感而发,写得很快。二是做了一些有趣、有意义的事情,有收获,就想写出来,分享给更多人。从读书和行动两个方面来触发写作,这个思路值得尝试。


青朴可能活过来吗?

主动学习、互相学习的时代来了。我能想到的是组建读书和行动两大版块的多个小群,按兴趣来自选入群。群内轮流主讲,在一定时间内(比如两个月)完成一本书,拟每周一出原文音频,每周四开展线上分享会,围绕问题或观点展开思辨,每个人都要有贡献。每周日出文章,把周四分享会精要整理出来发公众号,赞赏或稿费归主讲人。如此循环。




次日,我组建了一个读历史人物传记的小群,目前有7位同学加入,谢谢率先响应的同学们。我们开始共读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预计在两个月内读完,每周有讨论,有产出。以下是同学们分享的内容。文末“阅读原文”有《绪论》的录音。



白:昏睡一天现在失眠,干脆看这本书。身为半个合肥人,李鸿章的故居和享堂是老庐州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安徽居中,按地域文化论,人如其域,取中庸之道。中庸是一个烂大街的儒家名词,但是真正做到却需要堪比以内御外和忍辱波罗蜜般的智慧。


我一向不喜欢梁启超,那是那个时代偏激的产物,连修佛学都不认真。在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动乱年代,李鸿章不可能以一己之力使中国免受外辱内乱,他积极办洋务,曾暗地里支持革新人士,甚至打算与孙中山见面,穷途思变虽年老矣未曾改变,只不过是孙中山后来自己退却了未能见成。他对清廷的改良多少已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变革,可惜后来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些不知道梁启超后面的书里有没有提到。


在时代背景下,李鸿章能做成这样,将大清王朝的灭亡至少推迟了二十年,已实属不易,世人还能苛求什么?所谓盖棺定论大多是作书人自己的意淫罢了。二十五岁之前不喜李鸿章,认为他太过软弱,二十五岁之后逐渐理解了他,虽谈不上喜爱,至少不反感了。


蝉:我感觉李鸿章身处的时代和无奈,跟我们现在有些相仿,时间过去几百年,社会还是一家独大,人性和自由没有得到释放,整个社会没有向着自由民主的方向发展。原来觉得他能够将西方的术引入中国,但没有撼动根本,最后导致失败。就如同我们做垃圾分类,酵素也好,旧物改造也好都是术,不能动其思想根本做不好的。需要用垃圾分类启发民智,真正让大家具备环保意识,带动一部分人起来行动,才可能取得成功。实业兴邦,空谈误国。行动带来改变。历史就是为了照亮现实的道路。


文:先看的目录,就里面的关键词,如兵家、外交家,如洋务运动、中日战争,大致能明白李的才能与经历,就这方面而言,我挺喜欢他。但不读史,对李的了解并不多。只记得高一上历史时,老师放过一个电影,里面有个场景是李与日本人签《马关条约》时,与日本人争取回来的船费,但没成功。这个场景让人很难过的,但班里好些人却大笑起来,老师就发怒把电影关了,生气地喊说,你们要是以这样的态度上我的历史课,以后别上了。


白:赞历史老师!


红: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很前卫,还喜欢他做的事情。我也没怎么了解他,就历史书上的东西。在那个时代,干实事,才能带来改变。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建的工厂,机械都是带来实际效益。


云:睁眼看海外的第一丞相。实力是外交的基础。


雁:我在看这本书之前对李鸿章的印象就是说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官位很高,跟外国签了很多不平等条约。


曦:李鸿章那会儿压力挺大的,签下那么多条约,和各国政要打交道,世人对他也是褒贬不一。


蝉:在其位,没办法,不然就会被灭。


雁:在看这本书之前又看了一本历史书,说李鸿章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个大清帝国的裱糊匠。


看了这本书,我对李鸿章有了更多理解。第一章就开宗明义,给我的启发是说怎么去看一个人,那一定要把他放在他所处的时代环境里面去看。而且梁启超的写法跟一般的这种传记不一样,不是从出生到少年,青年到老年这种写法,而是把他的几个比较突出的经历,比如说外交、军事方面等来写。他在书中加入他的一些评论和评判,包括他跟同时代的一些人物的一些比较,这个很考验作者识人论世的能力。


我因为自己研究明清的慈善人物,所以对人物传记和明清历史感兴趣,并且会重在看作者的写作逻辑和特点,看哪些可以学习。每个人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因为过往的经验不同,解读别人也能照出自己。


我们在这里不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而是从不同角度吸收营养,并把自己的收获分享出来,相互之间启发。



点击“阅读原文”听《李鸿章传之绪论》的录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燕然有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