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去梅园,仰望一个人

雁心 燕然有信
2024-08-23


很多人都会在这里拍照,不知有多少人留意到梅园右下方的三个字“荣德生”,也不知有多少人关心梅园的百年历史文化。


“无锡的春天从梅园开始”,这句广告词挺好。2月初,梅园上千种梅花盛开,引得数万人蜂拥而至。3月梅花落,人潮落。看看花、拍拍照,到此一游也不错。


我在12月底来梅园,不为千株梅,只为一个人—乐农氏居士。他是梅园的主人,也是梅园的灵魂,晚年住在梅园的乐农别墅。这是我见过的最朴素的别墅,就是一百平米左右的平房,周围树木多些。之前看书中记载,他极为简朴。到此方知真实不虚,不由得又多了一层敬仰。



乐农氏居士,是荣德生先生给自己取的号。他于1912年购得东山小桃园旧址,规划以梅造园,是为梅园。那一年辛亥革命结束,民国建立,他写下《无锡之将来》,对家乡建设饱含深情,并付诸行动。37岁的他已是拥有多家面粉厂、棉纱厂的实业家(或民族资本家),并创办了公益小学。


为什么会有梅园?自古以来,梅是文人高士的心头好,是清雅、高洁的代名词。荣德生先生爱梅,梅对于荣德生先生不只是赏玩的对象,更多是心灵的慰藉,甚至可以说是自我的写照。在帝制崩塌、列强入侵、民族危亡的凛冬,荣德生把自己活成一株凌寒傲雪绽放的梅,“为天下布芳馨”。


1943年,69岁的他在抗战后返回无锡梅园,他在《乐农行年记事》写道:“惟老梅花发,分外精神,暗香疏影,含笑迎人,不见六载,重逢格外可爱,且较以前长大不少,苍老多姿,殊胜昔日矣。”多事之秋,他用大段笔墨记录梅与梅园,可见他钟情于此。


梅园对于荣德生先生不仅是放松休闲的私家园林,一开始就是对外免费开放的公园,梅园因此吸引很多游人,随之众多小商贩过来摆摊,荣先生不仅不生气,还很高兴,能让小商贩因此赚钱糊口在他看来是好事。




到梅园,别错过豁然洞读书处。洞内幽深通透,石壁有青苔。说到读书,荣德生先生并非天资聪颖,四岁才学说话,九岁入私塾,读过《论语》、《孟子》、《中庸》等经典,放学回家,帮母亲干农活。他十五岁到上海钱庄当学徒,所以,荣德生先生只读了六年书,却是终身学习者,并热心教育公益事业。


走出豁然洞,就能看到经畲堂,此处想来是当时读书上课的地方。现在陈列有豁然洞读书处文集,其中有不少荣毅仁作品。


荣德生之于无锡,如同张謇之于南通,一个人影响了一座城。除了梅园,荣德生在无锡修了上百座桥,最有名的属宝界桥。他创办了数十所学校,从公益小学、公益工商中学到江南大学,都是当时的模范学校。仅此两项社会公益事业,后世难以望其项背。他做的不止于此,后人整理出好几本本厚厚的书《荣德生与社会公益事业》、《荣德生与兴学育才》等。


“毕生常怀家国,丹心典范儿孙”。最后这两句深表赞同。

“使有粟帛盈天下,常与湖山做主人。”两侧的对联甚是喜欢,浩然之气扑面而来。


如今,梅园之于无锡,不只是4A风景区,不只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无锡独有的工商文化、公益文化的传承地。荣德生与其兄长是无锡近代工商业的巨人,在乱世创业,其艰辛历程与超凡精神或许对当今企业家有所启发,感兴趣者不妨读一读此书《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除了实业救国,荣德生不遗余力投入教育、交通以及公益事业,如此强烈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如今有几人能比肩?


无锡梅园一百多年了,花开花谢轮回不休,有一种精神在流传。到梅园除了看花,强烈推荐去乐农别墅、豁然洞读书处走走,开始了解荣德生先生,收获一定更多,更深。


此像甚好,有灵气。

此时梅园,腊梅灿烂,香气袭人。不妨去闻梅之香,访无锡之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燕然有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