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锦绣计划”】智库专家余未人:非遗保护是“锦绣计划”的文化后盾
为进一步推动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帮助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在品牌塑造、品质提升、文化传承、创新转化等方面再发力、见成效,在省妇联召开的“锦绣计划 赋能行动“品牌创新分享会暨锦绣计划“十四五”研讨座谈会上,智库专家们积极建议献策。
“锦绣计划 赋能行动”品牌创新分享会暨锦绣计划“十四五”研讨座谈会现场
今天,请大家一起去听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文联原副主席、省“锦绣计划”智库高级顾问余未人有哪些新想法、好建议。
非遗是什么?是先祖传下来的经过时间考验的珍宝,时限需在一百年以上。非遗是有重要历史认知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宝贵遗产。它代表了民族的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它的载体,是传承人。
“锦绣计划”在我省开展七年来,它与非遗保护相辅相成,取得了累累硕果。“锦绣计划”的载体,是农村的绣娘染娘织女等手艺人,她们从小跟着女性祖辈学习手艺,在读书习字之前,就受到了非遗的浸润,在非遗的孕育下成长。“锦绣计划”的产品,大多依托于一项非遗技艺,并在该项技艺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创新。不论在外形上、纹样上、色彩上、技艺上,非遗都为“锦绣计划”产品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支撑。非遗成为“锦绣计划”得以在我省大规模实施的基础和根脉。
然而,非遗保护之路曲折坎坷,非遗如果没有更粗壮的根茎、更茂密的枝叶,更繁盛的花朵,在现代化之风的猛烈吹拂下,也是难以为继的。非遗的生命力依托于“锦绣计划”而得以增强。二者的相知相合,是文化传承的最佳组合,前程远大,未可限量。
那么,“锦绣计划”与非遗如何共谋发展?
一、文化背景的共享性。
非遗不是艺人脑子里灵感的产物,而是世代传承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精华技艺。“锦绣计划”的主体,即绣娘染娘织女与非遗传承人,都有相同相似的文化背景,诞生在相同相似的文化土壤中,只有认同这个,才能将事业传承发展下去。比如,苗族中部方言区(即黔东南)的一套盛装,上面绣的不只是美丽的纹样,而是祖先的历史、古歌、史诗。有始祖蝴蝶妈妈的故事、姜央的故事、女英雄乌猫夕的故事,等等;而苗族西部方言区的盛装,则有苗族迁徙路上的清水河、浑水河、城池、动植物……这些内容,牵涉到非遗十个大类中的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民俗类,五个大类,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锦绣计划”的产品制作者,采用了这些元素,就应当懂得其文化内涵,画得出、绣得出、还要讲得出,将其用作产品的宣传推广。文化内涵必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我在花溪看到七十岁的苗族刺绣国家级传承人王启萍,她也是“锦绣计划”的绣娘。她的刺绣文创产品经自己解说,意义非同一般,也更有市场。
二、传承的现实性。
非遗项目走到今天,实际上出现了两个分支,一个是原汁原味的传承,将老祖宗的东西原原本本地传下去,这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比如镇宁布依族蜡染织锦女上衣,袖幅为水涡纹图案,七个圆组成一个圆形组合,三个组合形成水涡纹袖幅。自唐宋年间传承,绘制尺寸、结构不可变动;围腰的织锦图文、尺寸一般也不变动,必须原汁原味的传承,不能创新。这是有民间信仰支撑的,后人不得改变。还有一些民族的丧葬服饰,也是不能变化的。这些是真正的遗产,它主要在本民族、本地域传承。而当下另一支更为强大的力量,如我们的各种民间工艺,“锦绣计划”制作的产品,就没有前者的传承限制,而可以由设计师和绣娘染娘织女,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它着眼于现实需要,创新发展。即“见人见物见生活”,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产物,更注重现实性。这些创新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引领流行时尚潮流,深受欢迎。这也是“锦绣计划”的努力方向。
三、绣娘、传承人的自主性。
非遗是民间的事项,任何外来人,包括政府人员和专家学者,都有一个向民间调研学习的过程,而不宜过多干预。这种自主性体现了民间的“公平观”。它既有当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又有当代人与后代人的纵向公平。即所有的人、跨越时空范围,大家对自身发展之路发表意见、选择路径的权利都是公平的。民间的事情,要让民间人士自己做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绣娘染娘织女、和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而这种纵向公平,过去是全凭自觉的道德水准,没有法律法规约束的。能不能在思想深处树立公平的观念,尊重村民自主性,是做好非遗与“锦绣计划”的基本保障。非遗保护与“锦绣计划”开展中,如能把“自主性”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必将发掘出巨大的能量和潜力。
四、项目的可持续性。
各地的文化产业项目方兴未艾,但一个成功项目的背后,常常伴随着许多失败。有的成功也如昙花一现。非遗是“锦绣计划”的资源宝库。要把“锦绣计划”的项目做大做强,可持续性是首先必须考虑的。如果只是为了争抢政策优惠而盲目抢先,时间长了,就会难以为继。项目还必须因地制宜,能够体现地方历史的厚重感、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反之,就就会出现产品的相互模仿、同质化,质量下降。因地制宜还体现在当地有这方面的非遗手工传统,有手艺人资源。比如宁航蜡染设工坊在丹寨,就是一个因地制宜的极佳选择。丹寨蜡染的文化内涵深厚,特色鲜明,纹样自由、夸张,极富想象力。这就特别适合开发文创产品。“锦绣计划”要特别注意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来源丨余未人、图片来源丨潘敬平
编辑 | 潘 婷
责编 | 李美雪
审核丨侯清华
往期回顾:
习近平为苗绣点赞: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我看“锦绣计划”】余英:“锦绣计划”让绣娘们更加自信
【我看“锦绣计划”】智库专家许明:“锦绣计划”是保护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推手
本公众号推文内容只为
传播正能量、好内容,服务于广大妇女群众
如有标注来源错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