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果儿 2018-05-26


在凤凰这个小江湖,每一条走廊都飘荡着他的传说:言辞犀利,见地入木三分,令编审主任冒冷汗;被董嘉耀尊称为“老师”,是《军情观察室》的灵魂人物;名扬四海的粤剧名角马师曾与红线女是他的父母…….有很多次,小馆主与这位传说中的人物擦肩而过,一件褐色格子衬衫,一头银发,目光炯炯,仿若有事在谋,表情却又自然放松,像已决胜于千里之外。他是马鼎盛。




 

颠沛流离的青春岁月



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年,马鼎盛在香港出生,几年后,他的父母回到广州发展粤剧事业,年幼的马鼎盛被送往北京念书。又过了几年,一批读书人迎来了人生中最漫长、寒冷的“冬天”,包括马鼎盛。“1966年5月28号开始停课,我们成了流浪儿。“文革”爆发后,我到东莞农村下乡,当了4年农民,接着又当了6年工人。那段生活很难熬,身体上的磨练是小意思,精神上的痛苦才是最大的。(《南方人物周刊》)”


 

书生意气难被消磨。经历了十多年的苦熬,高考终于恢复了,马鼎盛参加文革后的首次高考,顺利被中山大学历史系录取,开始军事历史的研究。“念书、念大学不单是得一个学位,而是求知。作为一个人,求知是天赋,不能辜负这一点。我的求知欲在于对文化、真理的追求,不追求好像白活了。”


 

马鼎盛说着,低头看了眼小馆主摆在桌上的苹果手机,不自觉笑了,接着从口袋里掏出一部复古绿屏小黑砖诺基亚,说,有些东西我是不学的,比如手机,主要因为一个字——

 


类似款褐色格子衬衫若干件.....



“一发不可收拾”的军事评论


1989年,马鼎盛定居香港,在加入凤凰前,曾在大公报、星岛日报、明报、文汇报及香港电台等媒体工作。“电视我玩儿了很多年了,最早上电视是1987年,那时有一个新闻人物叫王鲁湘,一个新闻事件叫河殇事件,我作为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第一次上电视谈对‘河殇’的看法。”


 

"国产大兵"的即视感



2003年,偶然的机会马鼎盛加入凤凰。那一年刚好是伊拉克战争,老板刘长乐灵机一动,搞了个现场直播。有天,那头美军正攻打巴格达,而另一边,在红磡一间狭小的录影棚里,有两名大汉(马鼎盛和董嘉耀)正襟危坐,准备直播评论。现场还有摄影师及导演,更有一位特别人物,负责直译——曾子墨。作为“临时翻译官”,曾子墨不能出镜,可地方又太小,她只得在摄像机的三角架下蹲着,给董嘉耀和马鼎盛及时翻译从巴格达现场传来的视频内容。“那天给我的印象并不是我们讲了什么,而是曾子墨作为一个美女主播,当时也挺有名气的了,那么委屈,在那一蹲一个多钟头。这凰精神真是不得了,都很玩命。”


 

做新闻的人,就像一本流动的历史书,白纸黑字都是他们生命里难以忘怀的片段。“那种电视新闻的压迫感很有挑战性、很享受、很回味,做传媒人,碰到大事件,能有现场直播、现场评论,这种感觉非常好,那种快感、成就感,无可比拟,可以让人忽略其他任何不理想的部分。我觉得很多凤凰人都冲这个来的。”

 

 

《军情观察室》的收视之谜


 

《军情观察室》在凤凰可谓是“头牌”,十多年来,收视率稳居第一,但在它开创前期,却也经历“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过程。“回顾第一年,老板打算把这节目做成一个常备节目,其实很冒险,因为打仗这玩意儿平时都没人注意,收视不可能高,仗不会每天打,如果没有很强的新闻带着,凭什么有收视率?很多人都有怀疑,但最后老板拍板:干!这也是凤凰精神:先试试行不行呗。那时,凤凰收视率排行榜,前两名永远是买来的节目,其他凤凰的自备节目顶多也是第三名,结果我们做了半年已经升到第3名。后来又过了一两个月,逐渐跃升到第二名、第一名,这就意味着凤凰不用买节目了,能够“自立自强”。经过这一年尝试,老板下决心把节目做大,把他的爱将董嘉耀调过来,形成现在这样一种配合。”



 早期《军情观察室》,那时的董台还是“奶油小生”,但马老师却没什么变化



为什么“军情”收视率高居不下?也是对军事一问三不知的小馆主的疑问。马鼎盛对此显然已经有过很深的思考:改革开放,民智已开。以前资讯封闭,两眼一抹黑,现在老百姓在吃饱喝足以后,需要精神补给,需要资讯自由,那“军情”就填补了这个缺。我的特色是两个“基本”任务,第一是探索事实的真相。所有新闻都有假的成份,马克思的座右铭:怀疑一切。他不是执着狂,而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学者或者传媒人,必须去掌握事实真相,别人告诉你的,一定有水份,为什么?他有他的立场观点,他会把符合自己立场的判断输送给你,要把这个排除掉。任何人都可能存在视野、认知的局限性,当编辑、当评论员就必须努力接近真相,虽然不可能完全掌握,但就得无限接近。第二是寻求真理,发现真相后,道理何在?所以我做节目很开心、很兴奋,为什么呢?因为我说的东西都是我愿意说的,我是我自己第一个观众,我要是自己不过瘾,观众肯定不会过瘾。


 



“居安思危”贯彻《军情观察室》的灵魂,其实危机无处无时不在,看似杞人忧天,也许在不经意间起了作用.....




《军情观察室》六七年来喋喋不休的警告南海危机,如今终于看到南沙千万平方米的人工岛破浪崛起,一批海空军基地组成“不沉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完全改变了南海的被动态势。我们民间军事评论员的最高奖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马鼎盛



 

这几个节目,我做得很开心”

 

与马鼎盛聊完后,正好到了下班的点,小馆主兴致勃勃奔赴友人饭局,途中忽然接到电话,“喂,我是马鼎盛,下周来我办公室一趟,还有一些很重要的话要说。”





原来,他的一些“很重要的话”,是在“诉衷情”。“在凤凰最高兴的事情是它实行社会主义原则,人能各尽所能。曾经有档节目叫《风范大国民》,他们很迁就我,原本是准备好的稿子我念就完了,但我觉得应该更“人格化”一些,还是得说自己的话,结果我的那几句话同事们都觉得很有意思。风范大国民,首先就是国民,不一定是显赫,但他的所作所为得是一个大写的‘人’字……还有一个类似的节目叫《往事如烟》,那一班监制、导演、编辑,跟他们一起干活是一种享受;《开卷八分钟》实在太合我的心意了,因为我这辈子就喜欢两样东西,一是体育运动,从年轻到老,虽然现在很多都不能玩了,但体育对于我来说,不但是强身健体,更是对整个人的自信提升。我在中学、大学都是排球队的,羽毛球、网球也玩,还有游泳。再有一个,就是喜欢看书。”说着,他打开身后的书柜,三个柜子,被书填满。“这只是冰山一角,我太太对我买书的要求是:先扔后买,家里几面墙的书柜,也早已经装满了。”



马鼎盛在《开卷八分钟》里“说书”

 


他细数这些“如烟往事”时,像在夸奖情人,一颦一笑,一句话,一个回馈,都历历在目。“凤凰能够把兴趣,把事业和兴趣结合起来,挺难得。”


 

马鼎盛在家中书房

 

 


小馆主问答环节

 


小馆主:为什么没有子从父业?


马鼎盛:基因是有的。我登过台,也演过戏。但这些跟我的性格不太合,我这人比较难弄,喜欢单打独斗。比如我对事很容易,对人就很困难。比方说我们同事,天天见,我会认不出来,名字就不用说了。对事比较容易,我能掌握,而且事情不会跟我闹别扭,人就难了。电影电视剧我都拍过,戏也唱过,最让我为难的是——等。即使你是男一号,也要等,这实在不可耐,真正干活的时间很短,但等就要了命,而且经常都不是我的事,是人家的事。例如,对手不在状态,这场戏重拍。



小馆主:那唱戏怎么还要等呢?


马鼎盛:你是男一号,女一唱的时候不得等吗?而且还得做表情、比划,太累!


小馆主:您没当过兵,怎么会了解武器装备?


马鼎盛:作为一个在北京受教育12年的学生,从小对武器装备就了解,其实武器装备没太多太复杂,一个飞机少的飞三四十年,多的飞五六十年,像B52,空6K飞了多少年?飞了半个世纪了,所以不会有太多的花样,只要用心,比你那化妆品简单多了


小馆主:不复杂啊.....


马鼎盛:反正画了也没用是吧?


小馆主:......现在做评论是不是都不用准备了?


马鼎盛:学无止境,我每天都在学习。一个人的知识面是很窄很窄的。每个新闻当然不可能作为专家一样去了解,但是我得比一般人要知道的多,起码要能给看节目的人的认知水平提升到一个常识的层次,别连经纬度都不知道。每天收集资料、消化,不懂就问,上网问,然后形成观念,这是一个过程。


马鼎盛与母亲“红线女”







点击查看更多小馆主的得意之作

八一到啦, 听董嘉耀八一八《军情观察室》的内幕情报

凤凰评论员宋忠平:做节目,三分功夫,七分表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