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明上河图3.0》,非得到展馆看才行


周一至五的午餐时间,我们凤凰卫视大食堂里,必有一道奇葩景观:屏幕上美丽的主持人美眉、帅气的主持人阿哥、儒雅的评论员阿爷,在这个自助餐厅,用区区15块钱,吃价值150大元以上的生猛海鲜牛羊鸡鸭蔬菜瓜果以及南北粉面,一个个吃相不雅高谈阔论人设崩塌。


但是7月26日《清明上河图3.0》数码艺术香港展开幕那天的午餐时间,凤凰大食堂里不见了那些美眉阿哥和阿爷,他们都到位于赤腊角的亚洲国际博览馆参加开幕礼去了。大食堂里显得格外安静,甚至有些冷清。(话说凤凰的其他同事历来都吃相优雅安安静静,是孔丘老师“食不语”最忠实的实践者。)


▲ 凤凰大食堂


程老汉那天有事,没去参加开幕礼,跟平时一样,中午一点左右到食堂吃饭,见到了同样也没去参加开幕礼的时事评论员郑浩,他在当天12点直播的《凤凰午间特快》节目里点评新闻。


我们就聊起我们暂时未能去视察的《清明上河图3.0》数码艺术香港展。
郑浩说,其实他更想看的是《清明上河图》原作。


程老汉说,程老汉不想看原作,只想看这种现代化数码艺术。


因为,原作可以在网上、画册上看到,而数码艺术只能在展馆现场看到。


郑浩说,网上画册上的所谓“原作”已经不是原作了,比真家伙差远了。确实是这样,可是程老汉反正看不出来差别,有什么关系?程老汉不是美术工作者、研究者,对印刷品与原作的差别完全无感。大多数人都无感吧?要不,为什么画册那么好卖?



但是,《清明上河图3.0》数码艺术作品,画册印不出来,网上、电视上都再现不了。


这次展出的巨幅动态高清投影《盛世长卷》长约30多米、高近5米,哪个电脑屏幕电视机屏幕这么大?



时长6分钟的 180度全景影片带观众去游览汴河,互联网和电视机都无法再现那样的立体空间感。


所以,程老汉早早就买好了票,准备一家四口8月25日星期日下午去视察《清明上河图3.0》。那是这次香港展的最后一场展览。为什么买那么晚的票?因为这个月,我们一家人在不同的周末各有各的忙,只有那天可以凑齐。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


承《凤凰名人馆》馆主的美意,程老汉得以在8月20日上午视察展览,比原定计划提早了5天,条件是要写稿一篇。会写文章的好处就在这里,可以用文章换取免费进场,还可以蹭他们的公务车。


不过,公务车只有回程,去博览馆要自己解决交通问题。


程老汉住在香港郊区大埔,若以东铁火车转地铁再转机场快线,实在太麻烦了。小女建议乘坐“E”字头机场大巴前往,因为这种大巴经停机场之后,终点站就是亚洲国际博览馆。


为什么不打车?你给钱啊?呀呀呸!


上网查看之后,发现从我们家去到E41的广福道站大约需要20分钟。


于是,20日一大早,程老汉和程老伴在家吃了早饭,7:35出门,步行前往E41广福道站。运气很好,7:58,我们就坐到车上了。一拍卡,一人13.9港元。


那是双层巴士,我们老两口坐到楼上右边第一排(相当于司机的头顶上),隔着挡风玻璃,一路视察香港风景。


9:15,抵达亚洲博览馆。


一进展馆就遇到承办这次展览的凤凰展翼公司的总经理冯宝珊女士,我们老两口被安排先看6分钟的180度全景影片。


一进入球幕影院,就看到观众席摆着差不多20张沙滩椅,人坐上去自然就变成半躺,一抬头,就看见一个半球型的像穹顶那样的银幕。


就这样,你像是坐在一条小船上,穿越到900年前的开封汴河。你的小船,在黄昏日落时刻,从郊外沿着汴河进城,随着起伏的河水晃晃悠悠地前进。一路上,舟来船往,鱼跃鸟飞。两岸边,人往人来,熙熙攘攘。你的小船,跟随一艘大木船,穿过了汴河上那座著名的木制虹桥,快要进城了。这时候夜幕降临,不知谁,放飞了满天孔明灯。有的孔明灯离你这么近,就在你眼前倏地一闪而过。倏,又一盏孔明灯飞过去了!汴梁城就在眼前,华灯初上,远远看去,就像是夜幕下从九龙岛看香港岛……


(动图来源:《凤凰名人馆》公众号)


6分钟,太短了,没看够。


接着去看“盛世长卷”——一幅近5米高、30多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巨幅动态高清投影。


解说员说,这幅盛世长卷,动画的线稿部分由20余位画师历时400多天手工绘制而成,真实还原了原作笔触,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宋代画作效果,并通过后期合成、render等手法,让画中的814个人物、83头牲畜、29艘大小客货船、13辆交通工具、180多棵树……都“活起来”。


简单通俗地说,盛世长卷就是一部动画片,它与我们常见的动画片不同的是,它是从右到左横着展示的,就像一副活动着的画卷,先出右半边,然后徐徐向右收起,左边的动图依次出现……就这样,一头徐徐收起,一头徐徐展开。


配合着画卷的内容,解说词告诉观众这是到了哪里,左上角是一群什么人,右下角是几个什么人,谁骑着马,谁挑着担,谁在聊天,谁在喝酒……


(盛世长卷动图来源:《凤凰名人馆》公众号)


这就是程老汉一定要来看这个展览的主要原因。因为,你看图片也好看原作也罢,都无法获得声画对应的解读。你得看看图,再看看人家的文字,再看看图,再看看人家的文字……


展馆有书卖。程老汉买了一套香港学者赵广超的《笔记<清明上河图>》,其中有这样的文字:


“……画幅一展开便是城外郊野,荒村小桥,一个大孩子领着几只驮着木炭的毛驴‘得得得得’地越过小桥。第一只毛驴的头部戏剧性地一扭,带大家从城郊正式走进这幅长卷。看迎面那队行旅缓缓出城,不掩倦容,这一片雾霭,说不定是即将日落的烟霞……”


很美。


作为文本读物很好。



若把这些内容写成动画长卷的解说词,应该是这样:


“……古代画卷,从右往左看。盛世长卷首先出场的是,一个人和一群毛驴,他们走在开封城郊的小路上。那个人是个大男孩,是那群毛驴的领导。在他的领导之下,毛驴们乖乖地走成队列。毛驴们驮着什么呢?专家们说驴们驮着的是木炭。木炭送去哪里?你看大男孩牵着排头的那只毛驴的脑袋往画面左边扭,画面的左边是汴梁城。大男孩对驴们说,往右往右,过桥过桥,我们要进城啦。顺着小桥继续往左看,就看到小树林里的几座小屋,大树下的几户人家……一队人马,从相反的方向走来,要出城去,他们有的骑着驴、有的牵着驴、还有抬轿的、骑马的,还有步行的……”


没有文采,只有情节。


动画节目的解说词,要什么文采?讲故事就好啦。




作者

程瓜棚








更多精彩,请紧跟小馆主步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