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在修例风波一年之际:香港“回不去”了

黄芷渊 凤凰名人馆 2020-11-11
♬..♩~ ♫. ♪ ~ ♬..♩..♩~ ♫. ♪ ~ ♬..♩..♩~ ♫. ♪ ~ ♬..♩..♩~ ♫. ♪ ~ ♬.

(图片来源:路透社)


香港“回不去”了。这场修例风波彻底改变了香港的命运,如果有人还奢望香港能“回去”,那只是美好愿望。整整一年过去了,香港乱局仍未结束,短期内似乎也看不到明确的出路。但,“回不去”,日子还得过。关键在于,香港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假如时间可以倒流


如果时间回到去年2月,香港保安局在提出修订《逃犯条例》之时,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正与广东省和澳门政府筹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会。


当时,高铁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桥已相继通车,笔者撰文提出,香港要认清自身发展的条件限制,寻找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模式,《规划纲要》提到要有序发展“飞地经济”,或许是香港突破发展瓶颈的新出口,值得详细研究。遗憾的是,特首不做“飞地”做了“修例”。接下来,修例争议迅速冒起,最终酿成香港回归后最大的社会政治风波,政府多项工作受挫陷于停顿,更不用说大湾区发展了。


回到修例风波之初,政府借港人陈同佳在台湾杀人案提出要修例,一方面为解决这宗案件,另一方面又可堵塞长年的法律漏洞,原本应该是一举两得。不过,政府在大势缺乏把握、时机上缺乏研判、推进上缺乏有力举措之时,急促把修例与陈同佳案捆绑,形同为自己设下死线,让自己陷于极为被动的处境。


而香港与台湾的逃犯移交安排,必然牵涉到两岸议题;香港与内地的引渡安排,自然也涉及“一国两制”下的司法制度差异问题。于是,阴谋论随即四起,认定这就是当局要遏制香港人自由的铁证。


假如危机发生之初,政府能及时扑火,甚至肯把陈同佳案抽出修例事件而“特事特办”,相信在这大湾区发展开局之年、澳门回归20周年、台湾大选前一年、区议会换届年之际,不至于破堤引洪,令内外矛盾遂一发不可收拾。


“后真相时代”的“潘朵拉盒子”


随着这场风波越烧越烈,不仅仅令诸如经济、政治、社会、青年等问题纷纷浮出水面,更把香港全面卷入“后真相时代”。



立场先于事实,社会撕裂,以偏概全以迎合立场,假消息层出不穷,甚至还难以证伪,连具有公信力的媒体机构也多次信假为真,被所谓的“真相”蒙蔽。看新闻的人换上新的滤镜,只接受和传播符合自己相信的“真相”。


更令人失望的,是仇恨和暴力的“潘朵拉盒子”被打开。年轻人被标签为“废青”、 “曱甴”,警察被骂是“黑警”、 “黑社会”;“违法达义”的歪理变成“高尚理想”,暴力“私了”被涂脂抹粉洗白变成“拯救香港”。社会信任度跌至谷底,“蓝”的、“黄”的、“红”的成为人与人对话交流前提的标签分类,甚至“黄丝”、“蓝丝”内还有深浅之分,“深色”的人唯恐“浅色”的立场不够坚定,再内部分裂对立,相互针对搞分化,求同存异的价值观被仇恨与撕裂的丧心病狂声音淹没。


“潘朵拉盒子”释放出来的“妖魔”,已经不是短期内可以被降伏。


香港要一场深层次改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社会都存在躁动的种子,警钟其实早已鸣响,关键是到底想直面痛点解决问题,还是继续隐藏既得利益结构然后自欺欺人。


香港社会长期存在严重的深层次结构矛盾,在政府奉行的自由放任经济模式下,贫富悬殊问题越趋严重,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改革转型发展却停滞不前。社会分配不公,产业结构失衡,青年向上流动困难,积成社会各阶层的各种民怨。


修例风波爆发后,过去一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循守旧、小修小补的“挤牙膏式”措施已经不再适用;香港需要的,是一场大刀阔斧的全面深层次改革,而且要涵盖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在香港百病丛生的乱局表象之下,找出深层次问题的根源,并逐一对症下药,纠正长期不合理的社会资源分配结构。



在扰攘香港多年的土地及房屋问题上,政府必须展现其改革决心,曾经推出的“土地大辩论”后续如何深化?能否按《收回土地条例》赋予的权力征收土地,以真正公平公义推动发展公营房屋项目?填海增土地的前提,要先在缓解基层市民住屋问题与促进经济发展间取得平衡,兴建公屋和扩建公立医院等工作都要同步进行。劳工权益需改善、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青年欲表达政见却途径不足等等,在经济受创、民生缺乏保障、民主发展停滞的情况下,在夹缝中求存的市民、尤其年轻一代,怎会对未来有信心?香港又如何能重焕生机?


《港区国安法》的出台


修例风波一石激起千重浪,除了上述的经济社会民生问题外,也凸显出香港在政制发展治理上的种种乱象和很多潜在问题。


“一国两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碰撞产生的产物,“两制”之间既要兼容差异,更要融合并行。只有正视差异的存在,才能透过对话沟通求同存异,凝聚共识。不过,香港回归后,曾因“两制”差异和两地融合问题产生矛盾,2014年的占中事件和这次的修例风波,更加剧香港人的身份困惑和自身定位的迷失,甚至令不可能发生的“港独”成为部分示威者所谓的“主张”和“追求”。



全国人大早前通过《港区国安法》决定草案,被很多人视为是此时此刻的“及时雨”,更让香港法制发展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事实上,香港回归23年,一直未能就《基本法》23条立法,长期缺乏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香港乱局持续一年仍未平息,香港在中美“修昔底德”的角力中,政局乱象更为复杂,中央此时推出《港区国安法》可谓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笔者认为,《港区国安法》既不是解决香港乱局的“灵丹妙药”,也不应被妖魔化。要深入认识《港区国安法》,必须先释除疑虑,仔细推敲讨论,再进行解读推广。法律出台后能起到多大作用?对香港局势的发展走向会有什么影响?对外围环境国际关系又会带来哪些影响?等等的问题都值得详细研究。


香港如何再出发?



上个月,由董建华及梁振英担任召集人的“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成立,大联盟的宣言呼吁“拒绝被‘揽炒’,选择发展;拒绝被破坏,选择法治;拒绝被撕裂,选择团结;推动香港再出发”。在修例风波发生一周年之际,这段宣言,仿佛说出了很多香港人的心声。问题是,接下来,香港如何再出发?从哪里起步?出发往哪里去?


大联盟成立后,随即发起“千万口罩送爱心行动”及“抗疫期间不裁员行动”,为饱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的香港人送暖,为团结香港社会踏出第一步。但“潘朵拉盒子”打开后,社会变了,香港变了,国际形势也变了。


香港回不去了,但现在再讨论回不回得去已经毫无意义了,更重要的,是接下来该怎么往前走。


去年,特区政府的危机处理进退失据, 一子错满盘皆落索。如今,香港到底该如何“收科”(意思:圆场、收场)?政治重建、社会革新、修补撕裂是唯一出路,但这条路必然荆棘满布。政府能否痛下决心带领香港往前走,社会各界是否愿意放下纷争寻求最大公约数,决定了香港能否浴火重生。


本文首发于《三策智库》,作者是凤凰卫视采编部副采访主任、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三策智库秘书长)

 


*“三策智库”是第一个由媒体人组成的跨地区学术团体,包括两岸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日本的媒体高层主管、政治评论家、专栏作家和资深记者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