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卫视 2018-05-27
文化大观园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一档不赚钱的节目,有种“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的意味。然而,凤凰卫视就有这样一档节目——《文化大观园》。主持人王鲁湘用他的学识与匠心,支撑着这档节目走过十年,并仍将继续播下去。


今年是凤凰卫视成立20周年,亦是凤凰卫视王牌文化类节目《文化大观园》开播十周年纪念。作为资深的凤凰人,王鲁湘加入凤凰也已十五载。在人群中的王鲁湘,朴实而平凡。而当他开口讲话,富有逻辑的清晰条理、信手拈来的文史资料、引人共鸣的思想火花……即便是一个从未知晓过他的倾听者,也会明了眼前人的不寻常之处。




当书斋学者与电视结缘


1956年出生于湖南中部小城镇的王鲁湘经历丰富。下乡插队4年,1977年进入湘潭大学中文系,1984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的他任教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1992年,离职后的王鲁湘开始专心从事电视制作。2000年,王鲁湘受聘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2001年,他加入香港凤凰卫视,历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世纪大讲堂》主持人、《文化大观园》总策划、主持人,同时,他还保持着和学术界千丝万缕的联系,担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也是中国国家画院任研究员和多个书院的院长。


对于一路走来的经历和转变,王鲁湘坦言,“我从来没有对人生进行过设定。”


丰富的人生阅历则让他越来越认为,“机会可以把握,命运不由自己”。在他看来,在人生的节点上会有不少机会,把握机会远比设定人生来得真实、有力。譬如他从来没有想过可以在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北京生活和工作,如今在北京却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原本以为一辈子只会是个窝在书斋里的教书匠,没料想成为了一名电视人。其实,这每一次的“没有想过”背后,都有着王鲁湘的“好学,知识面广”充当催化剂。


他是知识分子中较早意识到中国知识分子必须要学会利用电视、新媒体等资源的人。在北大念研究生的期间,王鲁湘偶然被导师派去参加一个北京电视界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电视文化的讨论会,从一个电视从业局外人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关于中国电视的看法。他将中国电视定义为全能电视,而不像西方的商业电视。那一个会议和那一番言论,也让王鲁湘自此同电视结缘,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文化大观园》之灵魂人物


《文化大观园》开播于2006年,旨在挖掘各地文化底蕴,展示地方文化特色,收视群体定位于全球华语的高端文化品味的观众。尽管《文化大观园》所涉及的,并非热点话题,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但王鲁湘本人就是热点,就是电视明星。他在2003年就被《新周刊》评选为“2003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知道分子,并且,他的光芒从2003年闪耀至今。


在凤凰卫视主持了近十年的《文化大观园》,王鲁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体符号,他从那个在《河殇》中忧心忡忡地呼吁民众反思中华文化,拥抱海洋文明的青年学者,转向了传统文化的弘扬。他的采访对象涵盖雅俗古今,结集出版的《我们的传统》、《书卷山河》也卖得风生水起。有人说他是“中国文化现今的唯一喉舌”,也有人说他在节目里谈中医、谈宗教、谈风水,鱼龙混杂,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沉渣都在《文化大观园》里泛起。

他笑称,在凤凰,除了没扛过摄像机,自己什么活儿都做过。凤凰的节目一直秉承短平快的原则。《文化大观园》一期节目三十分钟,每期只有两三天的制作周期。由于节目制作周期紧张,所以几乎整个节目都完全靠主持人一人“耍嘴皮子”——依靠自己的学识积累和前期准备来口述现场,走到哪说到哪儿。


凤凰的人工作卖命是出了名的。一直流传着“凤凰把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牲口用”的说法,更有甚者,凤凰直接把女生当牲口用。王鲁湘说,理论上他的合约中有十二天年假,实际上一天都没休过。


田野刺猬型学者



除了电视人的身份,王鲁湘还身兼多重学术身份。按王鲁湘的说法,学者分两个类型,穿山甲类型的学者,洞不大,但他钻的很深,可能把整个小山都挖穿了;刺猬型学者呢,就是在树林子里头一路滚过去,扎掉下来的落叶,扎上什么是什么,扎上的叶子不成体系没有太大深度,但是看上去很广阔、很多彩。


由于职业的关系,王鲁湘说自己正逐渐变成一个更接近刺猬的学者。但他也时刻警惕自己不要真的变成刺猬,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学术偏向。因为节目的关系,王鲁湘辗转各地进行访谈。田野考察的快乐和中间获得的知识、心得是他觉得作为一个电视文化学者很幸福的地方。但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考虑,他又认为做电视是对知识分子的一种伤害。同样的内容,写作可能几页纸便能解决,而要把他们呈现在电视上,却可能需要一个月之久。而过去对传统知识分子的理解是越孤独越深刻,电视却被迫让知识分子去进行集体合作,把个人的东西屏蔽和妥协,才能完成一档电视节目,最后所有的锋芒和锐气都被消磨掉了。


尽管如此,王鲁湘仍然有他做节目的坚守和原则。作为文化类节目的主持人和灵魂核心,他眼里的电视并不只是通俗文化,他也不主张先入为主地对观众的接受能力进行定位。前期做《世纪大讲堂》节目时,这个在任何内地电视台都不会同意的节目形态,却在凤凰坚持了十多年,并且有自己稳定的受众群。王鲁湘认为《世纪大讲堂》和《文化大观园》属于同一类型的节目,它们在中国独特的土壤和环境下有自己的功能和发挥作用的渠道,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这些年,王鲁湘除了做电视节目,还写了一些专著,同时一直没脱离自己的研究领域他甚至还挤出时间研究起玉器,并都做的有模有样。这一切和他湖南人身份里那股韧劲和霸蛮之气不无关系。他说,湖南人不怕累不怕死,甚至是欣赏死,湖湘这种文化对他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湖湘人骨子里流淌的忠义和血性,让他扎根电视行业十余载,并且成为撑起一个节目的灵魂人物。


十载《文化大观园》,未想过做多久


《文化大观园》的节目一晃已经走过了十年,关于还要做多久,王鲁湘从来没有想过。他说,“这是管理层的问题,我只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 在王鲁湘参与过的三档节目中,《世纪大讲堂》是在知识分子中口碑极好的人文节目,业内更有“华语电视节目中品位最高”的评价。而如果说《纵横中国》是从历史文化版图的面上梳理,《文化大观园》则是从一个个细微的文化节点切入。在王鲁湘看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总要有人做学术文化前沿的传播工作,为大众提供源源不断的启蒙教育机会,而这就是自己的坚守。“很多微观的文化选题都是我自己定的,凤凰卫视给了我这个平台,这些栏目可以说都是我的自留地。”


在王鲁湘看来,凤凰卫视的受众同其他电视台相比就有小众化和精英化的特点,所以他坚信只要按他的兴趣去做,一定会有一批稳定的受众。“毫无疑问老板就把这个节目定义成小众的节目。因为我们想要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而有影响的人本身就是小众”,王鲁湘如是说道。


“我很庆幸干电视这些年来,所做的节目都是文化类的。”王鲁湘认为,他的状态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因为在节目中他要扮演好媒体人的角色,在选题上要尽最大可能满足电视观众的需求,同时也希望用自己的激情透过节目带给观众相对深入的认知。“我想,在退休后,我的火焰应该会燃烧得更加旺盛。”


凤凰即将迎来二十岁生日,作为老凤凰人,王鲁湘对此也有颇多感慨。他说,“我到凤凰很快就要十五年。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和凤凰一起走过的。所以我对凤凰的感情不言而喻。而且在凤凰一直过得很舒心。凤凰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节目制作程序没有那么繁琐,我们在选题上没有那么严格的选题策划,节目做出来之前也没有所谓的三级审片制度。因为既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多人力。我们在一线的人有更多自主性,还有一份责任心。”


“我特别感谢,老板从来没想过说让王鲁湘的节目去挣钱”,王鲁湘坦言,自己所做的文化类节目从经济效益上是不挣钱的,并且《文化大观园》由于节目的现场走访录制需求和双机拍摄等需求,制作费用比其他很多节目高得多。即便这样,走过十年,这个栏目一直还在,并且将继续走下去。




凤凰名人馆:讲述凤凰人的故事,分享凤凰人的感悟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