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穿越百年,只为在华师遇见你

2017-07-22 最最 长江日报最武汉

华师姑娘:


见信佳


请允许我像这样称呼你。匆匆擦身而过,怦然心动,我还来不及知道你的名字,但你的面容已烙在我心中。


我想,是因为梅园中央的青石板旁,有雨后的繁花零落一地,沁香缭绕,直抵心田;也许,是邂逅在露天电影场的那一瞥,有细碎的阳光溜过你的发梢,洒落在你的衣襟;又或许,我只能怪那桂中路上可爱的微风,一袭纯白的裙裾飘扬,惊艳着我的时光。


我爱恋的,不仅“南湖浪涌,桂香灵动”,更是你的“忠诚博雅,朴实刚毅”


情不知所起,似乎所有语言已黯然失色,那么,我想唱给你听。



华 | 中 | 师 | 范 | 大 | 学



    一 号 楼   



夏日,走在校门口通往一号楼的的大道上,梧桐树苍翠遮天。一号楼在“华大绿”的衬托下,若隐若现,它四周葱郁的树木与其门楣上古典的花纹外观,尽显简单大方之美。


建于1956年的一号楼,是桂子山上首批的老建筑之一,是典型的近代建筑。曾经,张舜徽教授在这座充满着古朴的历史味道的一号楼里,进行了40年之久的工作与教学。


 (“穿越百年”的一号楼)


  张 舜 徽 教 授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张舜徽,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等职。在华中师范大学执教40年之久,是中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其一生完成学术著作24部逾千万字。


据学生回忆,他授课从不照本宣科,凭着渊博的学识,他一口气能滔滔不绝地讲两节课,挥洒自如。


(文革期间张舜徽教授仍然潜心研读、著书立说)


1958级的李尊厚还记得:“他给我们讲述我国历代古稿,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竹简木牍到赤帛纸张,地上地下,无所不包。许多闻所未闻的东西,简直让我们这些刚入门的学生傻了眼。”


(“穿越百年”的桂中路)


   西 区 宿 舍  



在一号楼的林荫对面,同样被“华大绿”环绕着的西区宿舍,是武汉市一级保护历史建筑,1983年红极一时的《女大学生宿舍》部分场景便是在这取景。


(“穿越百年”的西区宿舍)


董中锋回忆起在文学院的学生生涯时,称当时外国语学院的女生住在他们楼上。女生们喜欢穿高跟鞋,高跟鞋咚咚咚踩在木地板上的声音经常让董中锋和他的同学头疼。一次楼上的女生们脚步声实在太吵,正在睡觉的室友拿起劳动时的用具抬手捅向天花板,结果把木地板捅了一个洞,楼上的女生们也不甘示弱,她们端起一盆凉水从上面泼下来,直接浇在楼下一个男生的床铺上,这件事让董中锋记忆犹新,后来这个洞是学校派工人给补好的。


(“穿越百年”的西区宿舍 二栋)


如今,学校花巨资整修,不仅保留了原来的样貌,并使内部功能与时代接轨,既保留了它的建筑文化的同时,又能兼得它该有的校园功能。


   邓 小 平 题 写 校 名   



1985年11月23日晚,大多数学子一如往常的搬着小板凳到露天电影场看电影,电影开始前,广播突然宣布:“邓小平同志给我校题写了校名!”时,喜讯传遍,整个校园都沸腾了起来,这是邓小平同志唯一为师范院校题写的校名。








  露 天 电 影 场  



20世纪50年代至今,露天电影场每个周末坚持放映电影,如1983年的《女大学生宿舍》,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对于华中师范大学学子而言,露天电影场承载了无数的青春记忆,多年过去,当他们重返桂子山,很多校友会选择在这里看上一场电影,回忆往昔的大学时光。


(露天电影场)


   钱 基 博 与 历 史 博 物 馆  

37 36554 37 13550 0 0 4883 0 0:00:07 0:00:02 0:00:05 4882ection>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日,当时任华中师范学院院长的王自申老先生,前去钱基博(钱钟书之父)家中进行拜访,王老先生看到钱基博家中珍藏着各式各样、十分丰富的历史文物,由衷的赞叹,便问道“我们学校是不是也建一个博物馆?”


钱老听后非常赞同,并自己领头,将“数十年笔耕舌縟之余以渐积累……凡二百一十一件,自商周三代历汉唐宋元,以迄于明清”的文物全部捐赠给华中师范学院,以铸建学院历史博物馆,并亲自撰写了赠品说明书。


(现在的博物馆)


1987年,在钱基博百年诞辰之时,老校长章开沅在《实斋笔记》中写道



 


“钱老出于对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数万册图书赠送给学校图书馆,又把大批心爱的文物捐献出来,帮助学校筹建历史博物馆,以后改为文物陈列室,正式向校内外开放。我校师生,乃至整个武汉地区的许多中学师生,至今仍然从钱老的遗爱中受到教益”。



 

(“穿越百年”的二号楼)


  恽 代 英  


1915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恽代英进中华大学文科攻读中国哲学,在校期间,他创办了互助社,是武汉地区的第一个进步团体,也是中国最早的进步社团之一。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消息传到武汉,恽代英和互助社的成员热烈响应。他书写传单散发,并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和集会,掀起了武汉三镇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浪潮。1923年,由他创办和主编的《中国青年》,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


杜鹃广场上伫立着一座他的雕像,它是华师历代学子革命先进的标志。如今,每逢五四青年节,各式的纪念活动与五四精神仍从这里传承。

 

(恽代英广场 作者:陈希昌)


 文 华 公 书 林 与 新 图 书 馆  



百年华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源头可以追溯为美国圣公会于1871年创办的教会学校——文华书院,作为大学的一部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成长也与文华书院密不可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03年的文华公书林,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穿越百年”的图书馆)


1908年韦棣华返回武昌,并决心留居中国。她用所得捐款在文华书院附近购得一块叫龚家花园的地皮,请汉口著名设计师设计了建筑图纸。1910年春,号称“十万元建筑”的文华书院藏书室新舍正式建成,并取名为公书林,即深寓“公之于众而非文化独有”之意,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正式诞生。



(新图书馆)


2011年春,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新图书馆落成。图书馆整体呈L型,颇具现代气息。阅览室窗明几净,书香满溢,无论是世人瞩目的名著,清新似水的散文,还是富有哲理的中外诗篇在图书馆里可以自由的选择、阅读,在满室的书香中享受心灵的安逸。这里,正是学子们“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所在。



如今,关于华师建筑设计历年的最初来源难以寻访,不过无论是出于对燕京大学的模仿,还是对中式古风的继承,这些外观柔美,内在坚固的建筑,都在时光中沉默而谦逊地为华师一代代学者和学子提供了治学与思考的一方天地。


 桂 子 山 “ 山 民 ” 


传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山林公园,每个人都能拥有4.78㎡的小森林。华师校内山峦起伏,夏季绿树成阴,小森林遍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它们有的零星分布,也有的望无边际,而这里的学子们,也更愿意称自己是桂子山的“山民”


学校东区有大片原始森林、北区有樟树林和桃李源、南门附近则有水杉林,葱葱郁郁的绿色成为了华师最主要的色调,简称“华大绿”,校徽等主要标识也均为“华大绿”。绿色既是桂子山的树木之绿,也象征着华师百年树人的特点。


老校徽

新校徽

  爱 心 树  


在佑铭体育场的北侧有两棵紧挨着的法国梧桐,到了树叶开始变黄,与周围的绿色的树木有了明显的差别,从远处看去,“爱心树”的这颗心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来自:华大在线)




 

  爱 在 华 师  


华师,对于桂子“山民”来说,她不仅喷珠吐玉、慧质兰心,更是一位对儿女有着无限牵挂的好母亲。即使一代又一代,人员在不停更替,学子在畅游着四海,可为什么,华师却有这么大的凝聚力,爱华师的那份心却始终如故。


老校长章开沅曾这样的解释道:那就是因为“爱在华师”。爱是教育的本源,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华师的爱,桂子山的爱,不仅仅限于“玩在武大、学在华科、爱在华师”里的“爱”,它更是一种华师人独有的博爱,和谐而又博雅的大爱。



 学 在 华 师 

经过几代华师人的不懈努力,现在是教育部直属的6所重点师范大学之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综合稳定排名在全国高校40名左右。国家奖助学金,总额近2000万元:师范生免费教育,并可获得6000元生活补助,80%的非师范专业学生可以获得国家奖助学金。

 

 食 在 华 师  


北区食堂的三鲜面便宜料足好吃哭;沁园春的比其他食堂种类多份量大更养生;东一食堂的油泼面热干面;东二食堂的手抓饭,唯一一个有真的现磨豆浆的食堂;学子餐厅的玉米;博雅的黄焖鸡米饭;桂香园的公婆饼的大哥打包不收钱,五谷渔粉去晚了要排号,铁板饭窗口的阿姨每次都给好多,有时候还送你吃……


华师的每一个食堂,每一个窗口,都特别想去尝试,可又担心吃过,就不想走了。




 


  拥 有 四 个 地 铁 站  


桂子山的“山民”们表示,对于华师东西南北四个校门都有地铁站,去哪都很方便的这一事实,已然不能用“幸福”一次来囊括,简直是羡煞了别校。对此,“山民”们表示华师是武汉交通最便利的大学,没有之一。

 



你 所 不 知 道 的 华 师 四 季

华师的四季,桂子山的四季

总有着它看不完的风景

 


春季里,它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牡丹国色倾动了这座“江城”

夏季里,它浓荫密布,苍翠葱茏

任何一隅都是纳凉的好去处

秋季里,它桂花飘香,沁人心脾

漫山美景陶冶着博雅的情操

冬季里,它银装硕果,沉静优雅

白雪覆盖着寂静的桂子山头



想早一点看到自己的母校,可以通过 QQ245541742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和最最一起在华师粉丝群闹磕~群里的小哥哥小姐姐人美心善又话唠,更有大佬给想找工作、找兼职的小伙伴们提供机会,更多你不知道的小秘密就在粉丝群。




  “大学记”专栏   


武汉有82所大学,就有82种独特的芬芳。

我们开辟此专栏,

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不一样的武汉高校,

让他们各自独特的气质,

滋润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老照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

-end-

作者 | 某月

编辑 | 某月

美编 | 叶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