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2016|陈家虎:学校教育信息化重在顶层设计,打通各个环节
芥末堆 宁宁 11月12日报道
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下,学校如何求变。在GET2016教育科技大会上,上海电教馆副馆长陈家虎分享了教育信息化对学校的影响和渗透,以及上海学校的变革。他认为,教育信息化从来都是与教育观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转变、课程体系的构建紧密相关。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的主战场,但也不止于课堂。
以下是陈家虎演讲实录:
我1994年在上海从事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和环境建设,包括应用和推进,至今已经是22年了。一路走过来和业界一样,有很多血、很多泪,也有很多的快乐。今天快乐的事不讲了,我想讲一讲我们碰到的问题和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9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科学、经济、社会生活和学习方式。各位都是大专家,都是非常专业的业界人士这块就不讲了。
有一个想讲一讲,1990年蒂姆·伯纳斯·李的万维网开始,然后到了机器与机器互联,再到网站与网站互联,大量局域网到整个广域网。2003年听伯纳斯畅谈数据互联已经到来。我算了一下,到昨天我们一共经历了9308天。一个人从学习一门学科到能够非常成熟的思考变成专家,大概一万天不到,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变化是不可想象的。
接下来就讲云了。这个时代很快,现在云真的很现实,很多都出了云。大家知道现在是网络无界、计算无界、应用无界了,它变成应用模式,将来是非常好的商业模式,非常庞大的影响全球经济的商业模式,人类的财富将极大地增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在座的很多创业者可能一个个都成为比尔盖茨、扎克伯格,我不知道你们是谁,但是不管是谁都是社会财富的增长、人类社会的增长,这一块它深刻地影响到了教育。
我对工业4.0的感情更深一些,更清楚一些,因为它不是为教育划分的,从蒸汽机的应用到规模化的生产,规模化的生产就形成了当代的教学模式,一个工业社会的流水线,教育的流水线。上个世纪形成了现在的教学模式,私塾减少,规模化生产人才。
这种规模化生产人才的优点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也提供了一部分走在前面的智慧者。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可能不够,因为我们看到在工业化时代,不管是洛克菲勒家族还是其他国家,最高财产是200亿。后面知识经济的到来,把教育撕掉一块,教育非常难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好多人多少年前就在提教育要革命,其实教育是不产生革命的,教育永远站在前沿的肩膀上,永远在传递一些可信的知识,是沉淀下来的东西。它的探索性是很差的。所以信息技术就像知识对资本的冲击一样,是必然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产生了没有?
我们的教育面临空前的尴尬,它的尴尬是什么?教育用昨天的思想、今天的技术来培养明天的人才,难度非常大。我们的教育到今天必须站在社会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前沿交叉点上来思考教育的转型,教育不存在改革。现在都说互联网+,教育没有到互联网+,教育只是教育+互联网,互联网+是个变质,是个革命,是全新的思路来解析教育。教育现在还只是在攻课堂,我们的结构没有变,体制更不敢动。
国家整个教育规划出来以后,上海教育也出来了很多新的思考和新的规划、做法。很多人都知道上海的教育很棒,上海始终是这两百年来中国和世界的交叉点上的一个前沿地方,尽管它不是主动的,是被迫进入世界市场,但它确实进入了。所以上海的很多东西跟国际接轨的非常快。
上海这次提出的比较合理。首先不是讲体制,而是讲一些思路、观念和方法。在观念上发生一些变革,所以从教育价值上,它关注教育对“人”本身的价值。
第二是教育质量观念发生变化了,它是关注人全面而多样的发展。突破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的质量追求,质量永远要追求,但不能是单一的质量。
第三是培养的模式注重需求导向,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工业革命前,我们的教育都是个性化、多样化的,不同的学派、不同的私塾、不同的教学地点都在产生自己新的东西。工业社会后,一下拉平了,整个大规模提升了。代价是对天才的扼杀,个性与社会的进步冲突,我们关注了大的却忽视了小的,所以我们五六十年没有出现大师。
第四是教师专业成长从知识提升和技能提升引向教育境界的提升。教育要呼唤理想,但是理想要在土地上诞生,土地已经越来越荒漠了,怎么影响它生长出新的东西,这就是信息化要做的工作。
第五是教育管理方式注重思想领导和专业引领,突破以行政手段为主推动教育发展的方式。政府也清楚地认识到很多能力要交给社会去做,由业界第三方来做。但怎么做?政府不清楚,社会现在也不清楚,这个路怎么走出来需要探讨。
下面是转型的具体东西。教学过程和课程的优化,以及师生关系的转变。最关键的是,家长和社会从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看到教育实实在在的进步。我们还要继续探索。
教育信息化从来都是与教育观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转变、课程体系的构建紧密相连的。有些教育的第一线在课堂太狭隘了。课堂是主战场,它是一个主阶段,战场很大,
上海已经发生了课型结构的变化。从小学来说,大致84%是公修课。孩子要学一些基本的知识。16%是探究型的课程,初中阶段基础课程占68%,探究型课程占32%。高中阶段基础型课程55%,剩下的是45%。
课程转型与教学变革的关键是,从学生适应课程变成课程适应学生。学生个性化学习课程,从预设课程内容到设计学习经历,着眼问题解决。另外,学校从关注升学,到着眼生存技能,关注学生终生发展的学习能力。现在也就是国家编制的核心素养提到的,正在一步步精准的开始对照。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应该是促进更个性化的学习,实现新的教育公平。我有个想法,我想将来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开放课程资源,呼吁学校课程更多的是自主学习。我好多年前到台湾去访问高雄的校长,他说让家长委员会和教官跟你说吧?为什么?校长说,教学是他们管的不是我管的,我管课堂就行。这块我们是编教材,怎么来编?如果国家管大的,让学生自己能够选择就好了。这样一来学校是干什么的,学校不是一个简单的仅仅传授知识的地方,它应该是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提供过程的管理和学业的评估,倡导学生到高中阶段能够学习自己的修习课程,这样就有价值了。把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标准化,一步步推出来,教育就发生变化了。
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他肯定要不一样的学习。讲几个简单的例子,现在讲教育信息化,老师在讲,其实信息化是整个社会的环境,另外信息技术极大促进了我们的社会变化,我们把这些技术天上的、地上的、各种各样的,零的、散的拿过来,我们在教育上要有个设计它才能够推动学生的学习。
还有一些观念发生变化,原来都是抓两头的学生,带中间的学生,标准是一个也不能落下。昨天是11号,抢东西的时候,是经济学的长尾。其实教育恰恰忽视了长尾,中间是最没有人管的,中间这段是最适合人才发展的,上面最高的人不是我们管的,天才!扎克伯格都不愿意在这个体系里,为什么?教育对不起他们,他们抛弃了教育。
教育很多东西还要有大的设计,现在要打通环节。我觉得相对技术平台而言,建设新的工作平台无疑更为重要!大家应该理解,我讲的是工作平台不是技术平台,相对技术繁多的应用,重构新的学习流程无疑更为重要。相对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建设无疑更为重要。接下来都是我们要攻的东西。
工作流程的梳理、各种边界条件的重新定义,语义、名物的关联才是教育数字化基础。数字流程和知识节点投映到教学的过程行为上,才是系统的。信息是互动的,数据是共享的,进程是可控的,落点是精准的,智能化的。
我们必须建立新的工作流程新的工作平台,把工作流程变成数字流程,一旦变成数字化的东西就可以编程了,就可以控制了,一旦可以控制了就是精准的,我们讲系统的控制影响革命就在教育上开始产生成果了。
还有很多都是在线教育,市场一片火热,我们觉得很可惜,你们都在教育体制外面,长期游离在外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是政府的,是社会的。体制外很活跃,体制内很尴尬,但是我们不要把它分开来,体制内体制外加起来所有的这些都在体制内。
理想是很丰满的,但现实是非常骨感的,我觉得芥末堆开这样的大会我们非常赞同,是打通教育语义体系和技术体系,我们已经看到了效果,视野非常宽,还可以完善,中国人已经站上来了。缺少的是什么?接下来我们怎么在教育体制内和体制外,把我们的经验,多年好的做法,做一个落地的试验。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做,这两天也在探讨。由于我从体制内刚刚出来,怎么做还有很多经验不足的地方,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提供帮助。
戳这里查看所有嘉宾精彩演讲,立即永久保存,感谢【印象笔记企业版】友情支持。
本文整理:宁宁芥末堆 编辑
对探索有趣、好玩的学习有浓厚兴趣
整理:芥末堆-宁宁
© jiemod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