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宁 2018-05-28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旧校门)


芥末堆 宁宁 11月13日报道


2017年,北京市正式开始实施新高考改革方案,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将在2020年参加改革后的首次新高考。与其他众多省份基本相同的是,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成绩和3门选考科目构成。


在新高考政策下,摆在学校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为适应选考开展选课走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从2014年开始进行探索。11月4日,该校教学校长李晓辉在中国教育智库网主办的学生生涯规划研讨会上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他介绍,学校将课程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综合科目,包括艺术、技术、生涯规划等,分项选课走班。第二类是选考的科目数理化、史地政,分类分层选课走班。第三类是语文、外语,作为行政班。学校既有行政班的编制,也有走班的教学班的编制。他坦言,在改变过程中,课表排课很难,班主任反对分层走班,教学管理形式的大变不可避免地遇到挑战。 


教育均衡背景下,学校面临学生学习程度差异化 


之所以早早开始选课走班,李晓辉解释,随着北京市教育资源均衡化政策的落地,学校生源呈现较大差异化。他介绍,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生源有两大类,一类是统招,包括特长生和统考生。 


第二大类是名额分配,按照北京市统筹方案,除东城、西城、海淀三个区外,其他区每所初中都有一个学生能升入北京的A类高中,“比如2017年我们招生分数线,统招线是544分,但是市统筹分是500分就可以进来。”此外,还有校额到校,学生只要在所在学校排名靠前,不低于500分,也有机会进入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入口带来的学生差异逐渐明显。 


学生出口也呈多样化和差异化,李晓辉说,今年北师大实验中学考上清华北大学生有72人,其中靠裸分考上的不到50%。其他都是通过各种方式。学生的选择多样化。


他分析,学校还面临两大现实的变化。一是学生在变化,“现在的学生个性意识强,但是个人能力弱。”李晓辉说,北京很多孩子成长环境有三个地方的呵护,除了家庭和学校,还有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对学生的照顾远超过学校。”另外,社会改革中政策也在逐渐变化,教育均衡化背景下,学校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但学校内部学习程度的差异一直存在。


综合种种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学校教育也要变化,“现在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教育”。


三类课程分类分层选课,四个班级组团走班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将学校课程分为三类。一类是综合科目,包括艺术、技术等非考试科目,这些分项选课走班。每个项目按照原来课程概念是一个模块,36课时,以年级为单元。学生每个学期选择两个项目,通过网上抢选。两个学年总共8个项目。 


这类课程的排课时间是,每周四下午1:40到3:00、3:20到4:40两个时间段。李晓辉介绍,信息技术课有平面设计、影视特效、基于JAVA语言的算法与程序设计。通用技术有3D打印、创意挑战等。为解决教室不足问题,学校将所有通用技术教室改造成七个教室。“我们是把所有创新的课程放入了必修课中让学生去选择,不是以兴趣小组或者别的方式。”李晓辉说,因为学校小,较为拥挤,选课时,学校行政楼所有的会议室全都会转变成实验室。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目前有14个教学班,每班45-48人,将近650名学生参与到这些综合课程的项目中。 


第二类课程是数理化,三科被分成四层P、A、R、B。李晓辉介绍,R层是学校取的标准层,教学依据是课程标准,评价依据是高考考试标准或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标准。往下是B层基础层,与R不同的是评价依据不是高考标准,是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标准。学生若不选考这些科目,只需要选B层就可以。R层之上是P和A层。区别在于,P层课程课内外打通,A层不打通。有些课程安排在周六。选择P层课程的学生意味着高一结束后,就将高考所要求的内容全部学完,为高二参加相应学科竞赛提前做了准备。 


李晓辉说,学生选择P层还是A层取决于未来专业的选择。若学科与未来专业或职业相关,就选择P层,若不相关则选择A层。设置A层的目的在于,便于学生未来参加自主招生。生物、地理、政治的分层与此相同。“我们在学生一进高一就进行摸底,你想选什么。这一届选择最多的是化学,第二科目是物理,第三科目是生物。”


分层之外,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还在教学上分类管理。将学校14个班级分成四个组团,每个组团算一类。分层走班是在组内进行。 


第三类是理化生、史地政选考科目,分类选课分层走班,有两种方式。李晓辉说,今年会根据高一期末学生选课情况,看选择哪种。一种是分组团,在组团内选课走班,第二种是在整个年级。到高二,原班不动,选课的12节走班上课。 


重视信息化与数据化 


高一开始,数理化就进行了分层走班。李晓辉解释,因为高二第一学期学生就要选课,所以用走班的方式让学生先做预选。高一第二学期给学生的是试学时间,李晓辉说,刚开始学生会认为有的学科比较难,但学着学着又觉得比较有意思,高一第二学期就是让学生有这个体验变化的时间。 


分层分类的选课走班体系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李晓辉坦言,课表很难排,“同一个组团同一个课程同一个时间上课。”有的班以原来的行政班,有的班按组团。一开始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用电脑排,但也没排出来,因为设置的程序、条件太多。最终人和电脑一块排。 


对课堂和作业管理,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解决办法是,走班的课设置助教,班级内有三个课代表。学业评价也与以往不同,P层单独命题,ARB层使用一份试卷,但有必做和选做的选择。教学上不同层也有很大差异。 


李晓辉认为,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对老师最大的压力是选课指导。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给老师提了一个说法,学科教师要发展成为学科导师。学校管理同样面临挑战。比如教师数量与专业性能否跟上。另外教室是否足够。这些都需要学校想办法克服解决。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保留了行政班,李晓辉说,保留行政班的最大好处是老师好适应。“如果大家能够接受没有班主任,全部把孩子放手,也有可能放手,但是目前来看有点难,尤其放手之后控制确实不够。”这也是他认为多数学校在高二采取组合的方案让学生选的原因。


在李晓辉看来,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实际上是在探索学生的自主发展。他认为,对学生发展来说,自主性和控制力非常重要。学生的长远发展完全靠自主,但并非所有学生自主性都很强。“所以最开始的控制对很多自主性弱的孩子来讲也非常必要。”李晓辉说,探索分层走班时,最反对的是班主任,核心原因是学生在控制范围之外,对学生的成绩没有把握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李晓辉认为要让学生实打实地做选择。比如综合课程的项目选择,必修课的层次选择。选择过程中学生就会思考自己将来是不是要做这个,是不是喜欢做。“选择本身是对自己的思考,有一个自我认知,而思考和自我认知对于孩子的成长价值非常大。”


另外,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还在探索学校管理机构的变化,原来的年级组升级为学部,学部是学校各个层面政策和指导方案操作与执行的部门。其次是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计划中的学生数据中心。学生从入学起的各种行为、成绩都将形成数据化的档案。李晓辉坦言,以前这些并未受到重视,但分层走班后,教学管理带来的问题凸显,需要信息化和数据化来支撑整个变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