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背景下,“直播教学”该注意什么?

朱家华 芥末堆看教育 2020-09-18

△ 图片来源:unsplash

♪ 作者|朱家华

♪ 来源|投稿


近日,教育部“停课不停学”文件下发后,许多学校纷纷作出了“网络教学”、“在线学习”的部署,其间大概包括基于录播视频的翻转课堂模式、基于网络互动平台的直播教学模式等。本文主要对后者展开探讨。


对于开展基于网络互动平台的直播教学,目前普遍的理解就是,利用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把线下挪到线上。于是,用什么作黑板?取什么作粉笔?执什么作教鞭?怎么进行课堂提问?怎么进行分组?怎么感知学生的学习状态?怎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怎么维持学习的持久性?怎么渲染课堂文化和塑造课堂氛围?怎么营造同侪学习的社交环境?


这些问题难倒了相当多的教师。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直播平台具备哪些功能模块。如:师生有哪些出镜方式?有哪些互动通道和互动策略?人机界面是否友好、简约?即时交互与反馈是否便捷?如何导入课件?如何共享屏幕和做标注?是否具备多样可视化策略?教师端是否具备较全的学习管理功能?等等。


在基于网络互动平台的直播教学中,对教师来讲,怎么突破技术壁垒、怎么开起开好、怎么提升课堂参与等,是值得思索的问题。对班主任来讲,怎么做好家校沟通、怎么保证学生全程参与、怎么评价学习效果等,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早在1月31日,我在朋友圈留下了我关于线上授课的6个困惑,这两天陆续有相熟的老师、家长与我留言,共同探讨这些问题。一些教师朋友已然有了一定的直播经验,在他们的反馈中,遇到了许多共性问题。


例如,目前深受诟病的服务器或网络卡顿问题,由于同时在线人数暴涨,致使许多直播软件陷入瘫痪,无法正常开播或即时交流;在网络氛围中,极易出现的“跟帖”效应,直播课往往是教师1个人对N个班级、甚至包括大量家长的形式,许多学生抱有“猎奇心理”,不自主把网络文化带入课堂,直播中时长陷入“嗨聊”状态,影响教学秩序;对中学生而言,如何维持、监控、管理他们的全天在线学习等等。



我没有直播教学的经验,但是考虑到不久后也极有可能客串一把主播,根据与教师、家长朋友的讨论,我分别从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总结出了几条网络直播教学的“不可取”,博君一哂耳,欢迎批评指正!


一、网络直播教学中,学校层面的四个“不可取”


1、把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质量等同的理想主义不可取。


在中小学阶段,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更倾向于“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层面。而直播教学实际上是“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是对教与学的重塑。疫情当前,我想许多教育管理者、教师或家长打心底希望直播教学是对传统课堂的“代替”。


而无论是“经验之塔”理论或者“认知负荷”理论,都充分解释了直播教学来重塑传统课堂的艰难,遑论“代替”。至少,当前的技术资源配置对中小学教与学的重塑之能十分有限。更何况,学生参与网络学习,本身就是对其本身的认知习惯、学习风格等全方位的一次打破和重组。因此,纵观全局,在有限的条件下,网络学习很难取得与传统课堂教学等同的教育质量。



2、指定平台、指定资源的“一刀切”授课安排不可取。


不同的平台具备不同特征、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需求也不相同。因此,不建议管理者因出于管理的考量,限定教师务必用指定的直播平台开播。


3、把课表从校园生搬硬套到线上的机械作风不可取。


许多学校把学生在校的作息表照搬线上,希望学生能守在电脑前按时间表参加学习。在既有的中小学在线学习研究与实践中,往往提倡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式学习”、“自适应学习”、“个别化学习”,自主性是学生参与在线学习的基本特性。照搬作息时间表,使学生统一步调、维持全天学习是件不易的事情,建议适当延长或缩短直播时间,将直播课与活动课、防疫科普、习题课、预习课整合编排。



4、以材料审查倒逼班主任、家长“逢场作戏”的形式主义不可取。


一些学校为了促进学生参与网络学习,要求班主任全程监控学情,甚至要求家长、班主任每日进行学情汇报,而且形式要“图文并茂”。这种要求落在最下游极易流于形式。


二、网络直播教学中,教师层面的四个“不可取”


1、“放风筝”的心态与学习组织不可取。


疫情之下,师生全员参与在线学习的安排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不高。这点与以往的在线直播学习不同,在以往的在线直播学习中,教师的教学重心不在于学习过程的组织,而在于内容设计,教师往往是“放风筝的人”,学生是“风筝”。防疫背景下的网络直播教学,教师不仅要把握学习内容,还要做好直播过程中的学习组织,这种状态下,教师更像是“灯塔”,而学生是“航船”。



2、全程作“主播”的形式不可取。


传统课堂避免“一言堂”,在线直播也适度避免“一言堂”,教师是直播教学中的主持人,但不应全程作“麦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安排一些互动、练习、阅读和思考,控制好教学节奏。


3、人机界面复杂、资源过载的平台或平台群不可取。


目前,对大部分教师而言,“直播教学”尚处于试手阶段,真正制约直播教学的内部因素,除了教育理念外,主要集中在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方面,怎样切换和推送人像、课件、视频等资源?怎样了解学生的在线状态?出现了卡顿、故障,第一时间怎样解决?等。在当前各类直播软件中,相信大部分的平台界面是友好的、简洁的,可以“傻瓜式”操作的。


渡过熟悉软件平台的“新手期”之后,最忧心的是遇上了过于操心的老师,生怕学生“不够学”或“看不全”,直播过程中在各类平台之间换来换去,或向学生推送了过量学习资源,甚至引导学生产生“信息焦虑”。最近一个星期来,我手机里安装了N款各式各类的网课软件,一些原本受众广泛的APP也趁机推出了各种直播平台,停课不停学,初衷是好的,但是面对蜂拥而至的网课平台不要自乱节奏和阵脚毕竟网课平台要考虑抢占市场,而学校和教师不知不觉中容易成为盘子里的蛋糕。


4、缺失评价和互动的教学过程不可取。


在直播教学中,如果学生始终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整个过程缺失了评价和互动,那么教学效果乏善可陈。不同平台有不同的优势,教师可以同时选用1款便利推送屏幕、摄像头或窗口的软件,以及1款便利进行交互的软件,采用1+1的直播方式,双管齐下,不仅能够避免缺失评价和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平台服务器的压力。



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除了上述四个“不可取”之外,一节有效的直播课还应注意两个方面:


  • 第一,直播教学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重新塑造,如何让学生形成自我暗示,从寒假状态脱离出来,改变“电脑是游戏、娱乐的工具”这一固有观念,形成新的学习风格,这不仅是对教师的挑战,更需要家长作为当前贴近学生的“第一教师”的协同作用;


  • 第二,直播教学中,学生的“自适应”、主动性,是保障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在网络学习中,学优生往往不需要与传统课堂相似步调的教学,他们通过“自学+练习”,往往便能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他们对网络教学的需求更倾向于“答疑”。


对于学困生或者课堂“边缘人”,传统课堂中,教师需要进行课堂管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他们的学习效果,而脱离面对面的环境,在网络教学中,如何唤醒学困生?如何转化“边缘人”?如何做到面向学习水平存在差异的全体学生?是否需要打破现有班级、进行差异化教学?这点还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实践与反思。


疫情当前,采取网络授课诚然是一种较好的策略。不过,若忽略这个背景,个人认为,对于大部分的中小学而言,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网课取代不了学校、互联网取代不了教室、在线教学取代不了面授课堂。如果说,网络授课是对面授学习的延伸、补充、拓展,技术装备是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互联网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学习方式,以上观点我欣然接受。但是,是延伸、拓展、优化、转变,而不是取代。


一方面,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辅导效应量低,达成深度学习不易,输出同等学习成果,投入的成本或不低于面授。


另一方面,教师、学生在真实课堂中的理解、体悟、情感升华,以及隐性的学习体验等是网络课堂不能带来的。当代的学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原住民”,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仍是以直接的、真实情境中发生的为主,技术装备只是成为了有效的学习工具,而不是理解世界的方式。


因此,“互联网+教育”虽有必要,但是在追求系统性、层次性的学历教育体系中,应不能过分拔高它的价值和作用。尤其是在有着升学考试压力的中学阶段,更应该合理将一线需求和技术手段对接起来。



注:文来自于投稿,本文作者朱家华,本文不代表芥末堆观点。



推荐阅读


你“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