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经对话】董明珠:技术是走多元化之路的根本

2016-03-22 记者李正豪 中经e商圈

      最近两年,董明珠可谓是中国商界的“话题女王”。无论是最近“格力重返苏宁”,董明珠与苏宁董事长张近东的“握手言和”;还是去年董明珠与小米董事长雷军的“10亿赌约”;以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董明珠与雷军不期而遇的照片;这些都成了中国网民谈论的焦点。


董明珠简介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家电行业的风云人物,站在风口浪尖的中国商界女性企业家代表。1954年8月生于江苏南京,36岁南下珠海在格力电器打工,从基层员工一路成长为格力电器经营部部长、销售公司经理、副总经理、总裁、董事长。带领格力电器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家电厂商之一,现在又在推动格力电器的智能化、多元化转型升级。


 格力电器确实是中国制造业界的“话题企业”。近日,格力电器的公告显示,公司拟收购新能源车企——珠海银隆。这个消息迅速成为热门话题,业界开始讨论,格力是否会成为“汽车界的富士康”?而此前不久,格力跨入手机业,也是举国关注的热点新闻。


  在人所共知的格力空调这一主业之外,格力电器的触角已经伸向冰箱、生活电器、手机、机器人[股评]、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诸多领域。在此背景下,正在北京参加2016年全国两会的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于3月6日晚间在广东代表团驻地——首都大酒店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专访,向外界详解格力电器多元化布局、智能化转型、国际化视野,以及与雷军、张近东的“恩怨情仇”。本期对话董明珠谈技术。


对话


多元化:新增业务也要做第一


  《中国经营报》:格力电器的主业是空调,但是在空调主业之外,又开创了大松小电器、晶弘冰箱两个品牌,这是出于哪些考虑?


  董明珠:因为格力空调质量很好,很多人都说,我们的冰箱如果打上格力的标识会更好卖,打上格力生活电器的牌子,大家也会马上信任,但我不是站在简单为了赚钱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更多的是想培养中国自己的品牌,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这是当时下定决心不让冰箱和生活电器打上格力牌子的主要原因。


  如果有一天,消费者能够在全世界买到大松的系列产品,并且说道,这是中国的;如果有一天,大家买到晶弘的系列产品,也说这是中国的。那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推广三个品牌,如果都能做到世界级,就显然会大于一个格力的价值。


  对于用户来说,我们提供的是终端产品,更应该把质量和品质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宁可有一个培育品牌的过程,也不打格力的牌子。


  《中国经营报》:格力进入手机领域曾经引发业内广泛关注,格力手机什么时候上市?最近你又对外界披露,已经有客户采购了格力的机器人,格力还进入到了工业自动化等领域,能否谈谈格力的多元化布局?


  董明珠:手机属于一种易耗品、快消品,有人告诉我,手机的质量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要外观时髦。但我们认定品质是第一位的,我们的手机至少要保证能用到三四年。我们第一代的产品没有敞开卖,因为第一代手机的存储量对于年轻用户来说太小了,这是我不满意的。第一代手机到了普通消费者手中,坏了我们是全部换掉的,没有维修的概念。关于第二代产品,大概会在今年的4月底上市。


  至于格力手机要卖多少,这将取决于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产品质量怎样,二是消费者认可不认可,三是消费者能不能买得起,我希望我的产品质量是最好的,价格是最实在的。


  我说过,格力做手机,不是为了在手机业务上赚钱,也不是为了和别人打价格战,把别人的市场搅乱,而是为了整体的产业配置需求进行布局的。譬如,格力手机可以作为遥控器,今后我们各类电器产品的升级,都会融入到手机里面。


  我们现在还进军了装备制造业,除了你提到的机器人以外,我们还进入到了工业自动化、数控机床、自动检测设备、自动物流设备等领域,对这些业务板块实现了全面覆盖。


  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所在行业不行了,觉得另外一个行业不错,所以进行了多元化经营;另一种是因为我有技术,进入另外一个领域可以进行技术分享。我认为,后一种多元化才是更有价值的。


  另外,在格力的管理模式中,永远是专业化的管理。现在,我们有空调、冰箱、生活家电、智能装备、电机等一系列的业务板块,但是每一个板块都是独立的,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生产,都是独立的,有专门的公司管理、经营相应的业务板块。我们坚持专业化的管理、专业化的研发、专业化的制造。


  《中国经营报》:在格力的规划中,空调业务在未来的业务版图中要占多大份额?新增业务要做到多大规模?


  董明珠:格力空调在中国市场占有40%~50%的份额,在海外市场也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但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根据产品和技术在市场上被认可的程度确定目标。至于新增业务,我们当然也希望做到中国第一、全球第一,我只能说不要垄断就行,如果一个国家规定市场份额达到60%视为垄断,那我们的目标就是做到59%。


智能化:互联网是转型升级的工具


  《中国经营报》:我国已经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你在不同场合也不断地提到了智能化转型的问题。我们认为,对于格力来说,智能化转型可能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格力生产智能家电产品,二是格力的生产过程实现智能化改造。能否谈谈格力在两个层面智能化转型中的挑战各是什么?


  董明珠:对格力来讲,智能化转型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我们制造的产品更加人性化,更能给人们带来便利、节能、环保,另一个是在生产过程中能更好控制成本,让我们的效率和效益发生变化。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是有准备的。我们储备了大量的研发人员,作为一个制造企业,我们1/10的员工都是搞技术研发的。在效率和效益的提升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格力电器营业收入是800亿元的时候,我们有9万多接近10万的员工,现在我们做到1400多亿元,但只有6万多不到7万的员工,这就是效益上的变化。


  我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的一项整体国策,作为企业公民来讲,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这个国策,进行自己的布局。现在,格力电器已不单单是一个空调企业,我们在多个领域拥有自主研发技术,这将有利于我们的智能化转型。


  《中国经营报》:你对格力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新增业务板块有怎样的预期?


  董明珠:我觉得,不是你想有多大的预期,就能实现多大预期的,最终取决于你的产品能否让用户满意、让市场认可,这才是真正的预期。如果用户满意了,市场占有率就可以做到领先。


  对于新增业务来讲,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没有核心技术,如果不是依靠自己的核心技术,什么都是买的,产品是组装出来的,什么都要依附于别人,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很难确保用户满意。中国企业做电饭煲也有几十年了,为什么没有赢得用户的信赖?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到外国去买电饭煲?这充分暴露了有些中国企业长期依附于别人,用别人的技术,说的好听一点是模仿,说的难听一点,就是抄袭,偷别人的,所以最终没能做出让中国用户都满意的产品,才会出现这种我认为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中国经营报》:在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格力会不会与互联网企业发生更多的关联、合作?


  董明珠:互联网是一个时代的变化。今天,我们谁能离开手机?这就是互联网的一个工具,带来的是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彻底改变。格力既然要做智能装备,包括空调生产,必不可少会有互联网工具在里面。这不是说互联网和制造业谁引导谁的问题,互联网离开了制造业,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比如说我们今天不做空调,互联网能当空调用吗?没有手机这个制造业的产品,互联网能有承载的平台吗?但是制造业有了互联网,就如虎添翼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也是“中国制造+互联网”,就是要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加快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国际化:改变中国制造的海外形象

  《中国经营报》:最近,你谈到了对国际化的看法,提出“中国是国际的一部分,有市场的地方我们就该去,只不过是一个时间进度的问题”。在业内,其实也有类似的观点。比如,有人认为,一个企业在从1000亿元规模到2000亿元规模的发展过程中,国际化将扮演着重要角色。就格力国际化的实践而言,你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可与业界分享?


  董明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这是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良好机遇。我们这“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的是什么?走出去的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技术、中国的服务,我们只有坚持服务于世界的理念,才能成为国际化的企业。


  《中国经营报》:我们了解到,格力进入中东市场的时候,当地代理商曾经建议我们在产品上不要打上“Made in China”,而是要打上“Made in Thailand”,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


  董明珠:格力在中东市场的占有率非常高,但代理商还是认为,消费者对中国制造存在着一定的疑虑,所以虽然格力做得不错,但如果不打“Made in China”,打上“Made in Thailand”,代理商就会以为打的不是中国制造,所以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才会更高。但是,我们当然还是坚持要打上“Made in China”的。


  通过这种现象,我们更加坚定了要走中国制造的道路,一定要用我们实实在在的产品,去改变别人对中国制造的看法,而不是为了眼前利益去妥协。但反过来,中国企业确实应该检讨,在过去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中国企业都是有依赖性的。所以在今天的供给侧改革时代,我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变得更有创造性、创新性。


  《中国经营报》:对于空调行业,大家都觉得2016年是个“冷年”。你怎么看待空调行业去库存的问题?


  董明珠:我觉得很正常。一个人可以第一天24小时不睡觉,第二天24小时候不睡觉,第三天可能就需要休息了。空调行业也是如此,正常的休眠一点都不足为怪。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在这样的状态下,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如果你的产品、你的制造,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就要被淘汰。


  对于去库存的问题,我认为也是相对的。中国人到国外买电饭煲花掉了一两千亿,如果中国一两千亿的电饭煲卖掉了,还有去库存的问题吗?所以,不是库存问题,归根结底是品质问题。


  《中国经营报》:目前大型企业内部创业非常风靡,我们看到家电行业很多企业也都在搞内部创业的平台,鼓励内部创业。格力有没有类似的计划,把自己当做一个孵化器,给内部人一些机会,通过内部创业孵化更多项目?


  董明珠:我觉得叫不叫孵化器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有些人可能觉得孵化器是一个新名词,但我觉得更重要的问题是,究竟有没有培养人才。作为格力来讲,现在8000多人的研发队伍,都是从高校毕业生招进去,在格力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一个一个培养出来的,我觉得这就是真正的孵化器,虽然我们不叫孵化器,但是做出来的成果就是孵化器的成果。


深度观察


 董明珠: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

  “工匠精神”迅速引发举国关注。“工匠精神”为何蹿红?因为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何为“工匠精神”?是指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著的坚持和追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董明珠应该算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国企业家。


  在采访过程中,董明珠多次提到了格力是中国唯一一家掌握“变频压缩技术”的空调企业,还多次提到了格力8000多名的研发人员都是自己从高校招进来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并让人感觉到这是她本人和格力电器能在业界成为标杆的重要资本。对研发的投入,以及对掌控核心技术的执著,让人感觉董明珠具有“工匠精神”。


  最近,格力和美的正因为各自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有没有造假而“互撕”。董明珠在采访过程中表示,格力不造假,也不希望身处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造假,希望有关部门重新审定双方的获奖项目,最终认定谁造假,就让舆论声讨谁。董明珠提出,格力和美的是中国空调市场在占有率上排名第一、第二的企业,“老大”和“老二”带头不造假,才能还消费者一个清静的市场环境。这种对于诚信问题的“洁癖”,也有着一种“工匠精神”。


  在谈到雷军的时候,董明珠表示,“我相信我们在很多观点上是有很多不同的。那我觉得当你与别人观点不同,又不能说服别人的时候,就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在提到“格力重返苏宁”时,董明珠又介绍,她与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在1992年就认识了,到现在已经是二十多年的交情,在不谈工作的情况下,张近东会叫她一声“董姐”,双方可以作为朋友,甚至说是兄弟姐妹。但谈到商业方面的事情,董明珠坚持认为,苏宁如果不卖格力电器,就不能被称为空调经销商,因为格力是中国最好的。这种坚持和自信,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工匠精神”。


  到目前为止,格力电器已经涉猎空调、冰箱、生活电器、手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诸多领域。在谈到这些新增业务时,董明珠不断强调格力电器将会坚持专业化的管理、专业化的研发、专业化的生产,还希望新增业务也可以像格力空调一样,不仅做到中国第一,而且朝着世界级的目标努力。这种专业化的理念,以及争做第一的态度,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


  业界人士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工匠精神”的提法时认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努力摆脱低端竞争的格局、朝着中高端的目标迈进,“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亟须补上的“精神食粮”。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看,中国需要多一些董明珠这样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更需要格力这样有着“工匠精神”基因的制造企业。


老板 秘籍


1格力为什么不借主品牌优势,采取多品牌策略?


  因为格力空调质量很好,很多人都说,我们的冰箱如果打上格力的标识会更好卖,打上格力生活电器的牌子,大家也会马上信任,但我不是站在市场上简单为了赚钱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更多的是想培养中国自己的品牌,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这是当时下定决心不让冰箱和生活电器打上格力牌子的主要原因。


2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根本是技术


  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所在行业不行了,觉得另外一个行业不错,所以进行了多元化经营;另一种是因为我有技术,进入另外一个领域可以进行技术分享。我认为,后一种多元化才是更有价值的。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李正豪采写

中国经营报TMT版组中经e商圈更多资讯,敬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号:zjetm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