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霍夫兰和说服研究

2016-05-13 夏天 新传大词典
卡尔·霍夫兰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毕生研究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霍夫兰应聘担任美国陆军总部心理实验室主任,率领专家小组指导和研究美军的思想训练计划,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所起的作用和效果。战后回到耶鲁大学,主持“传播与态度改变课题” ,出版了一系列丛书。代表作《传播与说服》等。


他对传播与说服、说服能力与说服方法的研究,为传播学的建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霍夫兰对传播学最突出的贡献,一是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 二是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起到了很大作用。(小编注:这一阶段的传播效果研究,属于整个传播效果研究的第二阶段,即“有限效果论”)


说服研究

在耶鲁大学学习期间,霍夫兰是学习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的追随者,后来又共事多年。这对霍夫兰研究态度改变的方法有极大的影响。本来他可以在实验心理学领域大展拳脚、早出成果,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向。霍夫兰应召率领主要由心理学家组成的专家小组赴华盛顿,在美国陆军军部新闻及教育署研究战争宣传与美军士气的问题。从此,霍夫兰的实验对象由让老鼠走迷宫变为让士兵看影片,通过对影片内容、形式和设计变化,测量、分析传播来源的可信度、恐惧诉求的程度、问题提出的先后效用、论辩时是讲一面之辞还是两面都说、结论是明示好还是暗示好等传播问题。

战争结束后,霍夫兰带着同事和资料回到了曾工作过的耶鲁大学,继续进行态度改变方面的研究。他们接受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设立了耶鲁传播研究项目,旨在"提出科学的见解,以辩别哪些条件可使这类或那类劝服性传播的效果有所增强或减弱。"


《传播与说服》中一系列的研究有这样三个特征:

第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说服的定律

二,研究采用的主要理论基础为刺激— 反应的学习理论,假设态度的改变是基于求变的动机强过不变的动机。

第三,研究的方法为实验室的实验法


研究不足之处:

一、并未使用传媒的讯息或宣传节目,而是使用人际传播,少数几个研究曾使用到录音的演说和画面的文件,但无益于大众传播的设计,也没有研究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媒介运动和大众传播。

二、研究者认为说服的效果可同时适用于实验和自然的环境中,而实验室的发现自然可以应用在大众传播的说服效果。所以一直用实验室方法研究,研究对象也都是实验性对象。(小编的理解是,这与“有限效果论”的不足类似,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效果,只探讨了态度和行动层面,忽略传播在整个环境认知中的作用。)


相关引申

由说服研究,可以引申出一些传播效果产生过程、制约传播效果的理论。从传播主体、传播技巧角度出发。(有一部分并不是霍夫兰提出的)


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即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出自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信性有两大因素:一是传播者的信誉、二是专业权威性

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2休眠效果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出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3一面提示 与 两面提示

一面提示: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集中阐述,论旨明快,但容易“咄咄逼人”)

两面提示:提示自己观点或有利材料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观点或不利己材料。(给人以“公平感”,消除说服对象心理反感,但论旨复杂,把握不好容易为对方宣传)

“免疫”效果:两面提示策略是大众传播领域提高传播效果的一项重要策略,能对原来持抵制态度者产生较好说服效果,产生“免疫功能”,强化对正面信息的信任,从而增强说服效果的持续性、稳定性。

4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唤起人们注意,造成的紧迫感促使人们迅速采取相应行动。

但必须掌握分寸,切合实际,不能一味地危言耸听,容易招致对象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标题党有时会写出一些危言耸听的标题来吸引眼球,就是利用这个心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