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人物|邵飘萍

2016-05-15 小武 新传大词典


邵飘萍(1886-1926),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事业家,中国新闻教育、新闻理论的奠基人,人称“新闻全才”,不仅在中国新闻史上是唯一的,在世界新闻史上亦罕见。邵飘萍创办的《京报》热情传播马列主义、十月革命,他还是五四运动的实际发起人之一,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在报纸上直言敢谏,1926年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1949年4月,毛泽东批示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 



邵飘萍与《京报》


北洋政府时期,许多报人把办报作为投机的工具,报纸言论退化,所谓的大报也陷入依附政治势力或利益团体的境地。邵飘萍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有一份自办的报纸,摆脱一切来自政治或其他利益集团的干涉,来表达自己对时局和公共问题的看法。于是,他不等《申报》特派记者的聘任期满便辞去职务,于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了独立报纸《京报》。


在创刊《京报》之初,邵飘萍积极参与新闻教育工作,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业务课导师。他主张新闻知识应列为国民普通知识之一,中学以上的学校都应开设新闻课程,大学应设立新闻系。他呼吁,“吾人既为中国之从事新闻业者,决不能谓闻学之进步须坐待夫新闻业之进步。尤不能谓新闻业之进步,须坐待社会之进步而始进步也”,“新闻业之发达与社会之发达与否,两者处于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些说明邵飘萍的新闻观中除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外,更看重新闻媒介对社会与国民的教育功能。


“五四”运动前后,邵飘萍和《京报》站在爱国的立场上,对当时执掌北洋政府的安福系进行了猛烈抨击,彻底得罪了安福系。1919年8月,安福系籍口《京报》侮辱政府,派军警包围了《京报》社,潘公弼遭拘禁,邵飘萍出走日本,《京报》第一次被封。1920年下半年,安福系因在直皖战争中的失败而倒掉,邵飘萍与《朝日新闻》社提前解约回归国,并于9月17日复刊《京报》


邵飘萍将复刊后的《京报》定位于公共言论机关和报纸革新的试验园,这一思想成为他办报理念的核心。他提出,“社会各方面之思想言论,无一致之必要”,“乃欲使读者扩其眼界,勿为一方意见所囿,故必须发挥各团体思想言论之特色,以供读者之详参。”这一想法,在他对《京报》副刊的设置与革新上得到了实验。


据考证,《京报》创办副刊从1918年开始,到1926年4月《京报》第二次被迫停刊时,已经先后创办了几十种副刊,查出名目的有23种,涉及文学艺术、社会问题、经济研究与国家建设方针、社会科学、宗教、妇女儿童、劳工、华侨问题、教育、语言文字等多种领域。在京报众多的副刊中,最有影响的,在中国文化史及副刊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地位的,当属《京报副刊》,它与《觉悟》(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及《晨报副镌》并称为民国“四大副刊”


1925年,《京报》馆自筹资金,在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建成新馆,新报馆是日式灰砖洋楼,楼下是营业部、传达室,楼上是编辑部、经理室等,这是当时北京新闻界唯一一座自建馆社。《京报》附设的昭明印刷所,除了承印《京报》外,还接受其它出版印刷业务,经济效益很好。报社实力的增强,使《京报》虽然没有特殊势力作后盾,但言论还比较自由,在反帝爱国运动、工人运动及后来的反奉活动中,能以较为公正的态度和鲜明的立场,赢得读者支持。


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因言获罪被军阀杀害,《京报》再次停刊。1928年,北洋军阀政府垮台,邵飘萍妻子汤修慧即于同年6月12日再次复活《京报》。如果说邵飘萍时代的《京报》是鲜活的、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那么,后邵飘萍时代的《京报》无疑走了下坡路,评论和新闻报道都不复当年的风采。


“七七事变”之后,汤修慧关闭《京报》,抛弃全部家财、产业,逃出北京,《京报》也随之终结。抗战胜利后,汤修慧回到北京,短暂地续办过一段时间,因负债累累,只好将报馆抵押出去,《京报》又一次停刊,并再也没有恢复过。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在中国新闻史上,邵飘萍是继往开来的人物,他继承了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新闻思想,又开启了新闻界的进步方向。他给后人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时坚定地反专制反蒙昧,以及为捍卫言论自由所持的不屈战斗精神。


1.报纸传递信息与向导国民


国内报刊开始大多都以政论为本,这在宣传鼓动、影响舆论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但忽略了发挥其信息系统的社会功能。邵飘萍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促使报刊把传播新闻置于报纸大多首位即新闻专业化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还重视报纸的教育功能,认为报纸是“社会的耳目”、“国民的喉舌”,具有“最普遍的指导国民之效果”,是以日新月异的消息,以确凿的事实向百姓进行“活的教育”,而且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的最广泛的教育。他的新闻报道及评论,对读者认识社会具有教育意义。


2.以事实为本位的专业作风


邵飘萍的新闻经常引起轰动,源于他的材料来源独特、真实性和时效性强,这些都靠他辛勤的采访活动。邵飘萍认为报纸要突出新闻消息的分量,政论报纸将演变成以新闻消息为事实依据、体现新闻性的时评、短评。


3.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邵飘萍主张报纸要秉持公正立场,反映民众呼声,成为改良社会政治的助推器。他在《京报》创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说:“时局纷乱极点,乃过敏毫无实力之故耳……必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三年之计,治本之策……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


4.伦理操守以品行为要


邵飘萍视品性为最高的新闻道德,这从他作品中表现出的爱国之心与坚定反封建、反蒙昧以及终其一生为捍卫言论自由的战斗精神中可以看出。他认为记者的责任心归根结底是追求事实的真实性,以赢得社会的信赖。他一生的新闻活动,实践了其提倡的记者的道德精神和准则。


5.报纸经济保持独立


邵飘萍指出,报纸经济自主是新闻言论自由独立的基础和前提。经济活动本身是自由的体现,他在《新闻学总论》一书里有专门的章节谈报纸组织、广告、发行、纸张、印刷等经营问题。邵飘萍提倡报纸专业化,是想通过经济独立推动报业独立,使之不依赖任何党派或组织而成为真正自由的报纸。他以报业独立品格为基础的办报思想,就是要保证相对的独立性,与政府、资本保持一定的距离。


邵飘萍的新闻观浸润着“五四”民主、自由的思想精髓,注重读者本位,强调言论独立,根据事实和新闻本身的发展要求进行新闻活动。


参考文献

  1. 邓利平 中外名记者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林溪声 邵飘萍与《京报》 新京报传媒研究


如果大家有对词典的问题和意见,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我们的交流群~


也可以扫下面这个二维码给词典一点鼓励~


小伙伴的鼓励 是词典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