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记者篇之邹韬奋

2016-07-24 夏天 新传大词典


上午刷到的几条微博为今天的推送设置了“议程”。今天就借新传考研中有关邹韬奋的内容,来纪念先生。


邹韬奋

邹韬奋,近代中国著名记者、报刊活动家和出版家。一生先后创办和主编过以《生活》周刊为代表的“六刊一报”,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期间被迫流亡海外,考察各国政治经济及新闻事业,撰写通讯结集为《萍踪寄语》。回国后,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因积极宣传抗日,他同救国会的其他领袖沈钧儒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

1932年7月,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社基础上成立了“生活出版合作社”,对外称生活书店。生活书店是解放前重要的进步文化机构。前后出版发行了大量进步的社会科学和文艺书籍

长期的报刊实践中,办报立足大众立场,为读者服务,构成了完整的报刊思想,尤其是广为人知的“韬奋精神“

以他名字命名的“韬奋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2005年与“范长江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用以表彰全国的优秀先进新闻工作者。


(这是小编自己做的总结,仅供参考。名词解释人物,需要介绍头衔、代表作、重要事件、对人物的评价等。不需要详细介绍,但是需要概括出重点,字数不用太多,100—200字间。)


六刊一报

(如果是简答或论述,开头应该把个人的名词解释先写上去。然后在针对具体报纸展开论述)

1926年,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开始他的新闻事业,将其改版为时事政治性综合刊物。在业务上,他开办小言论》专栏与读者促膝谈心,创办《读者信箱》并视之为办刊的“维他命”。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以抗日、民主为宣传的主旋律,后屡遭迫害但不屈不挠。1933年7月,邹被迫流亡海外,该年年底,《生活》周刊停刊。


1935年8月,已接受并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邹韬奋回国。该年11月,他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以“力求民族解放实现,封建势力铲除,个人主义克服”为指导思想,成为救亡运动的舆论阵地,每期销量达20万份。1936年2月被迫停刊,之后邹被迫流亡香港。


1936年6月,邹韬奋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是他主编的唯一一张日报,在发刊词中宣布“本报的两大目的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同时还创办《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后邹拟将《生活日报》迁回上海出版,但国民党政府不予登记。结果只能出版《生活星期刊》,后因“七君子”事件邹被捕,《生活星期刊》不久停刊。


1937年抗战爆发后,邹创办并主编《抗战》三日刊。后因战情发展,该刊迁往武汉出版,与《全民》月刊合并为《全民抗战》三日刊,后又迁往重庆出版。1941年停刊。


1941年,邹韬奋在香港复刊《大众生活》周刊。该刊以团结抗日,呼吁建立民主政体为宗旨。刊登大量读者来信,在读者中影响很大,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停刊。


红字为六刊一报。详细论述各种报刊时,要提到办报时间,地点,报刊特色,带来的影响等。)


延伸:《新生》周刊

上海著名的抗日救亡报刊。《生活》周刊被封后,邹韬奋的好友杜重远挺身而出,于1934年2月创办《新生》周刊。杜重远任编辑及发行人。

宗旨是“为救民生存而奋斗”,积极主张抗日救国,反对国民党对外妥协、对内专制的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反映进步报人的救国愿望。

《新生》周刊无论内容、形式上,都和《生活》周刊一脉相承。流亡海外的邹韬奋在《新生》上继续写海外通讯《萍踪寄语》,十分受读者欢迎。


新生事件

1935年5月4日,《新生》周刊出版艾寒松以易水为笔名写的《闲话皇帝》一文。该文论述中外君主制度,提及日本天皇,其中有一段“不敬之辞”,日本驻沪总领事竟以“侮辱天皇,妨害邦交”为借口制造事端,胁迫国民党当局查封《新生》,杜重远被捕,史称“新生事件”。


中新史人物报纸颇多,线索复杂。但很多之间都有交集,可以在总结中相互串联起来方便记忆。)




说完了邹韬奋,再介绍一位新时代的优秀记者。安利一个视频——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的演讲。


从中可以看到一个优秀记者的职业素养,看到新闻报道背后的付出,也能看到新闻背后隐形的控制,更能看到新闻真正的力量。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k0314m44t2v&auto=0

陈杰《从旁观到介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