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娱乐化

2016-09-06 竹子 新传大词典


新闻娱乐化


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叫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的特点


1.在报道的内容上突出趣味性,甚至刺激性。具体表现在热衷于报道“软新闻”。


以马加爵事件为例。各大媒体不仅大量报道了马加爵案件的追踪、查找、拘捕、审判等全过程,还大肆地挖掘出一系列相关的新闻事件,比如马加爵的家人、马加爵的心理状况分析等等,在这些新闻中,报道的细致程度令人惊讶。媒体不仅非常详细地报道了马加爵将四个同学一一杀害的全过程,甚至连他杀人时用的是什么利器都挖掘出来。对于马加爵平时的生活习惯、喜好也是一一曝光。


2.报道形式五花八门。具体表现在报道结构上不拘一格。


比如广播电视新闻由原来播报新闻,演变成现在普遍运用“说新闻”、“聊新闻”和 “侃新闻”的形式,在这一点上,湖南卫视的《晚间》和北京台的《第七日》是两个很成功的例子。在新闻编辑上,采用多照片、大标题,有的在版面上采用组合式的结构或者连续剧式的结构,或者采用大幅的标题和彩色的页面。



新闻娱乐化产生的现实因素


1.首先,受众具有寻求新闻娱乐的“本能”需求。


受众的需要因为政治背景、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不同,会有各种各样的差别,但由于共同社会需求的存在,受众的心理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例如求新求异、好奇心理、猎奇心理等。归根到底,这都是人们的本能需求。在新闻娱乐化中,媒体在内容的选择和新闻的表现上恰好满足了人们这种较原始的心理需求。 


2.其次,社会心理“解压阀”的作用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 


我国正处在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民众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诸多抱怨。这种抱怨如果不能及时发泄,积累过多,就会产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


所以,广大民众需要各种娱乐方式来排解对现状的不满,而同其他娱乐相比,各种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道手段无疑是最实惠易得的一种。于是娱乐化媒体便成为受众获得心理松弛和压力缓释的好去处,能起到相当大的社会心理“解压阀”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整体的融洽与和谐。 


新闻娱乐化对媒体新闻报道理念的影响


首先,新闻的过度娱乐化势必造成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失准。


节目制作人过分地追求新闻的新奇刺激,甚至雇用摄像者在大桥上蹲点,守候轻生之人。三番五次地将这些人的跳桥过程进行报道,其中意义究竟是敲响人们需缓解压力的警钟,还是通过电视屏幕引领观众凑热闹、过把瘾呢?后者在某些娱乐化新闻当中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新闻过分娱乐化时,就变成无聊了。 


其次,新闻过度娱乐化使新闻真实性等准则的实现受到严重威胁。


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包括:所有选择报道的新闻“五个W”都要交代清楚,做到真实可靠,准确无误;凡有连续性的事件,都要报道全过程,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真相,整体与局部、主流与支流,得与失、喜与忧;重要的事实,凡是有需要与可能的,都应作深度报道,力求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为了迎合广大受众的需要,娱乐化新闻中的新闻失实、夸大事实、虚构情节、合理想象、添枝加叶等现象则时有发生。


最后,过分注重娱乐化,过多迁就大众口味会造成一种媚俗的传媒状态,使大众的价值判断水平降低,审美鉴赏力下降,这样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影响传媒。


来源:陈伟《新闻娱乐化的产生及影响浅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