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就搞清楚“培养”理论和拟态环境的恩怨情仇

2016-10-13 黛茜 新传大词典

在背书的时候,总时不时出现那么几个看起来像有不一样的名词。

哎。。。

其实知道他们有共同之处的还算有救的,

最怕的是根本不理解它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也背不下来。

我反正就一个心情

话说这个“培养”理论啊,

我拿着读了不止一遍两遍,

读完之后的感觉是。。。

“哎?我刚念了一段什么?”

还有几十天了,再不搞清楚不行了!

一起来看!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cultivation analysis

伯格纳

背景关于美国社会暴力与犯罪问题的研究,最初着眼于电视中的暴力内容与现实中社会犯罪的关系以及电视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现实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PS:你就说读完是不是云里雾里。。。)


核心观点大众传媒具有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他们形成人们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重要目的1)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

2)具有明显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被誉为“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


理论外围(文化指标研究):制度分析(相当于媒介控制与监督的内容,着眼于造成媒介内容具有偏向性的原因)、讯息系统分析(揭示媒介内容的整体倾向性)、“培养分析”(考察媒介内容的偏向性对人们的认知影响)

(PS:理论外围不是今天的解决重点,先简单写写明白就好。)


 来,一起拆开背:

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所以呢?)

“象征性现实”跟实际现实和人头脑中的现实不同。

然后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培养形成了共识。

有人受影响去学大众传媒传达的那个“象征性现实”。

比如电视暴力,

生活中和人脑中都没有这方面的东西,

然后就照着电视里的东西学,

就受到了影响。

敲黑板

注意了这里有三个“现实”:

1、象征性现实;2、人脑中的现实;3、实际现实。





再来看“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ment李普曼

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是而非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认知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化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简单点说:

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有没有那么一丝熟悉?


其实两个都是批判主义学派的观点```

两个理论也是像的不要不要的

但是“培养理论”批判性更强。


不要让疑问有残留,

我们不怕传播学!

搞清楚再考试!

我们的目标是:

一!次!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