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人效果

2015-12-03 竹子 新传大词典
提出

第三人效果,又称第三人效应,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 1983 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中提出的,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影响力之际普遍存在一种感知定势,即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你和我没有影响力对他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基于这种感知定势,大众媒介的作用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发生,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反应行为实现的。

二.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1.信源的性质。信源的可信度越差,就越容易引发“第三人效果”;信源的劝服动机越强(如广告或者竞选宣传),越是容易引发“第三人效果”;

2.信息的性质。媒介产生的信息多种多样,但是就其产生的社会影响的性质而言,大致可以分为: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由于“自我强化”作用,越是负面信息,人们越是倾向于认为对他人的影响比对自己的大,即“第三人效果”越是明显。

3.社会距离。第三人效果的认知程度与受访者跟“第三人”的社会距离呈正相关,即受访者认为受访者跟“第三人”的社会距离越大,越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

4.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包括:年龄因素、学历因素、预存立场因素、自我关联程度、和对相关信息的专业感。

三第三人效果提出的意义及局限

1.许多突发性集合事件的起因,诸如抢购风潮、集体逃难等,都与大众传播信息引发的第三人效果有某种程度的关联。

2.在互联网上,也存在第三人现象。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立法和传播活动的宣传是一项科学的活动,他应以民意为基础,但不要被一时的舆论所迷惑,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法律。

3.第三人效果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学术研究角度,还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例如它不仅揭示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力,而且还揭示了受众媒介认知的多面性。

4.注意问题:任何一种涉及大众传播影响力的时候,都不能把它归结为一种效果机制单纯起的作用。譬如,抢购现象的发生,是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种必要条件结合在一起的。

如果您想调戏字典君,请长按此二维码关注即可


留言回复下列关键字即可查看相关内容

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媒介乐观主义|创新与扩散理论|文化与人格学派|第三人效果|知沟|数字鸿沟|群体极化|媒介异化|报纸分类|传播学三大流派|通讯社|哈贝马斯|VOA|隐性采访|电视频道专业化|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伦理|有偿新闻|互联网+|微博|微信|自媒体|新闻框架|框架效果|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媒介融合|逆转新闻|媒介审判|信息茧房|报刊的四种理论|大数据新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体裁分类|电子乌托邦|新闻价值|新闻专业主义|媒介自律|沉默的螺旋|麦克卢汉|观察周刊|公民新闻|公共新闻|帕洛阿尔托学派|娱乐至死|把关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