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向他们致敬!今天,人民大会堂,两院士获国家最高殊荣

2018-01-08 搜狐新闻
导语

今天,2017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开幕。82岁的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89岁的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侯云德,共同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正式设立至今,已有29位科学家获奖。每位获奖者奖金500万元人民币。


王泽山:60年“冷板凳” 成就中国“火药王”



生于1935年的王泽山是吉林省吉林市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火炸药专业。他是中国著名火炸药学家,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火炸药资源化治理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系列原创技术的发明人,被称为“中国火药王”。


19岁那年,王泽山放弃了去苏联留学的机会,只身前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并选择了当时最冷门的专业——火炸药。“大家不去考虑这些比较边角的专业,但我想既然是设立的重要专业,国家需要的,都需要人去做。”王泽山如是说。


也是在那时,他许下了“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的承诺,从此悠悠岁月,他心无旁骛地扎根于火炸药领域,用一个多甲子的时光,将火炸药专业这个“冷板凳”坐热,以一己之力挽火炸药专业这座大厦于“倾颓”之中,让中国不仅拥有了自己的火炸药研制体系,也在世界火炸药领域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王泽山曾于199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又于1996年和2017年两次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自诩为“80后”的他头脑灵活、精力充沛,依然奋战在国防科研事业第一线。


王泽山创立了“发射装药学”,是中国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提出了系列新概念和新原理,出版著作15部,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泽山在火炸药学领域获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他研究了发射药燃烧的补偿理论,发明了低温感含能材料和高能量密度装填方法,显著提高了发射装药的能量利用率。2000年以后,他发明的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解决了国际军械领域长期未解决的瓶颈技术。


由王泽山创新发展的系列火炸药技术,开启了我国火炸药领域从“跟踪仿制”向“自主创新”发展的新征程。作为第一完成人,他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


侯云德:“中国干扰素”之父


侯云德是谁?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名单公布后,对这位鲜少在媒体上露面的科学家,不少人都发出了好奇的一问。


同样的问题,60年前也被人问过。当时,前苏联《病毒学杂志》的编辑特意询问:“侯云德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物?他的论文怎么会发表这么多?”不怪编辑好奇,这位中国留学生在前苏联学习的3年半时间,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并在仙台病毒等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最终直接越过副博士,被原苏联高等教育部破格授予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侯云德院士留学苏联照片


一辈子与病毒打交道,作为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侯云德说:“认识世界的目的应当是要改变世界,学习病毒学、研究病毒学,目的应当是预防和控制病毒,为人类做出更加切身的贡献。”


2008年,侯云德79岁。这一年,他被国务院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2009年,全球突发甲流疫情,国外死亡人数上万名。我国成立由卫生部牵头、38个部门组织的联防联控机制,侯云德作为专家组组长,针对防控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攻关研究。


当时,我国仅用87天就率先研制成功新甲流疫苗,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甲流疫苗上市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注射两剂,侯云德则提出不同观点:“新甲流疫苗,打一针就够了!”


在疫情随时有可能爆发的情况下,提出这一建议的侯云德,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侯云德是有底气的。依据长期积累的经验,结合新疫苗的抗体反应曲线和我国当时的疫苗生产能力和注射能力,侯云德坚定地提出了一次接种的免疫策略。


最终,这一方案大获成功,世界卫生组织也根据中国经验修改了“打两针”的建议,认为一次接种预防甲流是可行的。


“中国干扰素”之父,是业内不少人对侯云德的尊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瑞士等国的科学家以基因工程的方式,把干扰素制备成治疗药物,很快成为国际公认的治疗肝炎、肿瘤等疾病的首选药,但价格极为昂贵。


1977年,美国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生长激素释放因子获得成功,这一突破使侯云德深受启发:如果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到细菌中去,使用这种繁衍极快的细菌作为“工厂”来生产干扰素,将会大幅度提高产量并降低价格。


他带领团队历经困难,终于在1982年首次克隆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α1b型干扰素基因,并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重组人α1b型干扰素,这是国际上独创的国家I类新药产品,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研发的先河。


α1b型干扰素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毛细胞性白血病等有明显的疗效,并且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副作用小,治疗病种多。此后,侯云德带领团队又相继研制出1个国家I类新药(重组人γ干扰素)和6个国家II类新药。


侯云德主导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产业化,将研制的8种基因工程药物转让十余家国内企业,上千万患者已得到救治,产生了数十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盘点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于2000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


自2000年设立至今,18年,共有29位科学家登上了我国科技界最高领奖台。让我们记住他们,向他们致敬。




文/综合自新华社、澎湃新闻、长安街知事、人民日报等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