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菡:多少“心直口快”,都是无形的伤害
本文是黄菡老师2016年7月20日在“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传统与现代变迁”暑期研修班上的讲演,群学书院陆远整理。更多详情,请点击:研修班更多资料。
1
“邓丽君就是得这个病死的!”
大约七八年前了吧,有一年除夕,我去医院看望住院的亲戚,正好她隔壁床一位病人出院。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病,乳腺炎。一结账,一万二。那个病人嘟囔了一句:这么个小病住几天院,就要一万二?管床护士随口接了一句:幸好不是乳腺癌,要不得五六万!
另外一个好朋友,太太咳嗽好久没见好,我陪着去看一位有名的呼吸科大夫。大夫看了X光片,很快做出诊断:哮喘。接着也是随口一句:邓丽君就是得这个病死的。
我当然明白小护士和呼吸科大夫的有口无心,他们也绝没有恶意,但是两位女病人当场脸上的阴云密布,我至今记忆犹新。也正是这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让我开始思考,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很多所谓的“心直口快”,真的就“坦诚相见”了吗?
研修班现场
2
“我真的不是在说你啊”
2015年左右吧,新浪做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在线调查,题目很简单“我最讨厌别人说的一句话”,结果出人意料,在所有的答案中得票最高的,是这么一句:
我这人就是心直口快,说完了就忘,你千万别介意啊!
这句话看上去挺真诚,但却实在让人舒服不起来——“你说的话已经让我难受了,还不许我介意,我介意的话就是我的错,这不是强盗逻辑是什么?”
另一句也让人痛恨的话是“我真的不是在说你啊”。说这话的人,语气越诚恳,越让人厌恶。
有一次,我跟几个女友下午茶。女人在一起的话题,总离不开一个意识形态:减肥。一个“心直口快”的朋友随口说:“减肥真的太重要,女人一胖,脸长得再好看都是丑的”。这时她瞄了一眼对面那位丰满的闺蜜阴沉下来的脸,立刻“诚恳”的补了一句:“我真的真的不是在说你啊!”
究竟是不是在说她,我不知道,反正她俩后来大概再没有喝过下午茶。
研修班现场
3
“让我喝马桶水,不是侮辱人吗?”
我们单位有个保洁阿姨,曾经四处投诉一位校领导,原因是校领导“侮辱她人格”。
事情其实很简单,管后勤的这位领导,觉得单位公厕打扫的不够干净,碰到保洁阿姨,随口说了几句严格要求的话,最后来了一句:什么叫干净?就是你刷的抽水马桶,里面的水自己都能喝!
领导当然没有恶意,“喝马桶水”也有来由:那段时间网络上一直在流传日本历史上最年轻的内阁大臣野田圣子(1998年担任小渊惠三内阁邮政大臣,年仅38岁)的励志故事:野田年轻时在东京帝国饭店当练习生,为证明自己刷的马桶干净,自己从里面舀水喝。
校领导的要求,也是视野高远,发自肺腑,但却忘了保洁阿姨大概不会听过这个外国女强人的故事。
一番真诚的谈话,就因为没有顾及共同的语境,变成不大不小的误会。
研修班现场
4
真诚不是天生的,需要学习
孟非主持“非诚勿扰”,特别喜欢举一个例子,欧洲人很多年前做过一个民意调查:给你四种超人能力,你最想选的是哪一种?A、会飞;B、变形;C、隐身;D、知道别人真实的想法。
结果也让人大跌眼镜,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第四项!可见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彼此真诚有多难。
可是真诚就是实话实说吗?真诚就是心直口快吗?当然不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只是“真话”,婴儿般的“赤子之心”只是“真实”,在真话和真实基础上对他人合理利益的关注和维护才是“真诚”。
我有一个坚持的观点:“真诚”绝不是与生俱来,一定需要在文化环境中不断学习。
你们当然要质疑:后天慢慢学会的真诚,还是真的“真诚”吗?难道不就变成一种“伪善的表演”了吗?
当然不。
黄菡老师与群学书院小伙伴
5
学习真诚,对自己说三句话
我在“非诚勿扰”时,栏目组特别从北京请了顶尖的造型团队,造型师经常是直接从伦敦或者米兰飞来南京的国际大腕儿。每次节目播出,我看自己的微博,一定有粉丝留言:黄老师,你这期节目的服装太美了,特别符合你的气质;也一定会有这样的评论:黄老师,你今天的衣服是替哪个厂家做广告的?赶紧换了吧,太难看了。
我当然知道审美从来都是主观的,一个公共网络平台,褒贬不过就是一家之言而已,当不得真。但你要问我内心,当然还是愿意听赞美。这是社会心理学上人类常态心理,不是虚荣或者伪善。
赤裸裸的表达己见当然没错,但如果在直抒胸臆之外,加上一点利他的善意,不要止于“追求真”,而要努力“体现善”。才距离“真诚”更进一步。
有句中国人特别爱挂在嘴边的话,“良药苦口利于病”,说这话的人,往往真的苦口婆心,言辞恳切。但我总觉得,苦口的药,其实还称不上良药。或者说,绝不是利于病的良药都是苦口的。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给药裹上一层糖衣,又有什么不好呢?
在我看来,学会真诚,就是时刻告诉自己三句话:第一,真诚不是不假思索的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第二,真诚不是不加修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正确的观点。第三,真诚不是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沟通的艺术》
阿德勒等 著
黄素恩等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
本书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看入人里”主要探讨了与沟通者有关的因素,说明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者之外信息的传送与接收,分析了语言的运用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看人之间”则主要讨论了关系的演变过程,侧重于亲密关系的区辨,提出了增进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
从生活抽身,来这里思想
地址
南京中山陵 永慕庐
吴江七都镇 老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