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在书店里吃了一顿闹心的年夜饭,却让多少小儿女哭成泪人
2018年1月13日,周六,晚19:30。
当将近200位观众披着万家灯火把万象书坊挤得水泄不通时,恐怕不会意识到,他们将见证南京第一部“书店剧”的诞生。很多抱着“打酱油”心态来的观众们更不会想到,80分钟后,当五位业余演员在台上鞠躬谢幕时,伴随着长时间热烈掌声的,是全场此起彼伏的隐隐啜泣和许多小儿女哭红的双眸。
这是群学书院策划,沁园剧社在万象书坊举行的贺岁亲情“书店剧”《守岁》的首演。
在书店演出话剧,让话剧浸润书香,这是书店、剧社与阅读组织跨界合作的尝试与创举,未来,我们将继续拓展合作空间,开创多元文化共生的良性生态。
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李安《饮食男女》
01
故事是从四处漏雨的破旧老屋里一桌年夜饭开始的。
女强人阿玲离了婚,含辛茹苦在城里打拼,将自己认为“真正的幸福”奉献给唯一的女儿萍萍,她希望卖掉母亲这间早已破旧不堪的老宅,筹措女儿留学美国的高额学费。
在美国念书却意外怀孕的女儿萍萍,爱外婆,爱妈妈,却想极力反抗母亲“虎妈”式的管制,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带着自己的美国男友回家,希望说服妈妈让自己中止留学,安心在家养胎。
罹患“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的外婆,病情每况愈下,她心疼独自打拼的女儿,挂念远在海外的外孙女,更惦记英年早逝的丈夫和离家出走的儿子,除夕夜,风烛残年的她,却拼尽全身力气,张罗一桌饭菜,期待一家人团团圆圆。
话剧一开篇,母女二人各怀心思,可每每话到嘴边便被因家人团聚而喜出望外的外婆打断。萍萍的美国男友Peter出场,由于文化的差异引发了很多笑料。但Peter这一角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弥补了整个家庭残缺的男性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婆的“发病”并非偶然。当她看到Peter身穿阿玲丈夫的衣服时,拿起鸡毛掸子就打,嘴里还说“你已经和阿玲离婚,还来干什么”。当她给Peter戴上自己以前给丈夫织的红围巾后,又把Peter当成了自己的丈夫,动情地唱着“长亭外”,痛苦地回忆起丈夫出车祸后整个家庭的浩劫。当大家一起吃团圆饭,她让Peter多吃红烧肉,又想起来从小就偷钱离家出走的儿子阿弟……
后来,因萍萍撕掉美国护照,阿玲在盛怒下一边歇斯底里地喊着“这个家已经千疮百孔,不能住人了”,一边用长棍在屋顶上捅开一个大洞时,演员们其实想说的是:尽管对于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破洞”,但它始终是最温暖的港湾。
整出话剧最让人动容的情节在于,外婆回忆起丈夫离世后,自己在别人家做女佣,阿玲离婚带着萍萍和她一起过徐夕夜的情景。三人偎依在佣人房里,吃着主人家吃剩的饭菜。外婆哭着发誓一定努力赚钱,买一套属于自己的屋子,有一个宽敞的厨房,做一桌子好菜,让一家人可以舒舒服服地过个团圆年。
观众刹那间明白,原来之前剧情中外婆坚决反对离开老房子,欣喜若狂地在厨房做着各种各样的菜肴都是因为这个在心底生根发芽最坚定最美好的梦想。这个精心打造的“纽扣”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是啊,有多少空巢老人终其一生苦守空冷寂寞的屋子,仅仅为了过年子女们能有一个温暖的地方团聚。他们的生活简单又充实,就像外婆说的:吃饭,打电话,更多的时候是在等电话。可是,有所期待,生活就总是有希望的吧。
02
《守岁》是台湾著名话剧导演李宗熹的作品。李宗熹以感情真挚,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见长,在台湾话剧界,人们公认“上一代导演当属赖声川、新一代导演当属李宗熹”《守岁》其实是李宗熹自己的故事,剧中的“外婆”就是他奶奶的真实写照,同样患病的奶奶特别看中全家团聚的年夜饭,却常常忘了刚刚吃完的饭,体贴的小辈们每次都不敢多吃,陪着奶奶一次次地坐上饭桌,“一顿饭总要吃好几个小时”。
对李宗熹来说,戏剧的创作过程是一种治疗的手段,“很多创作者常常会借创作来填补心里的缺憾,或者作为对于自己的一种治疗。我的家庭是非常不健全的,所以我对家的温暖的渴求是很高的。我借由创作来弥补心中的缺憾,因此会有很多题材想到家,想到亲情。这是我最缺的一块。”
在《守岁》里,那个随叫随到的修理工,其实就是那个偷了自己母亲的钱,却输光了躲在外面十三年不敢回家的忤逆儿子阿弟。他从来就在家附近,就在可以看得到家里人的视线范围里。外婆在戏里一共呼唤了阿弟两回,每喊一回,观众的心里颤抖一回。令人高兴的是,在大年夜,阿弟真的就这么被唤回来了。“阿弟,回家吃年夜饭啦!阿弟!”“妈!我回来了!”你说,老套吗?老套的,不就是“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嘛!那你体验一下,听到这对话,感动吗?
“红烧鳊鱼,年年有余;四喜烤麸,喜庆临门;手工蛋饺,招财进宝;糖心年糕,岁岁高升;吃个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对中国人来说,除夕的“年夜饭”是每年最重要的一顿饭。
是守岁,也是对传统是守候。这是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更是情感的凝聚与回归。每年的这个时候,无论何人,无论何处,大家魂牵梦萦的只有一件事,回家,过年。在忙碌喧嚣的生活环境中,唤醒埋藏在人们心底那份最深沉的感动,让更多的人真正理解“家”和“家人”的意义,这是《守岁》让人动容的所在。
无论如何,我相信,那些不在身边的,总有一天是会团聚的。
03
在书店演出话剧,是群学书院、沁园剧社与万象书店的一次跨界尝试,它起源于对咖啡剧的改造。
咖啡剧最早是在19世纪欧洲巴黎出现的,它把小剧场话剧的演出地点搬到咖啡馆和酒吧,并采用与观众互动的方式,让话剧与观众走得更近。咖啡剧,法文直译为咖啡情景,也就是在有咖啡情景中上演的戏。这种戏和舞台剧不同,它具有强烈情景色彩。中国的咖啡剧是在21世纪初诞生的,在上海、杭州等地风行。
而在书店里演出话剧,在中国话剧历史上,恐怕也是创举。沁园剧社的全体成员,都只是话剧的爱好者,演员不是最专业的,可却是最用心的,厚厚的剧本是剧组人一个一个字敲上去的,是熬了许多个通宵和排练修改出来的。
布景、配乐、多人饰角,一场场的排练、一次次的演出,演员们付出了自己工作、学习之外的宝贵时间,为了防止演员们的时间冲突,一个角色由两人饰演,只为将最精彩的表演,呈现给每一位观众。
剧组是公益的,场地是免费的;台上的许多道具都是演员们筹集来的;他们热爱表演,更热爱生活。正是这样一个团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传递着温暖。
在书店演出话剧,让话剧浸润书香,这是书店、剧社与阅读组织跨界合作的尝试与创举,未来,我们将继续拓展合作空间,开创多元文化共生的良性生态。
特别鸣谢
江苏省慈善总会郑钢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