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演实录 | 长江学者张辰宇:转基因的“叫魂”,争论背后的意蕴
6月9日,在群学书院-半城读书举办的“医学、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高峰论坛系列公益讲座第二讲上,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辰宇围绕从基因到转基因,以及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之争背后的意蕴做了精彩讲演。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做了点评。
本文为演讲暨点评实录,未经作者审阅。
讲演实录
转基因:现状与争论背后的意蕴
讲演人 | 张辰宇
点评人 | 周晓虹
整理人 | 董方杰
摄影 | 刘青
后台回复“转基因”,即可下载实况录音
今天我讲的东西,得从非常基础的概念开始,我也并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来之前已经对转基因食品有了或好或不好的想法,我来之前比较担心有观众会因为转基因食品砸我的场子。非常有意思的是,转基因食品在国外仅仅是一个科技问题,核心是利益之争,但是来到了中国以后,却逐渐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背后的意蕴值得我们深思。
演讲现场
一、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前提
基因:是带有遗传讯息的DNA(A、G、T、C),它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
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过程(某些致癌病毒)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哺乳动物的营养与吸收机制:哺乳动物主要依靠小肠。胃只吸收少量的水和无机盐,并进行初步分解其他物质。小肠彻底分解营养物质并进行吸收包括糖类(单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大肠则只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
二、转基因与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
转基因过程按照途径可分为人工转基因和自然转基因,按照对象可分为植物转基因技术、动物转基因技术和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其中以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应用最为宽泛和常见。
转基因食品,即利用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不自然和谐,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根据转基因食品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植物性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酵母疫苗、转基因工程菌抗生素、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和微生物性转基因食品。延熟保鲜番茄(Calgene公司1993年生产)开创了转基因植物商业应用的先例。发展到了现在,转基因食品已经有近7000种。其中,国内市场上卖的95%以上的木瓜都是转基因,国内转基因棉花种植比例高达71.5%,此外还有大豆、玉米、菜籽等等。
张辰宇教授在演讲中
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争论的焦点
当一种功能基因被移入另一机体中,这种基因的功能是否会有过敏、中毒、抗性等副作用的存在,也就是说这种改变会不会朝着并不期望的方向发展,在提高目的产物的同时降低了其它营养成分的含量,或者提高一种新营养成分表达的同时也提高了某些有毒物质的表达。
再比如,由于外源基因的来源、导入位点的不同和随机性,极有可能产生基因缺失、错码等突变,使所表达的终产物的性状、数量及部位与期望不符,这类新生食物是否会破坏生态平衡,是否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等等,这些都是让政府、科学界和消费者非常担忧的问题。目前,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争论的焦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性
2、毒性反应
3、营养组份是否发生改变
4、抗营养因子对转基因食品营养效价的影响
5、环境安全性
现在主流的观点是:转基因食品不比非转基因食品更不安全。
大致有如下证据:
1、转基因食品在人体内经过消化,其中的转入基因及其表达产物会分解成为一些小的片段或小分子物质(氨基酸及核苷酸等),因此不存在所谓的毒性。
2、转基因中的DNA在进入有微生物存在侧小肠下段、盲肠及结肠之前就已经被降解为小片段甚至核苷酸,因此整合进入人体微生物遗传物质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使未被完全分解且仍保留一部分遗传物质的功能,也很难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进入微生物细胞并与其遗产物质整合。
3、目前尚无直接的证据证明基因的多效性的产物对人体是有害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1993年OECD提出的实质等同性原则,即如果某个新食品或食品成分与现有的食品或食品成分大体相同,那么他们是同等安全的。
总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目前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危害人类健康的确切证据,但并不表示将来也不会发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具有累积性和潜伏性,需要长期监测才能对其安全性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周晓虹教授主持演讲
四、说我反对转基因是完全失实的
2011年,“自然”杂志在线推荐介绍了我们的论文。我们的研究展示了一项令人惊讶的发现——植物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可以通过日常食物摄取的方式进入人体血液和组织器官。并且,一旦进入体内,它们将通过调控人体内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发挥生物学作用,这揭示了非编码小RNA可以跨物种、跨代际稳定存在并在不同物种间、代际间跨界调控基因表达。
尽管我们并没有把实验结果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联系起来,但依然有评论者将我们的这项重大发现与转基因作物问题相联系,认为这项研究“对于转基因专家声称的Bt蛋白会在肠道内分解,不会造成人体危害说法产生了明显的挑战”。
因为我的这项研究,网上有很多人将我列入了“反对转基因”的阵营,也有研究者指责我的研究并未被国外实验室重复,因此该项研究时夸张且失实的。
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我的发现已经有太多的人重复出来了,越来越清晰地做出来跨界调控,食物中的microRNA能被哺乳动物的肠道吸收,且2万余次引用大部分是正面的。
最让我觉得意外的是,许多人竟然将我列入了“反转”的阵营。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我们讲求的是证据与逻辑,科学家对于事物的认识是有清晰的边界的。对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其判定应交由生物专家与医学专家经过科学实验作出,但对于转基因技术,说我反对它是完全不对的。
但是,我确实不喜欢孟山都这家公司。因为作为一家垄断公司,它为了自身利益公然阻挠科学发现。我到布鲁塞尔去的时候,碰到了孟山都的首席科学家,他说我的发现在当时已经影响了他们的市场,而且使他们产生额外的成本大概是每年1.2亿美金左右,就是用来查这些microRNA是否对人体有影响。1.2亿美金啊,那他肯定要反对我了。
讲演现场
五、争论背后的意蕴
我虽然是一名科学工作者,但是我也经常阅读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我发现,国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与1768年那场席卷中国12个省的“叫魂事件”颇有相似之处。
1768年,中国还沉浸在乾隆盛世的繁华景象里,当年是弘历这个十全皇帝执政的第33个年头,西方的工业革命刚刚开始,中国人却似乎觉得天下已无事可做了,而商业的活力、人口的增长、弘历的好运气加上与太平岁月相匹配的好大喜功,使社会面貌显得生气勃勃又相当稳定。但是在1768年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被我们自己忽略了,这件事或许能为近代中国的悲剧性命运提供一些预兆。
美国哈佛大学的历史学家孔飞力注意到了这件事情:“叫魂”。“叫魂”影响到当时中国12个大省的社会生活,人们普遍歇斯底里地感到不安,从乡下农夫的茅房到北京的紫禁城都受到波及。这是在黑色妖术掩饰下发出的非如此便不能为大家所感知的关于帝国前景的警告吗?这是某种预示性的惊颤吗?也许,构成未来世代图像的许多注脚已存在于社会运行的周围,只是神秘的预言家所发出的那些晦涩信息好像被加了重重密码,我们虽身在其间却难以破解。
孔飞力著作
“叫魂”足以让1768年的中国人产生大恐慌,有着它丰富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拥有魂魄,在某种条件下,人的魂能够同拥有魂的躯体相分离,一个人若掌握了另外一个人的魂,便可以利用它的力量去控制别人或为自己谋利,而通过某种妖术则可以摄取别人的魂。妖术的方式包括剪去受害者的发辫;或将写有名字的纸条放在木桩底下,在打桩时施咒。和尚、道士、工匠,这些游走在社会边缘、漂泊不定的特殊阶层,历来被民间认为是能施展这种不祥妖术的群体。在1768年,我们的祖先对危害健康的大多数疾病及自然现象缺乏足够了解,因而很容易对“叫魂”产生极大恐惧。
而到了现代,转基因食品也似乎呈现1768年“叫魂”事件的征兆。
在这场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大争论中,“挺转”与“反转”双方各执一词。以“挺转”的方舟子与“反转”的崔永元为代表,我发现“挺转”的主力都不是转基因领域的大牛,在这个领域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但却认为自己掌握着科学的真理,盲目发声,认为转基因食品是绝对安全的,无害的,甚至对质疑的人说出“你们都不懂,你们是傻缺”的话语。但是事实上,科学没有绝对的,都是逐步发现的,小RNA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现有转基因领域的大牛们并没有对于这个问题像方舟子这样摇旗呐喊啊。
而“反转”的主力基本都不是科学界的,用我们东北人的话讲,都是“社会人”,大量传播着毫无科学依据的东西,甚至谣言,我觉得有损双方的对话,也不利于民众真正了解转基因食品。
事实上,我比较赞同早期崔永元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观点,即民众需要有知情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不是没有疑议的,中国存在监管不力。但是后来崔永元被拱到了那个位置,原有理性的声音也变得非理性了。
“方舟子们”与“崔永元们”争论的过程中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极其不理性,粗鲁粗暴,缺乏基本的相互尊重,甚至将不同观点转化为私人恩怨,将原有的讨论变成了争论,甚至演变为骂战,经过互联网的发酵之后,双方的鸿沟进一步拓宽,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演讲现场
最后,我再说明一下我的主要观点:
1、我不反对转基因技术,但我讨厌孟山都这些垄断公司,压制与阻扰科学发现。
2、我的研究不针对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我只研究出小RNA能被人体吸收,但是这种吸收的结果是怎样的,我并不涉及,因此把我归入”反转“是不对的。对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也不应该由转基因专家来判断,应该由医学专家经过科学实验来证明。
3、转基因的争论在西方是一个“利益”问题,在中国是一个社会问题,“挺”“反”双方的讨论极其不理性、不专业,民众的科学不养不高,政府的公信力不足让民众幸福。
4、如果你还继续问我,到底转基因食品安不安全,科学家回答问题是有明确的边界的,我只能说:现有主流的观点认为转基因食品不比非转基因食品更不安全。
5、现有许多从美国进口到中国的转基因食品,是经过FDA检验与证明的。
周晓虹教授点评
周晓虹教授点评
“转基因”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今天在座的各位一定非常关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但是你们也不要一直逼问辰宇教授,否则也有可能会把他逼成“崔永元”。
我们知道,过去的崔永元是非常睿智的,也是非常温文尔雅的,但发展到了现在,崔永元表现出来的样子和以前是有些不一样的,甚至有些歇斯底里。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崔永元直到今日,依旧拥有我们非常喜欢的特质。我们对于崔永元的动机持有“善意”的理解,但是对于他表现出来的样子,是失望的,是遗憾的,甚至是痛惜的。
科学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对于转基因的安全性依旧不能作出一个绝对的判断。可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为什么我们要花这么大的精力对原来的物种进行改造甚至是基因的改造呢?是我们人类的贪得无厌,我们的人口越来越多,每一个人对过上好生活抱有强烈的向往,这就导致我们的科学家必须要想出方法来使得我们有限的土地能产生更多的东西满足人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基因的初衷是善意的。但是随着转基因的发展,这里面涉及到了巨大的利益,以孟山都为代表的垄断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择手段,打压相关科学家的发现,也印证了人类的贪婪。
辰宇教授的发现震撼了学术界,也似乎使得“反转阵营”终于拥有一个“杀手锏”。但是事实上,正如辰宇教授所讲述的,他是无辜卷入这个阵营的。科学家对于自己的发现有着严格的分寸感,小RNA确实被人体吸收了,但是这个吸收后对人体的影响是什么?交由医学专家判断。
辰宇老师今天讲的东西,前半段让我回顾了一下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后半段则让人深思。他指出,如果民意真是汹涌的,那会影响政府对于很多东西的决策,甚至影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对于转基因的讨论发酵成今天这个地步,既跟民众的科学素养不高有关系,也跟政府的公信力缺乏有关。
为什么转基因食品在美国民众间没有引起像中国这样的争论呢?因为美国人相信自己的政府不会因为利益而罔顾事实,但是我们的民众对于政府的怀疑则显然要大得多,我们的民众会怀疑主管这个领域的官员会因为利益而大概率不顾事实。所以在这里,辰宇教授从生命科学进入了社会的甬道。我觉得对于转基因,我们需要正视和警惕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的农业被利益集团所把持,另一个方面,我们的政府为不正确的民意所裹挟,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医学、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
高峰论坛
更多详情
敬请关注群学书院微信公号
特别鸣谢
江苏省慈善总会郑钢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