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 海峡两岸学者举行杨国枢先生追思会

群学君 群学书院 2019-08-28


2018年7月17日清晨,台湾大学心理学系荣休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前副院长杨国枢先生在睡梦中安详辞世,享年86岁。

 

杨国枢先生是心理学本土化先驱,毕生致力于华人心理学知识的创新与推广,倡导在文化社会历史背景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对心理学的中国化与本土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享有“华人本土心理学之父”的盛誉。

 

自1990年代起,为两岸社会心理学的交流,杨先生殚精竭虑,身体力行,曾率港台社会心理学家开启两岸社会心理学交流的破冰之旅,在大陆举办暑期社会心理学高级研讨班及系列演讲会,连续七年,不辞劳苦,近百名弟子受惠良多,为大陆社会心理学的恢复重建培养人才。自1995年起,杨先生创办华人心理学家大会,会聚两岸三地以及海外华人心理学家,鼓励华人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做出独特贡献,推进研究华人特有的文化心理与行为,不辞劳苦,细致入微。先生的所言所行,历历在目,先生的学者风范,高山仰止。

 

2018年7月21日,适逢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云南民族大学召开,海峡两岸数十位曾受惠于杨国枢先生的学者,举办杨国枢先生追思会,既为缅怀,亦是展望。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杨国枢先生追思会实录

整理 | 群学君

图片 | 群学君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主办“杨国枢先生追思会”,于2018年7月21日晚19:00-20:00在云南民族大学呈贡校区格致楼举行。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宜音主持追思会。她表示,对于1991-1997年间参加社会心理学高级研讨班的所有学员而言,“杨先生”是一个崇高的,不可替代的称呼。这些学员中,有不少已成为今日中国心理学、社会学界知名学者,但在大家心中,曾经受到杨国枢先生的教诲,依然是人生中最可宝贵的经历之一。


杨宜音研究员

 

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余安邦研究员介绍了正在陆续整理出版的杨国枢先生文集,并播放了2017年为杨国枢先生录制的访谈短片。


余安邦研究员


纪录片中杨国枢先生音容宛在


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原香港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华人本土心理研究基金会”董事长杨中芳和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朱瑞玲,都是杨国枢先生早年的学生,曾先后长期与杨国枢先生一道,推动华人心理学本土化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亦曾多次为大陆学人讲授课程,参与研究。她们先后回顾了与杨先生的渊源和多年过从的经历。朱瑞玲教授忆及杨国枢先生生前反复叮嘱,自己“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大陆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时,几度哽咽。


杨中芳教授


朱瑞玲教授


哈佛大学博士、台湾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原主任、社会科学学院原院长夏林清教授:


在我们这一代台湾念心理学的学生中,杨国枢先生的著作的必读书。他不仅学问高深,成果卓著,他对于台湾社会与政治发展的关怀和参与,也为一代知识分子树立了良心的标杆。


夏林清教授

华中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佐斌:


我是最早参加杨中芳教授主办的社会心理学研修班的学员之一,与杨国枢先生多年交往,在我看来,杨先生的成就,一方面是用本土化的方法研究中国社会与中国人,另一方面是将本土化研究成果带回世界学术舞台进行平等交流与对话,是杨国枢先生一生致力的不朽事业,迄今依旧意义重大。尽管杨先生的人格,后人无法企及,但依旧鞭策后辈继续向前。


佐斌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俊秀:


在我看来,杨国枢先生有关“职业”和“志业”的阐述,他说的“一个以志业为主的人,根本不会想到就业的问题,他喜欢做这个工作或这件事情,根本不会去考虑工作的时间,有时间就做,而且是不计成本的,有时候不但不赚钱反而还要赔钱,他也甘之如饴”,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对我个人成长影响极其深远。本来,2019年亚洲心理学会在台湾召开,大家相约去看望杨先生,现在却成为毕生的遗憾。


王俊秀研究员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翟学伟:


1993年,我收到社会心理学高级研修班的考试通知,尽管考试成绩不好,但依然受到杨国枢先生的关注。那个时候,我没有发表过一篇正式的论文,更没有正式著作,手头只有一部《中国人的脸面观》的书稿,没想到杨先生得知消息,辗转找到我索要了书稿,详细阅读后,不仅给我很大鼓励,还与黄光国先生联名向桂冠出版公司出版,这是我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今天看来,称不上一部优秀的作品,但杨先生依旧为我撰写了序言(后来发表在《社会学研究》上)。当时以杨先生的地位和身份,对我这样一个无名晚辈的提携和帮助,迄今铭记在我心中,不敢忘记。杨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哪怕你有一丝潜力,他都会不遗余力的关心、帮助你。


翟学伟教授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会长、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汪新建:


九十年代初,杨先生来天津开会,我曾经随侍左右,音容笑貌迄今萦绕心头。我觉得,杨先生的贡献,第一是树立了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旗帜,打破了心理学研究仅以研究西方为荣的局面;第二为我们培养了一批社会心理学家,他们已成为今天中国社会心理学界的中坚力量;第三,杨先生为我们将知识应用于服务社会,树立了标杆。


汪新建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寇彧:


阴差阳错,我没有参加杨先生主办的暑期班,但在杨先生心目中,他一直拿我当自己的学生看待。在我心目中,他不仅学术高明,生活中也不失风趣幽默乐观积极的“赤子之心”。


寇彧教授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许燕:


九十年代中期,我是北师大的青年教授,全程听了杨先生的人格心理学课程。在当时资料非常匮乏的大陆心理学界,杨先生带来的各种学术材料,弥足珍贵。当时我的听课笔记,至今仍保存完好,我还时不时拿出来重温那一段岁月。以后我每次向杨先生汇报研究进展,他的那种兴奋和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得让人感动。他的本土化思想,在当时不发争议,但这么多年过来,他的学术思想,经受住了历史考验,迄今仍旧是华人社会心理学的一面旗帜,也已经融入我们这些学生的血液和骨髓。怎么样继承杨先生,是我们这个学科后来人的使命。


许燕教授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樊富珉:


我不是心理学暑期班的学员,在我看来,杨先生的精神遗产,不仅属于当年暑期班的学员们,也属于整个中国心理学界,每念及此,心中总是温暖的。当初我们清华建立心理学系,苦难很大,杨先生在北京访问期间,专门见了我们的校领导,力陈“一个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不能没有心理学系”,因而才促成清华心理学的重建。我们的系主任彭凯平教授讲学在国外,我特别念一首他悼念杨先生的诗:纵观世间多少事,黯然销魂是离故。吾辈同仁犹可追,只是再无杨国枢。



樊富珉教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彭泗清教授:


我刚刚收到我的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沙莲香教授的短信,沙老师也已经八十多了,她说已经准备动笔,为纪念杨国枢先生写一本书,这是他们同辈人的惺惺相惜。


而杨先生对晚辈的提携和帮助,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在香港大学念书时,写过一篇小文章《中国人“做人”概念的分析》,一开始我觉得这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构想,所以只当做“研究笔记”投给杨先生主编的《本土心理学研究》。杨先生很快给了我回信,鼓励我把这篇研究笔记扩展成了正式的论文。这件事令我铭记至今。


彭泗清教授


武汉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年:


将近四十年前,我在北京大学读本科时候,就念了杨国枢先生编写的教材。后来有一段时间,我“背叛”心理学,追随李亦园先生念人类学,后来经由李先生认识了杨先生。后来,杨先生担任台湾中原大学教授,我们武汉大学心理学系跟中原大学是姊妹系,交往很多。我的师妹纪丽君曾亲口告诉我,当年她在美国念书,有时候生活费紧张,是杨先生自己掏腰包为她解决燃眉之急。丽君后来在加拿大教书,对中国去的学生特别关照,正是受到杨先生精神的感召,杨先生人格魅力的不朽,可见一斑。杨先生去世后,华人心理学界有没有一个人能接替他的地位?我看很长一段时间里,很难实现。


钟年教授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胡竹菁:


我本来没有要来参加这次社会心理学年会,但是17日早晨接到杨先生谢世的消息,当时我就想去台湾参加告别活动,但是手续复杂。后来我知道杨中芳老师他们都会来参加这次年会,尽管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追思会,但我觉得还是应该来。在这里,我向杨老师鞠一个躬,表达我的哀思。


胡竹菁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孙健敏:


我本科念的是机械锻压,凭着对心理学的兴趣,在这个学术界摸爬滚打。后来,1988年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在青岛召开会议,我以唯一一个思想政治专业工作者的身份参加会议,结识了杨中芳老师。再后来,我收到了杨中芳老师寄给我的杨国枢先生和李亦园先生主编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方法》,那个时候简直如获至宝,研读了不下五遍,直到考博士时依旧带在身边。杨先生的思想与学术体系,我迄今只能望其项背,他有关于心理学本土化的四个层次的观点,在跨学科的研究中,依然有很深远的意义。他的研究,有着为中华民族发展服务的使命感,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


我不是社会心理学暑期班的学员,后来在南开认识杨先生,他知道我是山东人,就一直叫我“小同乡”。2010年,在北京香山,社会心理学界为他庆祝八十大寿,当时我单枪匹马筹办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我今天依然这样说:杨先生和来自台湾的同仁对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的帮助,超过了大陆任何一家机构和个人。在我心中,他永远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


孙健敏教授


南开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李强:


2003年,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在北大召开年会,我的一个硕士生提交了一篇质性研究的论文,当时论文评议人余安邦先生提出了比较尖锐的意见。当时杨国枢先生看在眼里,没有说话。下午会议休息期间,他专门找到那个硕士生,把他叫到角落里聊了半个小时,一方面是亲切地鼓励,一方面是细致地建议。你可以想见,对于一个刚刚进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学生而言,这件事会对他造成多么大的震撼。迄今十五年过去了,这件小事依旧时时在我心中浮现,他让我看到了杨先生那一代学者身上最可宝贵的人格。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仙飞、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杨伊生、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汪凤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原等也先后发言,表达追思。


张仙飞教授


汪凤炎教授


杨伊生教授



李原研究员


最后,全体与会者,向杨国枢先生遗像三鞠躬,表示追念。


哲人其萎,后世继之。将杨国枢先生开创的心理学本土化事业继承下去,就是对老一辈学人最好的纪念。





1988-1997

社会心理学暑期高级研讨班


教师名单(不完全统计,按姓氏拼音排序)

樊景立、胡志伟、黄光国、黄丽莉、李美枝、刘长萱、任金刚、沙莲香、沈德灿、王文中、翁俪祯、许志超、杨国枢、杨维富、杨中芳、叶光辉、叶启政、余安邦、余德慧、曾志朗、章志光、郑伯埙、朱瑞玲


员名单(不完全统计,按姓氏拼音排序)

包小霞、蔡飞、蔡舒、柴勇敏、陈勃、陈芳芳、陈华、陈利、陈午晴、陈曦、成伯清、程胜利、方军、傅建斌、傅永春、甘怡群、龚剑飞、韩秀兰、贺刚、贺岭峰、何光祥、何威、洪华灿、后华杰、侯积良、侯玉波、胡雅梅、胡竹菁、黄利、黄敏儿、纪丽君、李峰、李桦、李林艳、李宁宁、李奇驹、李琼、李唐周、李彤伟、李炜、李伟民、李艳梅、李晔、李育红、李原、梁丽萍、刘萃侠、刘丹、刘丽、刘强、刘维良、刘新生、刘云衫、龙迪、龙立荣、陆兴海、罗劲、罗新、马春华、马红骊、毛伟宾、彭泗清、邱扶东、任国华、上官李立、沈杰、石秀印、宋凤宁、宋蕙宜、孙庆民、唐京、汤志群、陶传进、童辉杰、滕玉成、汪凤炎、王兵、王承先、王丹宇、王泓、王辉、王君明、王俊秀、王小云、王亚南、王一为、王增进、翁学东、吴荣先、吴映群、吴艳红、夏云、谢晓昱、邢刚、徐冰、许文、阎耀军、姚春、杨丽萍、杨莲清、杨雄、杨艳颖、杨伊生、杨宜音、杨渝川、应小萍、余保、于霞、袁晓京、岳晓东、翟学伟、张兵、张成山、张进、张丽华、张力戈、张宛丽、张晓、张业发、张志学、赵文华、赵旭东、郑淑杰、周爱保、周建华、周晓虹、周越、朱菁菁、朱梅、朱晓红、佐斌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