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演纪要 | 中国书法史上最神秘瑰丽之一页:《兰亭序》真伪之谜

窦煜 群学书院 2019-08-28


点击图片查看预告


2018年8月18日,群学书院-半城读书“人文与艺术夏季论坛”第三期,青年书法家、名人手迹收藏、研究者窦煜做客万象书坊,就千古聚讼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本文为讲演纪要,由朱晨宇整理,未经讲演人审阅。


讲演现场



群学书院讲演纪要

《兰亭序》真伪之谜

讲演 | 窦煜

整理 | 朱晨宇

图 | 杨湛、刘静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被尊为书圣。东晋正好是中国书法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而王羲之在旧体转向新风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位书家。王羲之虽然已在身前成名,但却是在历代帝王和书家的推崇下才登上了书圣的神坛。


王羲之出身于琅琊王氏,这个家族原本生活在北方,由于战乱迁至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王羲之诞生的时候,恰巧东晋新立、西晋灭亡,此时司马睿的政权尚不稳定,随时都可能面临战争的威胁。王羲之早年生活在建康,后来去山阴任职。


王羲之像


了解书法史的朋友会知道“正、草、隶、篆”四种书体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其中有些概念必须被重新审视一下。


例如,草书并不是在楷书之后出现的,而是在秦汉就已经出现。当时使用的虽然是篆书和隶书,但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草法,汉代的草书就叫章草。行书可以视为楷书的快写,比楷书更有流动感,但又比草书要工整。因此,草书和行书是书体的状态,并不是书体的名称。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都是书体,而草书和行书是书写时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每一个朝代、使用每一个书体时都会出现。用金文写草书就叫金草、用隶书写草书就叫章草等等。


中国书法史辨析


做好这样一个区分,是我们下一步分辨《兰亭序》书迹真伪的重要线索。这一点本身也是兰亭论辩的集中点。

 

整体看来,《兰亭序》的书写非常流畅、一气呵成,但是也有人认为书帖的中间部分不是王羲之亲自书写的。而且有一段内容出现了悲观的语态,郭沫若他们认为这不符合王羲之的世界观。


我们来看这一段: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段话是说,不管大家今天多高兴、能够相聚一堂,但一转眼就到了死生之际。这样的想法是很悲观的,因此有人认为这一段是伪作。



《兰亭序》节录

 

《兰亭序》成书之后经历了哪些流通的过程呢?


唐人记录唐太宗得到兰亭序之后带着原作葬进昭陵,但这种说法没有直接的证据。在后代的传说和记录中,一些相关的故事好像也变成了事实。


传说,王羲之写成《兰亭序》之后传到了七世孙智永手中,智永死后又传给他的学生辩才。有人知道《兰亭序》在辩才手里,唐太宗便差萧翼来找。辩才不肯拿出真迹,萧翼就设法智取。萧翼出宫前带了几份王羲之的真迹,见到辩才后拿给他看,辩才说“真倒是真迹,但却不是上品”。萧翼故作不知,问何帖才是上品,辩才于是拿出《兰亭序》。萧翼见状就拿出圣旨,收得真迹。唐太宗拿到《兰亭序》之后就带进了昭陵。



宋人《萧翼赚兰亭》图


但昭陵的结构非常复杂,考古人员也很难确认唐太宗的墓室究竟在哪里。而且开挖古陵墓风险很大,一不小心就会损毁文物,因此昭陵的考古计划一直是慎之又慎。郭沫若、吴晗当年就急于发掘昭陵,想看看王羲之的真迹到底在不在里面。


讲演现场


我们看看《兰亭序》的不同版本。


定武本据说是在原本上勾摹而成,后来又经过刻石,因而是最接近真迹的版本。


《兰亭序》定武本


定武本是古人最重视的版本,我们现在看到的神龙本和虞世南本,古人基本看不到。而且定武本可以制作拓本,民间有很多流传。


乾隆对《兰亭序》的版本和相关文献有一个归纳,即兰亭八柱刻录的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临《兰亭序》,柳宗元、柳公权、董其昌写《兰亭诗》,于敏中的《兰亭阙笔》,乾隆自己临董其昌的《兰亭诗》。兰亭集会的时候,除了序还写了很多诗,柳公权和柳宗元都抄录过这些诗。这八种是清宫旧藏的很重要的兰亭文献,每一种上面都有乾隆的鉴赏印章,这就说明乾隆自己也很难确定哪一种最接近原本。


《兰亭序》虞世南摹本


《兰亭序》柳公权摹本


顺便说一句,乾隆一直以为《快雪时晴帖》是真迹,但经过后人研究发现其实是勾摹本。乾隆三希堂法帖里面,两本都不是真迹,只有《伯远帖》是真迹。《伯远帖》是为数不多的东晋真迹,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王羲之同代书家的特点,很多央美的老师都认为研究《伯远帖》是理解王羲之的第一步。《伯远帖》中扁平的用笔和其他细节都是东晋时期的笔法特征,这些特征在勾摹本中很难体会的到。


《兰亭序》褚遂良摹本


褚遂良本据说也不是褚遂良临的,但既然是唐人笔迹,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神龙本)


冯承素临的神龙本是我们今天学习《兰亭序》最常见的字帖。神龙本的字迹有很多唐人的特点,就是“尖”,运笔非常尖锐。冯承素临的为什么叫神龙本呢?因为帖的右上角有神龙的印章,神龙是唐中宗李显的年号。


神龙印章


这个帖有很多尖锐的笔画,大家如果和苏轼、黄庭坚、米芾的运笔比较一下就看得非常明显了。我们再看一下唐人写经就会发现它的风格也是锋芒毕露的,和唐摹《兰亭序》的书风很相似。后代再写《兰亭序》就越来越规整,而不像以前那么险峻了。


《兰亭序》赵孟頫摹本


比如元代的赵孟頫也写过《兰亭序》。熊秉明先生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就写道,赵孟頫学习王羲之书法的时候对之进行了简化,放弃了一些细微的用笔,而注重把字体的结构变得更加方正。


董其昌临的还比较流畅、飘逸,后来八大山人意临《兰亭序》的时候把所有笔画都变成了圆笔。董其昌对清代书法的影响很大,康熙、雍正都学董其昌,但是乾隆又回到赵孟頫,并且接续二王,只是他的笔法更圆,更注重隐锋。


《兰亭序》八大山人摹本


兰亭论辩是新中国以来最重要的书法论辩。


这本书的上编是郭沫若、宗白华、启功、李长路的论文;下编是章士钊、高二适等人反驳的论文。两派的势力明显不均匀。


《兰亭论辨》书影


郭沫若在《由王谢墓志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中认为,王羲之的书风应该更加接近隶书、和出土的墓志相似,而不是我们今天看到唐本《兰亭序》的风格。郭沫若因此认为《兰亭序》是智永的伪作,而且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和唐本《兰亭序》的风格也很接近。


王谢墓志和《爨宝子碑》的风格接近,更说明晋代的书风确实更接近隶书,我们看到王羲之的《姨母帖》的风格也与此相似,而和神龙本《兰亭序》大相径庭。


《王兴之墓志》拓本


另外,神龙本“每揽昔人兴感之由”的“每”字有明显涂改的痕迹,原先应该是“一”字,这个证据也被郭沫若拿来说明其是伪作。


还有一个证据是“癸丑”二字突然变扁,郭沫若认为这是由于伪作者没有计算好永和九年的干支而留的空位,后来才补写了二字。假如是王羲之自己行文,这两个字一定会非常流畅。


《兰亭序》局部


神龙本、唐人写经和《真草千字文》书体的相似性,说明这种书体是唐代的典型书体。一种书体往往是通行于一个时代的,而不会由某人独占。因此,掌握丰富的史料是研究书法演变的关键。宗白华也说我们在学习《兰亭序》的时候应当“得古人之意,而不为古人所愚”,也就是说要学习古人的优点,而不要轻易相信传说故事、被古人愚弄。


宗白华先生语


随着今天的技术进步,很多作品的流传记录都遇到挑战,比如被传为李白真迹的《上阳台帖》,经过后来研究,被认为不一定是李白原作。还有很多作品都是这种情况。有关这些作品的流传附上了很多传说故事,董其昌就是制造这类故事的“元凶”之一。董其昌收藏的很多字帖都有它的题笺和题跋,董其昌在其中随意断定某作是何时何人所书,来增加藏品的贵重性。董其昌为了出售藏品或提高自己的名声,把很多普通作品附会为名作。比如《灵飞经》是普通的唐代善书,却被加上了钟绍京的名字。有趣的是后人又非常迷信董其昌。很多现代学者经过系统的收集和考据,发现明清两代的收藏家很多都不能客观描述、评论自己的藏品。


启先生在晚年的教学中提到“《兰亭序》中的二十一个之字各不相同,反映出王羲之书法富于变化的精妙”这种说法是过度神化王羲之。实际上这二十一个之字可以被归结为三类,一是接近楷体的之,二是将最后一捺变成反点的之,最后一种是流畅的S形之。任何一个人多次写同一个字,造型都会不同,这不是什么精妙之处。


《兰亭序》笔意


后来,高二适先生看到郭沫若的文章后非常不平。他认为《兰亭序》一千多年来流传有序,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反驳的。高二适的论据之一是“唐太宗见过的真迹很多,他的鉴定眼光不会出问题”,这就给郭沫若留下“崇拜封建帝王”的口实。


高二适的文章投稿之后不能正常发表,于是他就找到了章士钊这条线。毛泽东对章士钊非常尊重,因此章士钊写信毛泽东得知高二适的事情之后,毛泽东给了“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许可。毛泽东还在信中对章著《柳文指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知道柳宗元是儒法之争的重要人物,提倡以法家的学理进行改革和中央集权。毛泽东写信时也和郭沫若就儒法之争进行了辩论。郭沫若写了《十批》,毛泽东则作七律评论: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在和郭沫若争论之后为高二适的文章出头,高文才得以发表。


毛泽东致章士钊函



毛泽东致郭沫若函


高二适认为以《兰亭序》为例的行、草之作在晋代大多不能刻石,郭沫若以碑刻上的书体判断其为伪作有失偏颇。郭沫若紧追其后,继续抛出了很多自己的观点,认为高二适驳不倒他,后来继续根据新疆出土的晋人写《三国志》的书风来证明《兰亭序》是伪作。高二适又写了一篇文章反驳郭沫若,可惜章士钊已经去世,这篇文章没能顺利发表。等到1986年发表之时郭、高二人都已去世。这场漫长的论辩最后也不了了之,一直到今天还悬为公案。


高二适先生墨迹


华人德先生是研究魏晋碑刻的专家,他不仅研究字体还研究刻工。经过大量的搜集和比较,华先生认为魏晋碑刻的工匠几乎都是文盲,因此这些作品很难代表同时期的书法水平。用普通工匠的刻石评价王羲之的书风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唐摹本是否接近《兰亭序》的原本,还有待进一步的史料挖掘。


华人德先生


尽管真伪未断,《兰亭序》却一直广受推崇,比如米芾就作诗道: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在此意义上,《兰亭序》依然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


讲演现场


窦煜老师示范《兰亭序》笔意


窦煜老师收藏的敦煌写经和清人册页



人文与艺术夏季论坛

(点击即可查阅详情)

特别鸣谢


江苏省慈善总会郑钢基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