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中央博物院”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代知识分子的慷慨悲歌

群学君 群学书院 2019-08-29


蔡元培、胡适、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曾昭燏、李霖灿、和才、李晨岚、黄宝瑜、潘天寿……


一代知识分子,怎样在艰苦卓绝的时代中,筚路蓝缕谱写中国博物馆事业的伟大蓝图?从天南到地北,从南京到台北,前辈学人开创的文博事业,如何在两岸开花结果,共同赓续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


9月20日,应群学书院邀请,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东巴文化研究之父”李霖灿先生之子,文化史专家李在中,携新著《朵云封事》莅临南京,与曾昭燏、尹焕章等“中央博物院”前辈后人,同叙历史,追慕一代中国知识人的家国情怀与慷慨悲歌。欢迎参加。





论坛预告

从“中央博物院”到台北故宫博物院

《朵云封事》新书分享会


1933年4月,一块“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牌匾,挂在了南京鸡鸣寺1号大楼前,标志着当时中国唯一一座仿照欧美第一流博物馆建造的现代综合性大型博物馆,开始了它筚路蓝缕的历史历程。

 

首倡“中央博物院”之创建的,是蔡元培先生,他亲自担任博物院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而担任筹备处首任主任的,是蔡元培的学生,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


1934年7月2日,按照《国立中央博物院暂行规则》第三条成立建筑委员会,并举行第一次会议。翁文灏任委员长,张道藩、傅汝霖、傅斯年、丁文江、李书华、梁思成、雷震、李济任委员。其中张道藩、傅斯年、丁文江为常务委员,梁思成为专门委员,领导建筑工作。

 

两个月以后,《国立中央博物院计划书草案》发布,其中讲到“中央博物院”的成立主旨:

南京为国民政府建都所在,施政中枢,人文荟萃,中外士宾,观瞻所系,政府及各学术团体,渴望有一完善之博物院,汇集数千年先民遗留之文物及灌输现代知识应备之资料,为系统之陈览,永久之保存。藉以为提倡科学研究、补助公众教育。


伟大的事业肇始于远大的眼光。这份草案,揭扬出蔡元培、傅斯年、李济等现代知识分子,在理性主义旗帜下,以书生救国的赤忱所构思的一个高瞻远瞩、具有普及教育观念的现代博物馆伟大蓝图。


1935年9月6日,在13份竞选设计方案中,兴业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徐敬直所拟建筑图案当选,徐敬直被委任为筹备处建筑师。徐敬直原设计大殿为清式建筑,经会同梁思成修改成仿辽建筑,陈列室内部为西式建筑样式。

 

不久以后,抗战军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学人,与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一道,冒着连天烽火,开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西迁壮举。几经辗转,备尝艰辛,筹备处与“中央研究院”、营造学社等一起暂驻四川宜宾的滨江小镇李庄。

 

1941年,正值抗战最艰苦卓绝之际,正在云南丽江做边疆民族调查的国立艺专毕业生李霖灿,接到一封来自李庄的电报,发报人是“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先生。两位前辈热忱邀请年仅28岁的李霖灿加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伟大事业中,专司调查丽江纳西族的象形文字与东巴文化。


1938年,国立艺专师生在湖南沅陵合影(前排左四为常书鸿,左五为李霖灿)。

 

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李霖灿受教于李济、董作宾、李方桂、曾昭燏等前辈学人。李济先生殷殷嘱托:

我们要把上下古今数千年,东西纵横几万里的中华文化,一一有系统地在“中博”内陈列出来,好使大家一览之下,知道自己在民族历史上占什么位置,若每一个中华儿女都由此知道一身所系之中,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责任便立刻有人承担起来,那中国的光明前途不是马上有了保证了吗? 


正是受到这种精神的感召,在物质条件万分窘迫的情况下,李霖灿与凌纯声、劳幹、石璋如、芮逸夫、庞薰琹、吴金鼎等师友,在西南大后方,“侦骑四出”,为研究祖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建树了开创性的研究事业。

 

很多年以后,李霖灿回想起当年的心情,依然感慨不已: 

在祖国极其危急的情况之下,学术机构卓越领导人,千方百计安排出巨额经费来发掘自己的文化宝藏,这都是为了百年后的文化大计,不是为眼前寸尺得失的一日之课。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一个文化人的身份,在云岭之下,发现了硕果仅存的世外桃源…… 


李霖灿所说的世外桃源,就是丽江。

 

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历史上,李霖灿被称为“东巴文化之父”。1997年,丽江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当地人专门在木王府修建了“李霖灿纪念馆”,树立了“李霖灿纪念碑”。


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李霖灿编著出版了《么些象形文字字典》,是研究纳西文化的经典力作。


1949年,风云变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一分为二,留在大陆的部分,更名为南京博物院,迄今已成为中国大陆三大博物馆之一;迁往台湾的部分,则在上世纪60年代合并于新成立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一代一代学人薪火相传的事业,却并没有中辍。

 

许多年以后,李霖灿的儿子李在中,有感于父辈开创中国博物馆事业筚路蓝缕之功,搜集大量资料,走访大批“中博”前辈,写成了40多万字的著作《朵云封事》。


李霖灿先生(前坐者)与他在国立艺专的同学吴冠中先生和李在中全家合影。

 

在梳理,李在中写到“中央博物院”在李庄“奉学术为圭臬”的灿烂岁月,写到“中央博物院”的甲骨发掘,写到两岸故宫的逸闻趣事,写到南京、台北的孙中山先生雕像往事,更写到傅斯年、董作宾、曾昭燏、李晨岚、和才、黄宝瑜、潘天寿等学人的家国情怀与慷慨悲歌,堪称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心史的真实写照。




2018年9月20日,群学书院、半城读书“人文与艺术论坛”第8期,群学书院联袂北京出版集团、清凉山公园管理处、清凉画馆,举办李在中《朵云封事》新书分享会。除本书作者李在中、责任编辑司徒剑萍外,我们还将邀请曾昭燏、尹焕章等“中央博物院”前辈的后人莅临,共话历史,追慕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慨慷悲歌。欢迎参加。




主题

《朵云封事》新书分享会

从“中央博物院”到台北故宫博物院

 

时间

2018年9月20日(周四)

15:00-17:00


地点

清凉山文化讲堂

南京市清凉山公园内魏紫熙艺术馆东侧

 

主讲人

李在中

艺术史学者

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霖灿先生哲嗣

 

报名方式

扫描或长按下方二维码

即可一键报名


欢迎进入以下读者群

互动讨论及订购《朵云封事》签名本


如人数超过100人

请添加群学书院工作号

注明:朵云封事


特别鸣谢


江苏省慈善总会郑钢基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