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郑春 群学书院 2019-08-29


军人之魂

共和之魂

民族之魂

蔡锷将军逝世102周年纪念




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文 | 郑春



1916年11月8日,35岁的蔡锷因积劳病重,在日本福冈医科大学医院逝世。弥留之际他留下四点遗嘱:


一、愿我人民、政府,协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积极政策。二、意见多由争权利,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三、此次在川阵亡及出力人员,恳切罗督军、戴省长核实呈请恤奖,以昭激励。四、锷以短命,未克尽力民国,应行薄葬。


鞠躬尽瘁,字字肺腑。噩耗传来,举国悲痛。


1916年9月,蔡锷赴日就医前在上海与妻子合影

 

大总统黎元洪第一时间致电东京中国使馆公使和蒋方震:

 

昊天不吊,丧我元勋;克强既殂,松坡又逝;人亡国瘁,薄海同悲;东望扶桑,悼痛何极。

 

国会参议院、众议院立即决定休会一天,下半旗以致哀悼。第三天,《申报》刊发时评:

 

蔡锷之死非他,共和死之也;共和得蔡锷而复生,蔡锷乃因共和而遂死,爱共和者其能不哀蔡锷耶。试问去年帝制流毒时,发难而反抗者谁?蔡锷其第一人也。蔡锷既发其难,又身当战地之冲,竭精劳力,以示革命者以模范宜乎,精力尽而病成矣。功成之日即病成之日。蔡锷与共和不能不视为一体。

 

一向坎坷的舆论,对蔡锷的评价是:中国人物之中最完备之人。

 

孙中山的挽联是: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黎元洪的挽联是:一身肝胆生无敌;百战灵威殁有神。


“旷代逸才”杨度的挽联是:魂魄异乡归,如今豪杰为神,万里江山空雨泣;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


同盟会元老谭人凤的挽联是:浊世生公天大错;人间留我老何为。


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的挽联是:奇气满东南,吾道不孤,应为苍生争一息;大名垂宇宙,人心未死,终教青史慰重泉。


就连蔡锷最大敌人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也恭敬写道:国民模范军人表率;自由魂魄共和精神。


而最脍炙人口的挽联,莫过于以蔡锷的红颜知己小凤仙名义题写的: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有如恨海啼鹃望白云苍莽,爱厚悲深而又深自收敛,一时传遍京城,脍炙人口。


1916年12月,中国驻日大使馆公祭蔡锷


蔡锷之死震动全国,黎元洪为此下令公布中国第一部《国葬法》,并于翌年4月12日在蔡锷的故乡湖南为其举行国葬——蔡锷由此成为近代中国得享国葬的第一人。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近代政治人物杨度的这句诗,形象地宣示了湖南人在近现代史上为国为民的冲天豪气。蔡锷生前曾说:我们衡山气数没有衰,湖南人扭转乾坤,应当有三次。曾国藩等人是第一次。同学、挚友蒋百里向天发问:蔡公是第二次吗?


蔡锷之墓

 


蔡锷,字松坡,原名艮寅,湖南宝庆县(今邵阳)人。1882年12月18日出生在一个穷人家里,七岁上私塾,十岁时学完五经。


蔡锷属于特别聪明的人。十多岁的蔡锷“少颖异常,衣布袍,手老子《道德经》,且诵且行于途”。对,手上拿的不是零食、不是玩具、也不是一般的书籍,居然是老子的《道德经》!


“天之道,在奉有余以损不足…”,这不是郭靖在桃花岛比武时候背的?


《道德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读懂《道德经》需要人生阅历。连郭靖那么老实的人都不想背的东西,十多岁的蔡锷却那么喜爱。一个穷孩子,不知道哪来的自信,硬是相信自己不同凡响,来到这世上就是要扭转乾坤的。



蔡锷故居


蔡锷十五岁进入省城的时务学堂,开始学习英文、数学。时务学堂的总教习是维新领袖梁启超。当时梁启超可是浪尖上的人物,少年得名师,这的确是蔡锷的幸运。


1898年,戊戌,蔡锷十六岁,湖南出洋留学考试,五千人应考,蔡锷以第二名入选,正当其准备扬帆远航,大展宏图之际,戊戌事变发生。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老师梁启超亡命日本,时务学堂关门,出国留学泡汤。美好的人生理想秒灭,从此,蔡锷就恨透了封建帝制,立志革命,他怀揣仅有的两串钱来到湖北,一路靠借贷到上海入南洋公学,又追随梁启超到了日本。


他打定了主意,什么也挡不住。


1900年八月,十八岁的蔡锷与同学十多人回国,参加唐才常组织的武昌反清起义。不料事情泄露,唐才常等师友被湖广总督张之洞捕杀。幸免于难的蔡锷改名为锷,决心弃文从武。


蔡锷公馆


他变得沉默寡言。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救国要靠实力。蔡锷入陆军成城学校。日夜翻译写文章,用稿费补学费。梁启超帮助争取到湖南湖北两省官费名额,蔡锷得以安心求学。


1903年12月,蔡锷考入东京士官学校第三期骑兵科,学业优异,力压日本学生,与蒋百里、张孝准一起被称为“中国三杰”。一年后,学业有成的蔡锷回到祖国时,已经完成了从空想者到实干家的蜕变,给他一支军队,他能扫尽纵横天下。

 


蔡锷短暂的一生,只做了两件事:反清和护国。


上世纪初,中国正处于近代化的转型之中。清朝腐败、列强欺凌,国弱民穷。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几次交手,清朝知道了差距。于是普练新军。这时候,蔡锷等一批留洋的军校毕业生回国,被各省抢去担任新军教习。


回国几年,蔡锷分别在江西、湖南、广西训练新军,但烂透了的皇朝这个旧瓶,装不了新式军队这个新酒。蔡锷强军报国的理想难以实现,还被现实弄得灰头土脸,心情十分郁闷。


蔡锷(中)英气逼人


1911年,辛亥。蔡锷在广西的老上级、云贵总督李经羲奏请朝廷任蔡锷为三十七协统领(旅长)。这时的蔡锷刚刚二十九岁。


新军中下层军官多数都是留学生,革命思想广为传播。清朝宣布收回川汉铁路、粤汉铁路归国有激起公愤,民族矛盾、官民矛盾一触即发。武昌首义,蔡锷、唐继尧等率新军于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起义响应,成立云南军政府,蔡锷被推举为都督。


蔡锷把在日本学到的最先进的军事理念用到新军训练当中,从人员编制、武器装备、训练教材、军纪教育、后勤保障、兵种协同、战略战术等各方面打造滇军,滇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队。


武昌首义以后,清军展开了猛烈的反扑。汉口、汉阳失守,重庆、成都重兵虎视眈眈,陕西等地清兵开始向云南运动,同时云南境内旧军队和会道门兵匪一窝,新生政权受到严重威胁。


蔡锷以他敏锐的战略眼光,决定出兵援川。滇军占叙州(今宜宾),湖北新军乘机击杀端方,成都赵尔丰畏罪潜逃被处死,四川大定。接着滇军又兵扫贵州、平定藏乱。蔡锷正在准备北伐,与清朝决一死战时,清帝退位、民国建立。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调蔡锷任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掌握几十万新军的袁世凯开始倒行逆施,准备复辟帝制。一方面以武力治国,肆意破坏民主共和制度。另一方面大搞特务政治,暗杀宋教仁等革命人士。蔡锷的住处也被突击搜查。


一向自律到自虐的蔡锷开始胡闹,整天去八大胡同与名妓小凤仙鬼混。在袁世凯放松警惕后蔡锷突然逃出京城,回到昆明再举义旗。


蔡锷(前排左一)与进步党理事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位。两周之后,蔡锷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武装讨袁。蔡锷以区区万人对抗天下,川南激战一个多月,广西等地纷纷宣布独立,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忧惧而死。民国共和得以保全。


天妒英杰,半年之后,蔡锷也因为喉结核英年早逝。

 


作为一名军人,蔡锷带出了一支当时最强大的军队。


首先,注入灵魂。辛亥年蔡锷到云南后,向部队下发了亲自编写的《曾胡治兵语录》,从军事上、政治上对官兵进行洗脑式的教育。把一个旧军队改造成当时最革命、最爱民的军队。十几年后,蒋介石把这本书拿去作为了黄埔军校的教材。


其次,提升战力。倡导爱兵如子,从饮食、鞋具、宿营等各方面保证士兵的健康和体力,禁止一切不良嗜好。装备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使得滇军打遍西南无敌手。


第三,改进战术。蔡锷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理念,在部队建制、政治教育、兵种合成、后勤保障等各方面进行改革接轨。在其他军队还抽大烟、抢民财时候,滇军是最先进的军队。滇军作战,以营或大队为基本作战单元,以梯团(也就是混成团,约相当于旅)为基本作战单位,特别强调兵种的协同。这个军事理念可以说相当先进,超越当时军队百年以上。


第四,战略正确。滇军两次主动发起的战争,都是兵出两路,一路攻叙州(今宜宾),一路攻泸州。先定四川、控制长江流域,再出兵河南、陕西逐鹿中原。次次都引起连锁反应,达到以战止战的目的,可谓是“上兵伐谋”。


护国军青年军及军乐队


除了国内战争,蔡锷的目光还放在准备应对列强侵略。“鄙意我国数年之内,若与他邦以兵戎相见,与其为孤注一掷之举,不如采用波亚战术,据险以守,节节为防,以全军而老敌师为主,俟其深入无继,乃一举歼之。”(波亚战术:指游击战术,波亚,即荷兰移民后裔的布尔人)。


这个军事思想,后来被他的同学蒋百里发挥为“三阳”战略,即战略收缩至西部,沿衡阳、襄阳、洛阳一线,利用山地屏障抵消外军优势,藏兵于民,人自卫战。后来抗日战争的走向,基本印证了蔡锷的思想。


蔡锷一生的对手既有清朝官僚、也有袁世凯等北洋军阀,还包括英法等外国势力,蔡锷始终是赢家。以兵家学说来看,已臻化境。



 


 

人间智者,遇之赏心悦目、如沐春风。所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与智者交的感受。


研读蔡锷,常有恨不相逢引为知己之憾。


论相貌,蔡锷身材中等,相貌清癯。身不魁伟,而绝有力;两额薄削,看相的说是短命相,竟然不幸言中。论性格,蔡锷生性沉默,与人谈话,几句话抓住重点,决不啰嗦。讨厌喋喋不休的人。


休息时间,蔡锷喜欢弯弓射箭、踢球斗拳。爱好下棋,通宵不肯休。灯会时,蔡锷喜欢身穿便装赏灯,买些小东西,到酒馆和兄弟们快乐聚餐,没人知道是都督。


工作时间则严肃认真,神圣不可侵犯。在京城经界局工作时,从早晨八点到下午四点,勤恳不知疲倦。蔡锷常说,“余当困难,精神始现。”愈挫愈勇。护国战争纳溪之战,滇军以少敌多,士气渐衰。蔡锷鼓舞将士,带头冲锋,滇军士气又大振。


论人缘,蔡锷爱才如命,人也乐于为他效命。有湖南人叫龚铁铮,很得蔡锷赏识。1915年冬,蔡锷武装讨袁时,连写三信让龚铁铮在湖南响应。龚铁铮果然起义,进攻都督府,不幸战死,生死不负朋友相知。


红颜知己小凤仙,背负祸水骂名,暗中帮助蔡锷逃离。生命如烟花绚烂,此后落寞度过人生。女子本柔,为爱则刚。怎样的人格魅力才能得到以命相报?


蔡锷(三排左二)与参政院参政


论见识,蔡锷说过的话,百年后还是那么扎心:


夫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譬之一家之主人翁也,为公家服务者,则为公仆——这大概是最早的“公仆论”。


社会风气败坏,说假话、做假事,丧失底线的欺诈成风,对于清朝愚民造成的恶俗“伪”,蔡锷深恶痛绝。“吾国人心之伪,足以断送国家及种族而有余。上以伪驱下,下以伪事上,同辈以伪交,驯至习惯于伪。”“举所谓伦常道德皆可蹴去不顾。呜呼!伪之为害烈矣”。


在蔡锷之前,有过同样论述的是严复。他在《救亡决论》中斥责:“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


蔡锷著作


另外,南北议和时候纠结建都地点。蔡锷致电孙中山、黎元洪和袁世凯,建议建都北京,可以镇住觊觎北方的外国势力。建都南京,恐怕列强会占领黄河以北,侵略中国。民国初建,又致电孙中山等人,建议建立强势中央,避免各省割据。蔡锷的这些判断,日后都多少得到印证。


百年以前的一名军人,对社会、对国情看得有多透才能说出这些话。


蔡锷的生命之花,绽放在29至34岁这五年。他以英雄自励,以共和为己任,造就了历史也造就了自己。一识蔡松坡,天下无英雄!


点击即可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